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历史规划简介
新城:是以区(县)政府所在城镇、或依托重大产业及城市重要
基础设施发展而成的中等规模城市。规划新城11个,分别是宝山 、嘉定、松江、金山、闵行、惠南、青浦、南桥、城桥及空港新 城和海港新城。新城人口规模一般为20~30万人
中心镇:是由市域范围内分布合理、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发展条
件较好的集镇,依托产业发展而成的小城市。规划朱家角、泗泾 、周浦(康桥)、奉城、枫泾、堡镇、南翔及罗店等22个左右中 心镇,规划人口规模一般为5~10万人 (现状约170个)。规划约80个左右的一般镇,人口规模一般为 1~3万人。
保护内容
保护原则
风貌保护
3
住宅发展规划
中心城的建设采取了以下规划原则: “中心城—分区—地区—居住区” 使每个分区都具有居住、工作、劳动、学习、游憩 和发展经济、科技、教育,加强行政管理等功能, 并使新区为邻近的旧区提供住宅建设条件。
在住宅建设中,配建相应的人防工程,新居住区的地下人防 工程尽可能结合地面建筑,建成地下连通的设施。 远期将建造一些与地下铁道相通的大型地下商业街、救护站、 油粮库、车库、冷库等地下建筑。 在旧区重点改建地段、新区各级公共活动中心附近、地质条 件较好的地区,多建一些高层住宅,并建造一批办公、商业、 居住等相结合的高层综合楼。
1
近代上海
(1919-1949)
岳宏坤1909140212
2
近代上海规划的历史
第一阶段:近代城市形成 与新市区建设、老城区改 造(1843~1927)
第1期:租界形成与发展兴 盛(1843~1895) 1840~1842年《南京条约 》,规定上海为中国5个通 商口岸之一 1843年11月17日,上海式 开埠通商。标志着上海城 市近代化的开始
县城濒临浦江, 城里河洪密布,城 中另一个特点是桥多
1
历史变迁
1843年上海开埠后,1845年 英租界首先在县城北郊的洋泾 浜(今延安东路)建立 1848年美租界在虹口建立 1849年法租界也在护城河(今 人民路)以北,洋泾浜以南的 地方建立 租界的商业经济发展很快,仅 几年后,租界内的商业贸易已 有替代老城厢之趋势。上海的 经济中心向北转移
包括物质形态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前者着重保护好现有的全国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优秀近代建筑保护 单位、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心城11处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以 及郊区历史文化名镇。后者着重继承和发扬优秀健康的地方传统 文化、民俗民风、戏剧曲艺、民间工艺等。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必须继承和发扬历史文脉,保护名城特色,保 护及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注重 区域整体风貌的保持与延续,地区基础设施的改善与环境的整治 ;划定保护范围、明确保护要求,在保护范围内改建建筑或者在 建设控制地带内新建、改建建筑物,应当不破坏原有环境风貌。 中心城旧区风貌保护 中心城旧区风貌保护是上海历史文化名城保 护的重要内容,对中心城旧区中总面积约8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有 保护价值的花园住宅、公寓、新式里弄、旧式里弄及其他有特色 的建筑进行保护。规划确定234个完整的历史街坊、440处历史 建筑群,保护的历史建筑总面积约1000万平方米。
魔都—上海
上海历史规划简介
中国城市建设史历史文化名城介绍
建筑与艺术学院城乡规划系
目 录 CONTENTS
一.古代上海 二.近代上海 三.现代上海 四.未来上海
1
古代上海
(1919年以前)
张海涛 1909140201
1
总述
上海最早从东海之滨 的小渔村开始,因港 设县、以商兴市。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 1291年)设上海县至 今,建城已有725年 的历史。 1843年上开埠成为城 市近现代化的起点。 城市空间从老城厢拓 展至租界(32.4平方 千米),进而向外蔓 延,形成租界和华界 共存的局面。在此后 173年的历程中,随 着外部政治经济环境 的变化,上海的城市 职能也不断发生变化 调整,并逐渐形成今 天的城市空间的格局 。
1
历史变迁
北宋嘉定时期到民国期间,上海的版图不断扩大。长江口的泥沙不断淤积形成岛屿,崇明 岛由几个小岛分散排布到逐渐连成一体
1
历史变迁
清代, 上海城厢市政建设发展更快 主要街巷在康熙年间有25 条, 嘉庆 年间增至63 条, 同治年间多达80 条 城内街巷如网, 太平街为最宽阔的 大街
1
近代上海规划的历史
第6期:抗日战争胜利,城市总体规划的复兴与搁 浅(1945~1949) 欧美近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主导了中国近代 城市规划 田园城市理论、有机疏散理论、卫星城理论、 绿地带理论、区域规划理论等都被引入中国, 成为一些大城市重建与恢复规划的范型 1946年《大上海都市计划一稿》中规定了用邻 里单位构成市区的最小单元。有区域规划理论 的运用,规划中还设置了若干卫星城镇,疏散 过剩人口 人口规模推算为1000万人;绿化及农田环形地 带,卫星城 大上海都市计划一稿土地使用总图初稿
2
近代上海规划的历史
《大上海都市计划二稿》显然是受 田园城市和有机疏散理论的影响
《大上海都市计划三稿初期草图》仍运用了有机疏 散理论、卫星城理论、绿地带理论、区域规划理论
