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印刷配色中的墨层厚度控制方法的研究

印刷配色中的墨层厚度控制方法的研究

印刷品质量检测与控制
印刷配色中一种新型的墨层厚度控制方法的研究
吴雷 包装111
印刷配色中一种新型的墨层厚度控制方法的研究
1.前言 2.国内外印刷品质量检测的发展与现状 3.专色配色的基本原理 4.墨层厚度对印品质量的重要影响 5.圆棒刮样的实验
1.前言
随着印刷机速度的快速提升,印刷质量需要 快速检测,这是印刷质量检测的趋势。 我们所研究的印刷质量检测技术,是在专色 配色过程中控制墨层厚度,实现印刷质量检测的 准确化、高效率,与当前印刷行业向快速、高效、 严要求发展方向的新趋势相一致,该技术在实现 印刷质量时检测系统方面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和 指导意义。印刷质量检测技术的推广,对提高印 刷质量、缩短印刷检测周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有着重要意义。
算出实验原料油墨的密度。重复上述步骤,取平均值 作为最终结果。注意用调墨刀把油墨装进精量注墨器时, 要用调墨刀持续上下搅动,这样可使油墨变稀,防止夹杂 气泡。
实验结论
油墨刮样仪能够实现不同铜丝的粗细束刮制不同墨层厚度的 色样,与上墨量没有很大的关系,上墨量的多少主要表现在 刮制得色样的印刷面积较大;而印刷适性仪上打制样条的印 刷面积一定,主要通过计算上墨量来控制样条的墨层厚度, 较为复杂。且油墨刮样仪与印刷适性仪帽比成本较 低,设备更容易操作,因此油墨刮样仪具有很好的需求前景。
4.墨层厚度对印品质量的重要影响
在胶印中,墨层厚度一个很重要的控制参数,墨层厚度改变时, 其颜色属性可能会发生变化,这对印刷色彩的再现,特别对一些 专色印刷会有一定的影响。印张上的墨层太薄,墨色浅淡且不能 均匀地覆盖纸面:墨层太厚,印张上的实地密度达到油墨的最大 实地密度后,质量不仅不能提高,反而造成网点严重扩大,引起 糊版或层次并级等印刷故障。因此,在油墨转移过程中,要确定 最佳墨层厚度并进行控制。一方面使印张上的墨色饱满,另一方 面是网点扩大值最小,实现最佳还原,并使批量印刷品的质量稳。
5.圆棒刮样的实验
圆棒刮样实验
实验材料: 1)电子天平: 2)IGT精量注墨器; 3)橡胶板; 4)圆棒; 5)铜版纸; 6)油墨; 7)六号调墨油; 8)玻璃皿。
实验步骤:
首先调配油墨,使用电子天平称量油墨,搅拌均匀后 等待刮样,再把铜版平铺在橡胶板上,使用l号铜棒、2号 铜棒、3号铜棒在铜版纸刮制色样。在刮制过程中,每次 上0.39的油墨,然后手工施加恒压使铜棒在铜版纸上滚 动得到厚度均匀的色样。分别用l号铜棒刮制l-x系列色样、 2号铜棒刮制2-x系列色样、3号铜棒刮制3-x系列色样。前 后质量差法由于制得色样面积不定,我们采用从制得色样 上选取厚度均匀的部分截取一定面积的色块进行计算: C=(M1-M2)/A
2.国内外印刷品质量检测的发展与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状
国内研究还处在理论分析、实 验室研究阶段,一般就针对特定 的产品或者测试条进行检测,从 而达到检测印刷品的目的。另外 就是针对检测技术中的一些模块 进行分析处理,基本没有同时对 图像处理和印刷质量这两大块进 行系统分析,并形成一个完整的 检测系统。随着印刷业发展的需 要,人们也在进行不同的尝试。
总结
油墨刮样仪能够实现不同铜丝的粗细来刮制不同墨层厚度 的色样;而印刷适性仪主要通过计算上墨量来控制样条的 墨层厚度,较为复杂.另外,油墨刮样仪与印刷适性仪相 比较,在墨层厚度的控制、仪器操作、设备成本方面都具 有优势,因此油墨刮样仪具有很好的需求前景。
虽然国外在这方面进行了大 量的研究,但是他们的产品不适 应我国印刷材料和印刷机器极大 不稳定性的印刷质量检测。现有 检测技术仍然存在检测精度低, 检测功能少的问题。
3.专色配色的基本原理
目前的彩色印刷,大多数是采用CMYK四色油墨印刷。 专色油墨是由印刷厂预先配置好或油墨制造厂生产的特 定彩色油墨。油墨制 造厂不可能也没必要制造出各种色相的油墨,只生产几 种常见的油墨(如四色墨、金红、大红、中蓝等)那么对 印刷厂来讲,有时就需要根据用户提供原稿色样, 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原墨按适当的比例进行调配,以得 到和某种颜色相匹配的新色相油墨,这个过程就是专色 油墨的调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