14-分子发光光谱法
反而降低,有时发生荧光猝灭效应。
14.3 荧光和磷光分析仪器
(一)荧光分析仪器——主要由光源、2个单色器、
液槽、检测器和显示器组成
I0
光源 第一单色器
I
液池
吸收检测器
l ex
第二单色器
与分光光度计有两点不同
①两个单色器
l em
检测器 放大器及记录器
②检测器与激发光互成直角
1、光源
激发光源一般要求比吸收测量中的光源有更大的 发射强度;适用波长范围宽 分光光度计计中,常使用氘灯、卤钨灯作光源 荧光光度计中常用高压汞灯和氙弧灯
T1 → S0跃迁
电子由S0进入T1的可能过程:
S0 →激发→振动弛豫→内转移→系间跨越→振动弛豫→ T1
发光速度很慢: 10-3~10 s 。 光照停止后,可持续一段时间。
二、激发光谱与荧光(磷光)光谱
荧光 ( 磷光 ) :光致发光,照射光波长
如何选择?
1. 荧光(磷光)激发光谱
固定发射波长,化合物发射的荧光(磷 光)强度与照射光激发波长的关系曲线
不少有机配体是弱荧光体或不发荧光,但与Mn+形 成螯合物后变为平面构型,就会使荧光加强或产 生荧光 例:8-羟基喹啉为弱荧光体,与Mn+(如 Al3+、 Mg2+)形成螯合物后,能形成刚性结构,荧光加 M 强 OH OH
N
N
(4)取代基的类型
取代基对荧光物质的荧光特征和强度也有很大影 响。分成三类:
线状环结构比非线状 结构的荧光波长长
不产生荧光
产生荧光
• 芳香族化合物因具有共轭的不饱和体系, 多数能发生荧光 • 多环芳烃是重要的环境污染物,可用荧光 法测定
• 3,4-苯并芘是强致癌物
lex = 386 nm lem = 430 nm
(2) 刚性平面结构—较稳定的平面结构
具有强荧光的分子多数有刚性平面结构Hale Waihona Puke 光致发光及影响荧光发射因素
荧光 涉及吸收和发射两个过程 1.基态--激发态
基态 ﹡
n ↑↓ ↑↓ ↑ ↑↓ ↑↓
激发态
↑ ↑↓ ↑↓ n→﹡ S=1 M=2S+1=3 激发三重态 T ↓ ↑↓ ↑↓
分立轨道上 非成对电子 平行自旋更 稳定
→﹡
净电子自旋 S=0 分子多重态 M=2S+1=1 单重基态 S0 S=0
5. 溶液荧光的猝灭
荧光猝灭——荧光物质与溶剂或其它物质之间发生 化学反应,或发生碰撞后使荧光强度下降或荧光效 率f 下降称为荧光猝灭。
使荧光强度降低的物质称为荧光猝灭剂
氧分子及产生重原子效应的溴化物、碘化物等都是 常见的荧光猝灭剂
碰撞猝灭—— M +l激 → M*;M* + Q → M + Q +热 静态猝灭——荧光分子与猝灭剂形成不发荧光的基 态配合物
荧光显微镜
38
应用示例
利用三明治夹心免疫法研究MCF-7 肿瘤细胞表面MUC1蛋白的 表达,以正常细胞HepG2为对照
From left to right: Hoechst fluorescence excited at 405 nm; FITC fluorescence excited at 488 nm; bright field and merged. Scale bars: 20 μm.
利用汞蒸气放电发光的 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光 光源;常用其发射365 nm、 源,可发射 250~800nm 405 nm、 436 nm 三条谱线 很强的连续光源 以365 nm 的谱线最强
2、单色器
荧光计用滤光片作单色器,荧光计只能用于定量分析, 不能获得光谱
大多数荧光光谱仪采用两个光栅单色器,有较高的分
二、分子荧光分析法的特点
1. 灵敏度高
荧光强度随激发光强度增强而增强(提高激发光 强度,可提高荧光强度。
激发光 强 发射荧光 强 激发 物质
荧光检测的信号是发射光的绝对强度,采用高灵 敏度的检测系统可大大提高灵敏度,检测限荧光 分析法比分光光度法低2~4个数量级
2. 选择性好
不同的物质用不同的光进行激发,选择不同的激发 光波长
较高激发态 吸收能 量受激 基 态 光辐射 退激
分子在退激过程中以光辐射形式释放能量
根据分子受激时所吸收能源及辐射光的机理不同分为 以下几类: 光致发光:以光源来激发而发光
荧光—荧光分析法
磷光—磷光分析法
电致发光:以电能来激发而发光 生物发光:以生物体释放的能量激发而发光 化学发光:以化学反应能激发而发光—化学发光分析法
发射荧光的能力, f 越大,荧光越强,在0~1之间
荧光量子产率与激发态能量释放各过程的速率常数 有关,如外转换过程速度快,不出现荧光发射
2. 荧光(磷光)与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关系
物质只有吸收了紫外可见光,产生 *、n * 跃迁,产生荧光
*与n *跃迁相比,摩尔吸收系数大 102~103,寿命短
