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中历史·上海的历史变迁1.掌握上海自古至今的大致历史变化。
2.近代上海的市政变化、在近代史中的地位尤其重要。
3.对一些与上海有关的重大事件,如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等有所了解。
崧泽文化1、上海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了文明的雏形,在青浦县崧泽村发现了崧泽文化。
2、文化遗存:出土了大量磨制石器、陶器(三口陶器)、玉器(装饰品:石瑝)等。
还发现了粳稻颗粒和一只陶塑小猪,可以推断当时人们已懂得了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家畜。
设县与建城(古代)1、古代行政区划的变化:上海地区,春秋属吴。
战国先后属越、楚。
至唐天宝年间(742-756)出现了第一个县级治所——华亭县。
此时,出现了青龙集镇,据江瞰海的地理位置,构成了内航海运的优越条件,使青龙镇变得非常繁盛。
(有“小杭州”之称)到南宋末年,形成上海镇。
至元代,朝廷在上海设立市舶司。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朝廷正式设置上海县。
2、建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因倭寇骚扰而筑城自卫,奠定了开埠前上海城市的基本格局。
3、经济发展:棉纺织业从元代开始兴盛。
明代中晚期,上海县和整个松江府已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业中心,得到“衣被天下”的美誉。
(有“小苏州”之称)至清嘉庆、道光年间,随着海运漕粮之路的开辟,沙船运输业空前发展,上海县城和周边城镇的规模迅速扩大,各地客商云集,会馆公所林立,被誉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近代上海市政的变迁一、上海开埠与租界的市政1、上海开埠1842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签订《南京条约》,上海成为条约中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
1843年上海正式开埠。
2、租界的设立(1)租界:租界是指两个国家议订租地或租界章程后,在其中一国的领土上为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的另一国设立的合法的外国人居住地(土地国有化)。
在中国是指近代历史上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在中国获取的租借地的简称,多位于港口城市。
现在租界由于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及作用,被大部分历史学家认为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所特有的。
历史上19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日本、印度、伊朗等国家均有租界的存在。
1845年11月15日,英国在中国上海设立了近代史上第一块租界。
(2)设立过程:1845年,以《虎门条约》(《南京条约》的补充条约,规定英商在上海等五口通商时或可长久居住,或不时往来,中国地方官员应根据当地情况,划给英国侨民一定的居留地)为主要依据的《上海土地章程》订立。
这个章程的颁布,宣告英租界的辟设。
而美、法两国也紧随英国之后相继辟设租界。
按照土地章程,租界作为西人居留地,实行华洋分处原则,1853年由于小刀会起义,上海县城被起义军占领,清政府为了切断居民与小刀会的联系,强令居民迁徙,逼迫难民流入租界,造成事实上的华洋杂居。
3、租界的市政1854年,英美法三国领事抛开中国政府,成立了租界的“市政机关”。
这个机关在中文中被翻译为“工部局”并长期习用。
后英美租界合并,成为公共租界,以工部局为行政机关;法国租界另立山头,成立公董局。
工部局和公董局的建立最终导致了租界完全脱离中国政府的行政治理范围而取得了一种独立地位。
中国政府只能虚拥土地主权之名,至此租界成为了所谓的“国中之国”。
由于租界不受中国政府管辖,一些来自欧美国家的“冒险家”来到上海淘金,其中亦有不少违法分子,因此上海也被成为“冒险家的乐园”。
4、租界的大概范围:公共租界:今北黄浦、静安以及虹口、杨浦两区南部沿江地带是上海公共租界(英美租界)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分别对应公共租界中区、西区、北区与东区。
上海法租界:主要位于上海市的黄浦区和徐汇区两区内。
5、上海租界在文化交流上的意义:上海租界作为被欧风美雨吹打的前沿地域,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的殖民性、混合性、近代性的租界文化。
租界里的外国人把不乏先进的西方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带入租界,形成了西方文化在上海被逐渐理解、接受、模仿、采用的过程。
1853年小刀会起义前后,大批华人涌入租界避难,打破了“华洋分居”的格局,形成了“华洋杂处”、“五方杂处”的局面。
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聚集租界,为培育新型文化提供了土壤。
租界文化就是租界历史上逐渐发展出的移民之间彼此认同的共同文化。
以开放、宽容、求新、进取为主流特征的近代移民文化,100多年来深刻影响着上海的城市精神风貌。
第一幢高楼、第一盏电灯、第一辆电车、第一座欧式剧场、第一家广播电台等,中国的许多第一都产生在这里。
它既是西方列强经济掠夺的基地,同时又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创造了近代工商业发展的环境,使得上海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经济和贸易中心。
6、我国其他租界:自1845年至1905年的60年间,外国在我国共有27处租界,另有北京使馆界一处。
天津、汉口、广州、九江、厦门、镇江、苏州、杭州、重庆、上海等城市均有租界存在。
7、租界的收回:租界是中国近代史中影响中国政局的因素之一。
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内政,多在租界内策划。
比如辛亥革命时期湖北军政府和清政府的谈判就是在其内部压力下,受到外国势力的干涉而选择在上海的英国租界展开。
此外,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也是在上海法租界秘密召开(后转移到嘉兴)。
包括五卅运动在内的大量示威游行路线也多经过租界,以示对外国势力的不满。
租界在中国作为主权丧失的象征,中国历届政府都在为收回租界而与租借国展开收回租界的谈判。
1917年开始,各地的租界被中国政府陆续收回。
以下是部分租界收回的时间表: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参加欧战协约国,对德国和奥匈帝国宣战,收回了汉口德租界、天津德租界和天津奥租界。