2
近代上海规划的历史
3
现代上海的规划
(1999-2020)
李卉淼 1909140220
3
近现代上海
1949年12月,政务院邀请苏联专家希马柯夫、巴莱尼柯夫来上海指导城市建设 和管理工作;
1
上海老城厢
• 座落在黄浦江边上的上海老城厢,面积 约2平方公里,是大上海的发端,也是上 海城市建设发展的见证
• 上海老城厢在历史上是指晚清以来人们 对上海县治的习惯称谓,是与租界新城 区相对而言的。其区域范围,不仅包括 原城墙以内的行政区和商住区,也包括 东门外沿黄浦江的商业码头区
1
历史变迁
从晋代到唐代上 海地区基本隶属 吴郡,长江口的 地方还没形成今 天的崇明岛,从 唐代开始长江口 开始有岛屿形成 ,五代十国时期 上海地区隶属吴 越
1992年,在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发表以后,上海又出现了1993~1995年三年 大变样的新局面
3
近现代上海
现代上海是中国国家的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常住人口达2400多万,是中国的经济、金融、贸易、 航运中心,黄浦区、浦东新区等15区、1县,总面积6340平方公里。
3
上海市的总体规划
一个龙头:浦东开发开放 三个中心: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 城市发展规模控制:中心城人口和用地规模,引导中心城的人口和产业向郊区疏解2020年,全市实际居住人口1600万左右 ,其中,非农人口1360万,城市化水平达到85%,集中城市化地区城市建设总用地约1500平方公里。中心城规划人口约 8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约600平方公里;郊区城镇规划人口约560万。
2
近代上海规划的历史
第二阶段:近代城市规划形成与城 市局部地区规划
第3期: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城市规 划的兴盛与确立(1927~1937)
《上海市分区计划》将整个上海城划分 为五大区域:行政区、工业区、商港区 、商业区和住宅区,
1927年。最早注意到上海的重要、要把 上海建成东方第一大港的国际商港城市 、且拟有“大上海建设计划”的是孙中 山先生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
道光二十五年 道光二十八年 道光二十九年 同治二年(1863年) 中华民国1912年 1914年
1
城市起源
元朝行政区划图
虽然现代考古已经证明上海文明史可以远溯至6 0 0 0 年以前, 然而今黄浦区老城厢才是上海历史直接的发祥地。 北宋时期, 朝廷设立了负责酒类专卖的官方机构——上海务。 南宋时期,朝廷设立了上海镇、上海镇襟海带江, 原野衍沃, 川陆之产兼而有之。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 公元1 2 9 1 年) 中央政府批准设立上海县, 次年正式建县
集镇:由现有建制镇根据区位、交通、资源条件等适当归并而成
3
交通规划
对外交通规划 以'三港两路'建设为重点,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国际集装箱枢纽港、亚太地区航空枢纽港、现代
化信息港和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骨干航道为构架的水、陆、空交通运输系统,形成衔接国内外、辐射长江三角洲的快 速、便捷的客货运交通运输网络。
上海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3
上海市的总体规划
形成'中心城-新城-中心镇-集镇'组成的多层次的城镇体系 及由沿海发展轴、沪宁、沪杭发展轴和市域各级城镇等组成的'多 核、多轴'空间布局结构。
中心城:是上海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上海市城镇体系的
主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以外环线以内地区作为中心城范围,人口控制在800万人, 城市建设用地600平方公里
2
近代上海规划的历史
第2期:既有城市改造与 发展(1895~1927)
1895年,华界的既有城市 改造主要是以马路主义城市 建设模式为基本范型
1895年这之后,上海对既 有城市的改造主要就是街一 马路一马路网的改造。以改 善城市凌乱的环境和交通状 况。可以说马路主义建设模 式是上海既有城市改造时期 的主要特征
3
交通规划
上海轨道交通,又称上海地铁,其第一条线路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于1995年4月10日正式运营,是继 北京地铁、天津地铁,建成通车后中国大陆投入运营的第三个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上海轨道交通规划与 已建轨道交通对比,可以看出上海的轨道交通还没有达到规划的要求,现已有十四条线被启用。
3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上 海 市 中 心 区 域 分 区 计 划 图
2
近代上海规划的历史
第4期:日本侵占上海,殖民主义规划的延 续(1937—1942)
1937年日军占领上海,编制《上海新都市 建设计划》
在城市规划阶段上,日本采取了与国民政 府相同的顺序,以原上海特别市政府编制 的《大上海计划》的新市中心区为中心, 划分十种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