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博物馆学概论

博物馆学概论

《博物馆学概论》一、课程名:博物馆学概论二、课程号:106006030三、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实验课四、学时:51(课堂讲授43 、实验8)学分:3五、教学目的及要求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将博物馆置于社会历史发展背景中,了解作为社会文化事业机构的博物馆,了解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律,认识当代博物馆工作的特点,了解博物馆实现其社会职能、参与社会发展和为社会服务的途径和方法,了解博物馆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

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博物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博物馆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熟悉博物馆业务流程和工作方法,初步具备探索博物馆课题的能力。

六、教材:自编七、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博物馆学基础理论第一章博物馆学是一门怎样的科学?1.1 博物馆学是一门科学吗?1.2 博物馆学的理论构架及其意义1.3 理论和实践在博物馆的关系第二章博物馆学的历史和现状2.1 欧美日博物馆学的历史和现状2.2 中国博物馆学的历史和现状2.3 博物馆学研究的新趋向第三章博物馆学的研究方法3.1 博物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3.2 博物馆学的研究方法第四章什么是博物馆*4.1 博物馆的定义4.2 博物馆的职能4.3 博物馆的特征4.4 博物馆的类型第二部分博物馆发展史第五章博物馆的历史5.1 博物馆的古代形态5.2 近代博物馆的产生和发展5.3 近代中国的博物馆5.4 中华民国时期的博物馆第三部分博物馆专业工作第六章博物馆藏品的入藏流程*6.1 藏品的收集6.2 藏品的鉴定、定名、定级6.3 藏品分类6.4 藏品的登记、编目和管理6.5 藏品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内容和规范化 6.6 藏品保管工作信息化的意义和作用第七章藏品研究与保护*7.1 藏品保护的内涵7.2 藏品研究的特点和方法7.3 藏品保存环境与保护技术7.4 藏品保护的法律法规介绍第八章展陈设计基础8.1 博物馆的陈列和展览8.2 展陈作业流程和基本原则8.3 总体研究与设计8.4 内容研究与设计第九章展陈艺术9.1 艺术设计的性质、任务和基本要求9.2 艺术设计的条件和方法9.3 一般艺术规律在展陈形式中的运用第十章当代展陈设计的主要类型与趋势10.1 当代展陈设计的主要类型与趋势10.2 高新科技在当代展览中的作用10.3 动态陈列的理论和设计思想10.4 动态陈列的利弊实验一:微展策划与制作实验二:模拟评估第十一章博物馆与观众11.1 博物馆观众类型11.2 博物馆观众的调查研究11.3 博物馆观众的参观行为特点11.4 博物馆之友、会员和志愿工作者第十二章博物馆教育与服务12.1 博物馆教育的新认识12.2 博物馆教育与服务的途径和方式第三部分博物馆管理第十三章博物馆宏观管理13.1 博物馆宏观管理的特点13.2 中外博物馆宏观管理体制第十四章博物馆内部管理14.1 博物馆内部管理机制的建立14.2 博物馆人员管理14.3 财务管理与安全保卫八、主要参考资料王宏均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严建强:博物馆的理论与实践,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甑朔南、沈永华主编:现代博物馆学基础知识问答,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2000。

乔治•艾里斯•博寇(G.Ellis Burcaw)原著,张誉腾审订:博物馆这一行,五观艺术管理策划2000年8月。

徐纯:文化载具博物馆的演进脚步,中华民国博物馆学会,2008年6月。

Konstanze Bachmann巴哈曼主编,刘蓝玉翻译:藏品维护手册,美国史密森机构出版。

五观艺术管理策划2001年。

张婉真:论博物馆学,台北典藏艺术家庭有限公司,2005年3月。

吕理政:博物馆展示的传统与展望,台北南天书局,2002年3月。

王嵩山:差异、多样性与博物馆,台北,稻乡出版社2003年6月。

博物馆学博物馆学是研究博物馆的性质、特征、社会功能、实现方法、组织管理和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般而言,博物馆学既研究微观的博物馆系统,又研究宏观的博物馆事业。

但其中微观的博物馆系统是博物馆学研究的核心。

研究对象博物馆学的研究对象是保存、研究和利用自然标本与人类文化遗存,以进行社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包括博物馆事业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也包括博物馆社会功能的演进、内部机制的运营和相互作用的规律。

学科性质博物馆学属于社会科学。

它涉及并吸取了许多学科的有关内容,从基础科学到应用科学,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都同博物馆学相关。

这门学科与博物馆的实际结合紧密。

博物馆是一种社会文化教育设施,它的发生、发展和所从事的各种活动受社会需要的支配,并为社会条件所制约。

因此,从整体上看,博物馆学属于社会科学。

分支学科理论博物馆学主要探讨博物馆的基本性质、社会功能和特点以及博物馆与社会发展及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

其又可以分为:博物馆学基础理论、博物馆基本理论研究。

博物馆方法学研究博物馆藏品的征集、鉴定、分类编目、保管、修复;陈列展览的设计、组织;对观众的服务、教育等工作原则和方法。

它们分别发展为藏品管理学、陈列学、博物馆教育学。

博物馆管理学从宏观上研究博物馆事业的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规划和管理制度,从微观上研究博物馆内部职能、机构组织、人员配备、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

历史博物馆学探讨博物馆事业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以及博物馆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性质、作用和特点。

