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五章 认知过程-感知觉

第四五章 认知过程-感知觉


感觉剥夺实验
Heron 1957 视觉-半透明眼罩 听觉-U型枕及噪音 触觉-棉手套及护腕 绝对卧床
数小时出现急躁 第一天部分失定向,时空含 混不清退出实验 更长的出现烦恼,不安定, 不满,出现幻觉, 两三天几个人
第一节 感觉概述
二、感觉的意义
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感觉是人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第四章 感觉
生理与心理的交汇
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现象、 特征、意义及本质的反映过程,包括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 意等心理现象。
主要内容
一、感觉概述 二、感觉的测量 三、视觉与听觉 四、其他感觉 五、感觉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第一节 感觉概述
一、感觉概念
感觉是人对直接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 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第二节 感觉的测量
二、感觉阈限:
(一)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 刺激量 下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上感觉阈限: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大刺激量 感受性范围:下感觉阈限和上感觉阈限之间 S (绝对感觉性)=1/觉阈限:
第二节 感觉的测量
第三节 视觉与听觉
三、视觉现象及规律
5)视觉对比
视觉对比可分为明暗对比与颜色对比。
第三节 视觉与听觉
三、视觉现象及规律
6)色觉缺失
对红、绿、蓝三种颜色不能分辨的,我们就把它
叫做色觉缺失。色觉缺失包括色弱与色盲。
第三节 视觉与听觉
四、听觉 1、听觉刺激
听觉的刺激是声音,它产生于物体的振动。物体振动 时能量通过媒质传入人耳,就产生了听觉。声波振动的 三个物理属性—振幅、频率和相位分别引起了听觉的三 个心理感觉量—响度、音高和音色。
主要在明亮光线下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第三节 视觉与听觉
二、视觉的生理机制
传导机制:经由杆状细胞和锥体细胞中某些化学
物质分子结构的变化而释放的能量,激发感受细
胞发放了神经冲动,光能从而转换为神经电信号
通过视网膜上的双极细胞经视神经节发出的神经
纤维传至丘脑外侧膝状体,终止于大脑枕叶的纹 状区。
第三节 视觉与听觉
二、感觉阈限:
(二)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 的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这一量值又 叫最小可觉差 韦伯定律: K=△I/I (I=原刺激量,△I=差 别感觉阈限) 常数K(韦伯分数) 适用范围:中等强度刺激100g~500g
第三节 视觉与听觉
一、视觉的刺激
视觉的适宜刺激是光,是由一种放射的电磁 波而形成的。波长在380-760毫微米的范围内的 光波称为可见光波,就是人眼所能看见的光波。 而在这个范围之外的,人眼是无法看到的。如
感觉是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第一节 感觉概述
三、感觉的特点

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 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 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 不是事物的整体 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第一节 感觉概述
四、感觉的生理基础及分类
产生:
外界刺激及相应的感觉分析器
分类:
外部感觉: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界事物个别属 性的感觉 内部感觉:接受机体本身的刺激,反映机体的位 臵、运动和内部器官不同状态的感觉
2、折光机制:瞳孔和水晶体构成了视觉的聚光 器,光线透过角膜穿入瞳孔经过水晶体折射,最 后聚焦在视网膜上。
第三节 视觉与听觉
二 、视觉的生理机制
3、感光机制:在视网膜上有两种感受光刺激的
神经细胞,杆状细胞和锥体细胞。杆状细胞多分
布于中央窝以外的整个网膜上,主要在昏暗光线
下起作用,锥体细胞则多分布于视网膜中央窝,
红外线和紫外线。
第三节 视觉与听觉
二、视觉的生理机制 1、眼球之结构功能

眼球壁:角膜外界光线由此入眼,具有区光 作用(外层);虹膜:调节瞳孔大小(中 层)。网膜有感光细胞——锥体细胞和棒体 细胞,具感光功能(内层)
眼球:晶体、房水和玻璃体,皆为屈光介质。

第三节 视觉与听觉
二、视觉的生理机制
要7-10分钟。
第三节 视觉与听觉
三、视觉现象及规律
3)颜色混合 互补律。每种颜色都有另一种和它混合能产生白色或灰 色的颜色,这两种颜色就是互补色。 间色律。混合两种非互补色,可以产生一种新的介于这 两者之间的颜色。 代替律。不同颜色混合后产生的相同颜色,可以彼此互
相代替。
第三节 视觉与听觉
三、视觉现象及规律
4)视觉后像 视觉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 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称之。分 为正后像和负后像。 正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 负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 假如我们呈现多次闪光,并且间隔时间足够短,人眼就 不能再分辨一个个的单个闪光,而是把它们感觉为一个稳 定的连续的光,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闪烁刚达到融合时 闪光的频率叫临界融合频率。
三、视觉现象及规律
1、视觉的绝对阈限与差别阈限:在可见光波范围内,人 对不同波长的感受性有差别。在明视觉时,人眼对波长
555nm的光(黄绿色)最敏感。在暗视觉时,人眼对波长
511nm的光(蓝绿色)最敏感。捷克学者浦肯野发现,当
明度相同时,最敏感的光波波长向偏短波方向移动,其感
受性上升。这个现象称为浦肯野现象。
第三节 视觉与听觉
四、听觉
1、听觉刺激 人能感受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16 —20000Hz。对 1000Hz左右频率的声音感受性最高。人对音调的感受性 受年龄的影响,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对不同频率的声
第三节 视觉与听觉
三、视觉现象及规律
2、视觉适应
明适应。从黑暗的地方突然进入到光亮处特别是在强 光下时,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什么也 看不清,而几秒钟后就会逐渐看清。这期间感受性的变
化现象即为明适应。
暗适应。从亮处到暗处,人眼感受性增高的过程即为 暗适应,只不过暗适应的时间要比明适应时间长,大约
第二节 感觉的测量
一、 感受性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

绝对感受性: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
能力

差别感受性: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差异量的
能力
第二节 感觉的测量
二、感觉阈限:

感觉阈限是引起某种感觉刺激的持续了一定
时间的刺激量,是用刚刚能引起感觉或差别 感觉的刺激量的大小来表示

感觉阈限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