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的思考

关于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的思考

关于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的思考
作者:张国伟 时间:2009-09-23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文化与科技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博物馆数字化便是其中
的实例之一。传统博物馆与数字网络技术的有机结合,不仅优化了博物馆的管理与信息的交
换,有利于文化遗产实体的保存与交流,还大大拓展了博物馆服务的时间与空间,一定程度
上实现了从“实物导向”向“信息导向”的延伸。可以说,数字化博物馆建设已成为现代博
物馆发展的趋势。然而,数字化博物馆建设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应有的
重视和妥善的处理,其负面作用甚至可能影响到实体博物馆本身。为此,笔者试就数字化博
物馆与实体博物馆之间的关系、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的标准等问题,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实体博物馆与数字化博物馆
实体博物馆的信息是依附于藏品存在的。由于藏品具有不可再生和无可替代的特点,所
以各博物馆十分重视其安全,非常强调“保护为主”的原则,以求最大限度保持藏品原状,
尽可能减少藏品的自然、人为损坏,实现长久保存,但也难免使藏品保管带有“重藏轻用”
的倾向。此外,在藏品保管过程中会产生各种信息记录,如馆藏文物的入库凭证、编目卡、
文物总帐、分类帐、图像资料、鉴定资料、相关论著、调用记录等。这些资料包含了大量的
学术、管理信息,具有重要的价值。在过去,这些繁琐的信息保管工作完全依靠人工,不仅
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制约了博物馆的效率和对资料的有效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
了博物馆藏品的保护和利用。数字化博物馆则在这些方面大有用武之地。数字化博物馆的信
息可以以文字、符号、图象等形式,记录、描述、复制、加工在数字载体上,借助虚拟现实、
三维空间、图像、声音、超文本链接等途径,来弥补文物实体因受到条件限制而不能经常更
换或展出的缺陷。由于建立了数字档案,除展出、保养外,一般无须提取文物本身,大大减
少了受损坏的风险,有利于文物的保护。不仅如此,数字化技术可以节省印制各种表格、卡
片、登记表、帐册的费用,将工作人员从繁琐重复的资料誊抄中解放出来,把精力放到文物
的保护、研究中去。更为重要的是,数字化系统可将藏品按质地、形状、年代等条件科学地
归类存放。管理者借助计算机强大的统计功能,能轻松地查到藏品及相关资料存放的具体位
置,在数秒钟之内就完成过去整个部门要几天才能完成的查询统计,为研究人员营造出一个
开放、便利的环境,更充分地利用藏品资源。
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化博物馆虽然以现代科技的手段弥补了实体博物馆的不足,优势显
而易见,但对博物馆来说,文化属性终究是排在第一位的。数字化博物馆是实体博物馆功能
的延伸和拓展,但也仅仅是有益、必要、不可缺少的补充,永远无法替代实体博物馆的存在
价值,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和利用。博物馆的数字化过程可能会对
实体博物馆的管理与服务起到促进作用,但如果对其定位和功能认识不清、把握不准,也可
能造成工作上的偏颇延误。
二、数字化博物馆与标准化
标准化是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安
全可靠的前提;数字化博物馆的标准规范——主要包括源数据标准、分类编码标准、文物信
息指标和影像采集标准、数据交换标准、信息安全标准和管理标准等——是文博行业信息化
标准、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眼下,我国博物馆行业尚缺乏全面、系统的藏品信息管
理标准,无论是藏品的分类、定名、定级、编目、登记、统计还是著录、简述,都没有形成
统一的标准化、规范化专业词汇,各博物馆只能根据自身情况来制定管理规定,建立各自的
藏品数字信息。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地区间文化差异明显,必然会形成馆藏定名不确定、称