普通博物馆学综合上述各个分支学科进行研究阐述的学科。

专门博物馆学是把一般博物馆学的理论与技术应用于某些专门博物馆领域的学科。

[2]历史和现状起源博物馆学和许多学科一样是从描述开始的。

博物馆志(Museogrophy)一词在西方语言中的出现早于博物馆学(Museology)。

17世纪出版了一批博物馆藏品目录,其中最著名的是1656年在伦敦出版的《特拉德斯坎特博物馆目录》。

1727年第一部以博物馆方法学命名的著作在莱比锡出版,作者是C.D.F.尼克利乌斯。

该书主要探讨藏品的分类、管理和补充来源。

他认为博物馆应该根据便于学习的原则展出藏品。

自然标本必须与人工制品分开。

开始自然标本应从人体解剖开始,人工制品则应按时间顺序排列。

1837年G.F.克莱姆发表了第一部关于博物馆史的论著《论德国科学和艺术藏品的历史》。

19世纪中叶,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注意。

美国史密森学会的第一任会长J.亨利十分注意博物馆普及科学知识的功能。

在他的影响下,G.B.古德于1888年起发表了《博物馆历史和历史博物馆》、《未来的博物馆》和《博物馆管理原则》,系统地论述了博物馆在传播科学知识、提高人们知识水平、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1904年英国博物馆学者D.默里发表了三卷本的《博物馆的历史及其利用》,系统地论述了欧洲博物馆的历史和现状,肯定了博物馆传播知识、普及教育、娱乐公众的功能,也强调了为研究服务的作用。

发展20世纪30年代博物馆学研究进一步发展。

1934年国际博物馆事务局出版了两卷本《博物馆学》,并很快被译成多种文字,促进了各国博物馆学的研究。

博物馆在普及教育、传播文化方面的作用,日益得到普遍重视。

T.R.亚当姆的《博物馆的公民价值》、《博物馆与大众文化》和G.F.拉姆齐的《美国博物馆的教育工作》是这方面的重要著作。

在西欧、北美和日本也有许多重要的博物馆学研究成果问世。

A.S.维特林的《博物馆:它的历史及其教育任务》一书,对于收藏活动和博物馆的起源、博物馆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各种类型博物馆、博物馆在教育中的作用等都有较全面的论述。

法国G.巴赞的《博物馆时代》是继维特林之后的一部重要博物馆史著作。

1969年纽约出版的《神圣的园林,博物馆论文集》,作者是美国著名博物馆学家、史密森学会会长S.D.里普利。

此书探索了博物馆的起源和发展,分析了博物馆的现状,并有专门篇章讨论博物馆的未来。

1970年在联邦德国出版的论文集《未来的博物馆》,在美国出版的维特林新著《寻求有用的未来博物馆》以及1972 年在纽约出版的《危机中的博物馆》等著作,着重探讨了当代博物馆面临的种种问题,强调博物馆应该为大多数公众服务的思想。

英国K.赫德森著《八十年代的博物馆》以及其他著作则对新技术革命的到来与博物馆面临的新任务进行了探讨。

在日本,继棚桥源太郎之后,鹤田总一郎、仓田公裕等人都对博物馆学的研究做出了贡献。

194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促进博物馆学的发展。

历次大会和各专业委员会均以博物馆事业和博物馆学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为会议讨论的中心。

国际博协1974年哥本哈根大会的议题是“博物馆与现代世界”,1977年莫斯科大会讨论了“博物馆与文化交流”,1980年墨西哥大会以“博物馆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职责”为题,1983年伦敦大会探讨的是“博物馆如何适应发展中的世界”,1986年布宜诺斯艾利斯大会则着重讨论了博物馆专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和发展中国家的博物馆在保存和发扬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作用。

国际博协所属的国际博物馆学委员会自1977年成立以来,举行过多次学术会议,先后讨论了“博物馆科学研究的可能性与局限性”、“博物馆的生态学与社会活动”、“博物馆学的分类与系统”、“博物馆学的专业培训”等问题,为发展普通博物馆学做了不懈的努力。

特点中国的博物馆学研究中国博物馆学研究有自己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文物收藏与研究是中国博物馆学的历史渊源。

宋代形成、清代乾隆、嘉庆时期得到发展的金石学,对后来博物馆藏品的鉴定研究、分类编目、保管修复,提供了可贵的传统经验,对中国的博物馆藏品学和普通博物馆学有着深刻的影响。

19世纪中叶,西方的博物馆和科学文化一起介绍到中国。

1849年刊行,由徐继畲所著的《瀛环志略》一书,即记载有西欧诸国博物馆的状况。

近代最早倡导建立博物馆和论及博物馆的代表人物,是著名实业家张謇。

1905年张謇的《上南皮相国(张之洞)请京师建设帝室博览馆议》和《上学部请设博览馆议》,提出博物馆是政治和学术参考的重要部门、学校教育的有力助手。

对博物馆的社会功能、性质、征集、保管、陈列、行政管理、人员选配及馆舍规划等都作了阐述。

著名教育学家蔡元培认为:教育并不专在学校,学校以外,还有图书馆、博物馆。

这些论述集中表达了中国对博物馆的早期见解。

20世纪30年代,中国博物馆学研究开始发展。

1935年中国博物馆协会成立,协会以“研究博物馆学术”为宗旨,博物馆的学术研究开始有了自己的组织。

协会出版“会报”,刊登博物馆学论文,介绍有关博物馆学的论著。

1936年,中国第一部博物馆学著作《博物馆学通论》在上海出版,作者是陈端志。

1943年曾昭燏、李济的《博物馆》出版,书中提出博物馆具有保存有价值之物品、辅助研究工作、实施实物和精神教育四大功能。

这是博物馆收藏、研究和教育三重性质或三大职能的最早论述,代表了当时博物馆学研究的水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