但两个苯环相连的化合物,又表现出相反的性质, 分子形式无荧光,离子化后显荧光
OH
_ O
例:—苯酚 无荧光 有荧光
另外,表面活性剂也会影响荧光强度和特性
4. 内滤光作用和自吸现象
内滤光作用:溶液中含有能吸收激发光或荧光物质发射的荧
光,如色胺酸中的重铬酸钾;
自吸现象:化合物的荧光发射光谱的短波长端与其吸收光谱 的长波长端重叠,产生自吸收;如蒽化合物。
14.2
荧光和磷光光谱法
一、荧光和磷光光谱的产生 具有不饱和基团的基态分子光照后,价电子跃迁 产生荧光和磷光 基态分子 光照激发 价电子跃迁到激发态
去激发光 * * n
基 态
在光致激发和去激发的过程中,分子中的价电 子( 、n电子)处于不同的自旋状态,通常用 电子自旋状态的多重性来描述。
辨率,能扫描图谱,既可获得激发光谱,又可获得荧
光光谱
第一单色器作用:分离出所需要的激发光,选择最佳 激发波长l ex ,用此激发光激发液池内的荧光物质 第二单色器作用:滤掉杂散光和杂质所发射的干扰光, 用来选择测定用的荧光波长l em。
在选定的l em 下测定荧光强度,定量分析
3、样品池 盛放测定溶液,通常是石英材料的方形池,四面 都透光,只能用手拿棱或最上边 4、检测器 把光信号转化成电信号, 放大, 直接转成荧光强度 荧光的强度一般较弱,要求检测器有较高的灵敏 度,荧光光度计采用光电倍增管 荧光分析比吸收光度法具有高得多的灵敏度,是 因为荧光强度与激发光强度成正比,提高激发光 强度可 大大提高荧光强度 5、读出装置 记录仪记录或打印机打印出结果,扫描激发光谱 和发射光谱
不同的物质发射的荧光不同,选择不同的检测荧光 波长
比较容易排除其它物质的干扰,选择性好
3. 实验方法简单
4. 待测样品用量少;仪器价格适中;测定范围较广
发光强度可定量测定许多痕量的无机物和有机物, 广泛应用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及农牧 产品分析、卫生检疫等领域。 荧光法比磷光法应用广泛
*跃迁常产生较强的荧光 n *跃迁产生的荧光弱,但可产生系间跨跃,产 生更强的磷光
(1) 共轭体系——有较强的荧光 具有共轭体系的芳环或杂环化合物, 电子共轭 程度越大,越易产生荧光; 环越多,共轭程度越 大,产生荧光波长越长,发射的荧光强度越强
f 苯 萘 蒽 菲 0.11 0.29 0.46 l ex /nm 205 286 365 lem /nm 278 310 400 350
五、荧光强度与荧光物质浓度的关系
用强度为I0的入射光,照射到液池内的荧光物质 时,产生荧光,荧光强度If 用仪器测得,在荧光 浓度很稀时,荧光物质发射的荧光强度If 与浓度 呈线形关系
只有在浓度低时使用,荧光物质测定的是微量或
痕量组分,灵敏度高
浓度高时, If与C不呈线形关系,有时C增大, If
M=2S+1=1 激发单重态 S
允许
允许
禁阻
2.激发态→基态的能量传递途径
电子处于激发态是不稳定状态,返回基态时,通过 辐射跃迁(发光)和无辐射跃迁等方式失去能量
传递途径
辐射跃迁 无辐射跃迁
荧光
延迟荧光
磷光
系间跨越 内转移
外转移
振动弛豫
内转换 S2
内转换 振动弛豫 系间跨越
S1
能 量 吸 收 T1 发 射 荧 光 T2
(c)影响不明显的取代基 —— -NH3+、-R、
- SO3H等
四 环境对荧光、磷光的影响
1. 溶剂的影响 同一荧光物质在不同溶剂中会有不同的荧光性质 一般来说,溶剂的极性增强,荧光波长红移,荧光
强度增大
2. 温度的影响——低温下测定,提高灵敏度
辐射跃迁的速率基本不随温度变,非辐射跃迁随温
度升高显著增大。大多数荧光物质都随溶液温度升
620
3.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的关系
a. Stokes位移 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之间的波长差值。 发射光谱的波长比激发光谱的长。 振动弛豫消耗了能量+溶剂的弛豫作用 b.发射光谱的形状与激发波长无关 电子跃迁到不同激发态能级,吸收不同波长的能量,产生 不同吸收带,但均回到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再
外转换
发 射 磷 振动弛豫 光
S0
l1
l2
l 2
l3
非辐射能量传递过程
振动弛豫:同一电子能级内以热能量交换形式由高振动能级 至低相邻振动能级间的跃迁。 发生振动弛豫的时间10 -12 s。 内转换:同多重度电子能级中,等能级间的无辐射能级交换。 通过内转换和振动弛豫,高激发单重态的电子跃回 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