1924年苏联宣布放弃原俄国在华租界。
1927年1月3日武汉国民政府在共产党的支持协助下,成功收回汉口英租界。
1927年1月10日武汉国民政府在共产党的支持协助下,成功收回收回九江英租界。
1930年9月17日国民政府收回厦门英租界。
1931年1月15日中国政府收回天津比利时租界。
1943年1月,美、英两国审时度势废除了历史上与清政府签订的有关不平等条约,与战时陪都重庆的国民政府改订新的条约,取消了治外法权和在华的租界,中国国内存在百年的租界从法理上结束了它的历史。
(1943年3月,日本曾将杭州、苏州、汉口、天津四处日本租界“交还”汪伪政府,8月,汪伪政府又象征性地“接收”了日本控制下的上海租界,以上均为日本及其控制的伪政府之间表演的闹剧)。
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宣布“收回”除了香港租界外的所有的在华租界和租借地。
租界虽然名义“收回”了,但租界内的外国公产一直无法收回。
例如上海的租界虽早已取消,但法方迄未交回公产十四处。
这些产业均系过去法国帝国主义凭借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取得的,公产不收回,租界就不是真正的“收回”。
真正完全的取消租界和收回外国公产,以及各种外国特权的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二、晚清华界的市政1909年清政府正式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城厢内外自治公所”成为整个华界由政府授权建立的地方自治总机关。
地方自治的创办,为中国传统的地方政治制度的改革开创了一个新起点,但是这样的地方自治是在清政府的监督下进行的,它不是一个真正的地方政府,其权力是受到相当限制的。
三、上海特别市: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鉴于上海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殊地位,设上海为特别市,直属中央政府,抗战结束后收回租界,上海市区全部为上海市政府管辖。
近代上海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一、经济的发展1、上海开埠以后,19世纪50年代以后,上海逐渐取代广州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直到19世纪末,上海经济的主流还是以外贸为主导的贸易导向性经济。
2、在洋货行销的刺激下,约在19世纪80年代,上海诞生了仿洋机制品工业,并进一步孕育了民族工业的创建。
一大批面粉、棉纺织、火柴、卷烟、肥皂等民族资本工厂(轻工业)纷纷建立。
二、城市建设近代都市取代老城厢的诸种表现:公共道路系统、公共照明系统、城市供水网络的建立。
1929年国民政府提出“大上海计划”,是上海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现代城市规划,对于调整城市发展重心、解决城市住宅问题和城市合理布局均起到一定作用,但因为当时外患严重、社会动荡、成本巨大而难以为继,在1937年日本侵华后被迫中断。
三、近代上海文化的发展石库门:在中西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上海市民独具匠心地创造了石库门建筑。
这种建筑脱胎于江南传统民居,又加入了西式建筑的元素。
石库门的出现与19世纪50年代上海租界的人口激增有关。
后来经过多次创新,终于在20世纪初成为一种占地少、用料省、造价低、适合单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独特住宅,并衍生出非常具有上海特色的石库门弄堂文化。
四、近代上海的历史地位:上海是近代中国工业的发源地,无论是轮船招商局代表的洋务运动,还是商务印书局代表的民族工业,都离不开上海的哺育。
上海也见证了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历程,汇聚了多种先进思想,例如新文化运动即以在上海创刊的《新青年》为宣传阵地。
近代上海现代化进程也刻上半殖民地化的烙印,上海工部局发行的债券反映了租界脱离中国的行政管理,是国中之国,而淞沪会战则留下了近代中国人追求民族独立的印记。
可见,上海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缩影。
相关史实:洋务运动——1863年,在上海设立“广方言馆”。
“广方言馆”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于培养通晓外语的人才。
1865年,在上海建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1872年,在上海建立轮船招商局。
1880年,在上海建立机器织布局,这是中国最早的机器棉纺织厂。
新文化运动——《新青年》1915年由陈独秀创刊于上海。
五四运动——后期运动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1919年6月5日,上海工人开始大规模罢工,以响应学生。
1919年6月6日,上海各界联合会成立,反对开课、开市,并且联合其他地区,告知上海罢工主张。
通过上海的三罢运动,全国22个省150多个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中国共产党——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
申报——《申报》原名《申江新报》,1872年4月30日(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上海创刊,1949年5月27日停刊。
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
它前后总计经营了77年,历经晚清、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三个时代,出版时间之长,影响之广泛,同时期其它报纸难以企及,在中国新闻史和社会史研究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发展中的新上海(建国后)一、从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1949-1956年山海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过渡,对工商业实现了改造。
在计划经济期间,上海从一个贸易主导的商业化城市转变为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基地”。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上海开始了新的转型。
1984年中央决定开发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1990年中央决定“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作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