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
第五册第7课
《自己的漫画像》
牌坊小学胡苧丹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本课属于第三学段造型表现领域的内容。
结合《课标》,本课体现了“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的要求。
结合本课学习抓人物形象特征、表情特征、神态特征的内容,教学的设计应重视对学生认真观察、寻找特征、大胆变形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延续。
教学方式有探究、体验、讲授等,适当运用多媒体设备促进教学的实效性。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课题及课时概述——《自己的漫画像》一课,是人美版教材第五册的第7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该通过观察发现不同人的面部形象差异,并学习应用夸张、变形、概括等漫画的表现方法,为自己画一幅漫画像。
并尝试加入表情元素进行漫画创作。
知识体系分析——本课是学生第2次接触漫画系列课程,首次学习漫画夸张、变形的方法是在本课的前一课《漫画中的人物》中。
为本课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另外,在第一册第11课《画自己》中,学生对通过仔细观察,找自己面部特征的方法有一定了解,基本可以说出自己的面部特征,对本课的教学来说,是很有利的地方。
本册地位分析——本课与第6课《漫画中的人物》共同组成了本册的漫画单元。
但本课的重点体现在会概括自己的面部特征,并进行夸张和变形,画出形象幽默的自己的漫画像上。
(二)学情分析。
学生基础分析——本课出现在三年级的第一学期,学生处于第三学段。
通过以往的学习,学生是初次接触漫画系列课程,本课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可能遇到问题——概括自己特征不准确,不能运用夸张、变形、概括等漫画的表现方法,将自己漫画化。
忽视构图饱满、线条优美等要求,造成作业效果不佳。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漫画的特点是夸张、幽默,会概括自己的面部特征,并进行夸张和变形,知道用夸张丰富的表情来弥补自己特征不明显缺陷,画出形象幽默的自己的漫画像。
2.通过观察、讨论、分析等方法,学习夸张、变形等漫画的基本技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激发学生对自己创作漫画的兴趣,为以后的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
会概括自己的面部特征,并进行夸张和变形,画出形象幽默的自己的漫画像。
(三)教学难点。
会画几种不同的表情和不同角度的人脸。
四、教学过程与资源设计。
(一)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气球、转盘、纸张、铅笔、深色彩笔、小镜子。
学生准备:纸张、铅笔、深色彩笔、小镜子
(二)导入新课。
气球上交叉的两条线是是我们脸的中线和我们眼睛的位置。
请同学观察气球移动时,线的变化。
板书设计:
自己的漫画像
方法:夸张、变形+想象力 特点:幽默、简洁
五、学习效果评价分析。
学习效果评价途径一:通过学生作业效果评价学习效果。
学生是否能够概括自己的面部特征,并进行夸张和变形,画出形象幽默的自己的漫画像。
学习效果评价途径二:通过学生学习过程表现评价学习效果。
学生的小组探究活动是否有效,学生在小组探究活动中的表现是否积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注意观察和思考,学生在实践和评价中是否体现良好的习惯和素养等。
学习效果评价途径三:通过学生学习后的感受评价学习效果。
学生对本课内容是否有继续学习的兴趣,是否产生将课堂所学延伸至课余活动的意愿,美术学习的兴趣是否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和延续。
六、反思
讲本课的时候,我还是刚工作一年的新教师,本课讲的比较成功,效果很好。
下面我想分几方面总结一下:
1.信息技术的运用合理。
为了讲清漫画的特点是夸张、幽默。
使学生会概括自己的面部特征,并进行夸张和变形,画出形象幽默的自己的漫画像。
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激发学生对自己创作漫画的兴趣。
我使用了photoshop 软件,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保持兴趣不减退。
使学生对漫画夸
张、变形的手法记忆深刻,突破重点。
2.为特征不明显的学生找到了画出幽默漫画像的方法。
有些学生脸部特征不太明显,很难画出幽默的漫画形象,我为解决这个问题想出了个办法,就是用夸张丰富的表情来弥补自己特征不明显缺陷,画出形象幽默的自己的漫画像。
为了让学生了解人物表情我使用了MAYA软件,解决了人物表情这个难题。
3.为了学生提供表情转盘,使学生的画更生动。
学生虽然了解了人物的基本表情,但画的时候还是会有困难感,所以我制作了人物表情转盘。
使学生作画时有个参考,更容易画出生动的人物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