谓不一的现象,甚至存在同一种器物各个时代称谓不同,在不同博物馆中称谓也不同的问题,
使得各馆的藏品数据库标准不一、检索不便、影响力小、覆盖面小、不具备通用性和资源共
享性,重复建设严重。所以,解决藏品信息采集的标准化问题理应成为藏品数字化中最重要
的环节。
我国的藏品管理标准化工作起步晚,且过分强调博物馆的行业特点,制定、推行工作显
得迟缓,现有标准没能完全配套。笔者认为,根据当前形势,各地应该对已有的国家标准(如
《文物藏品定级标准》、《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等)严格执行,对一些通用的国家标准(如
日期表述方法、行政区划、中国各民族名称、论著出版形式类别等)直接采用;而对于具有
本行业特点、没有既定标准可用的(如藏品级别、质地、分类等),则应结合行业特点和习
惯来确定。藏品名称、纹饰、工艺、来源等信息,必须采用专业、规范的文字语言进行说明
性描述;藏品的计量统计可按照藏品的保管、统计意义来规定计数原则和计量单位,尽可能
提高数据的准确性。由于藏品信息采集的数量大、内容复杂,各地宜将采集与录入同步进行,
以保障数据录入的准确,确保各类资料信息在数据库中准确连接。至于藏品分类、定名、计
件等还存有分歧的内容,尚需全国文博界共同研究,编制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标准,避
免“因馆而异、因物而异”,并逐步形成标准化体系。
当然,要制定一套能涵盖所有博物馆藏品的定名标准,把全国各个博物馆的藏品定名统
一起来,无疑是非常困难的。即便有这样一套标准,要对我国数以千万计的藏品加以整理、
规范定名,也是一项旷日持久的工程。此外,要建立全国统一的藏品数据库,藏品的分类就
必须科学、实用、简明、清晰,能涵盖全国所有博物馆的藏品,但要建立起全国统一的藏品
分类标准,同样是一项耗时耗资的庞大工程。各地博物馆应对此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
思想准备。
三、数字化博物馆与网站
当前,我国故宫博物院等少数博物馆的数字化水平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但从总体上来
说,建设还很不完善。特别是信息标准化的问题没能得到解决,致使各博物馆网站间不能直
接链接,更无法进行信息的共享,阻碍了数字化博物馆的发展。数字化博物馆建设是一项旷
日持久的系统工程,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最简便易行、可操作性最强、见效最快的方法,
就是从网站建设入手了。博物馆网站虽然只是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的组成部分之一,却也是博
物馆的窗口。如果网站无法向观众提供多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无法做到令观众满意,可能
使观众对博物馆产生不好的印象。据统计,大众对网站的第一印象源于页面,所以一个好的
页面设计不但能吸引眼球,增加网站的浏览量,还能提高社会公众对博物馆的兴趣,增加博
物馆的知名度,是实现令观众满意的重要条件,因此,网页的页面设计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依照“在有限版面内尽可能提供最大信息量”的原则,根据网站内容来合理安排信息的分布。
在具体设计时,不同的设计者可能会有不同的设计方案和习惯,但无论何种设计都要首先考
虑到网页的色彩与层次。所谓色彩不仅仅是指网页的整体色调,更包含字体大小、排版比例、
尺寸、字间距、行间距、留白等方方面面。一些博物馆的网站为了营造庄重肃穆之感,往往
以黑色系作为网页的主色调,结果造成观众视觉上的压抑和疲劳。其实要烘托庄重感不必使
用容易造成压抑感的色系。采用暗灰系色调,在把握整体基调的同时巧妙地进行色彩组合的
搭配,同样可以达到预想的效果。设计需考虑的另一大要素是页面的层次。所谓层次是指观
众在浏览时接受到信息的先后顺序。一些博物馆的网站为了使观众了解到最新的信息,往往
在网页上加载一些新窗口,结果却引起了观众的反感。事实上,如果利用错落的字体粗细变
化,形成退后和拉进的错觉,照样可以使观众率先发现更新的信息。
数字化博物馆建设是技术、资金的问题,更是一个观念的问题。21世纪是数字化的时
代,承担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历史重任的中国博物馆将如何面对数字化的挑战,为中华
文明在国际上争得足够的信息空间,这不仅仅是博物馆电子信息人员的职责,也是全体文博
工作者共同的责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