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绘画与书法(书法部分)

中国传统绘画与书法(书法部分)


• 仇锷墓志铭
仇 锷 墓 志 铭
胆 巴 碑
明朝书法
第一阶段:明初书法“一字万同”,“台阁体”盛行 。沈度学粲兄弟推波助澜将工稳的小楷推向极致。“凡金 版玉册,用之朝廷,藏秘府,颁属国,必命之书”,二沈 书法被推为科举楷则。明初书法家有擅行草书的刘基、工 小楷的宋潦、精篆隶的宋遂和名满天下的章草名家朱克, 以及祝允明、文徽明、王宠“三子”。 第二阶段:明中期吴中四家崛起,书法开始朝尚态方 向发展。祝允明、文徵明、唐寅、王宠四子依赵孟頫而上 通晋唐,取法弥高;笔调亦绝代,这和当时思想观念的开 拓解放有关,书法开始迈入倡导个性化的新境域。 第三阶段:晚明书坛兴起一股批判思潮,书法上追求 大尺幅,震荡的视觉效果,侧锋取势,横涂竖抹,满纸烟 云,使书法原先的秩序开始瓦解;这些代表书家有张瑞图 、黄道周、王铎、倪元瑞等。而帖学殿军董其昌仍坚持传 统立场。
公 乘 得 守 丘 刻 石
简帛墨迹
古代的简册,以竹质为 主,编简的绳用牛筋 、丝线、麻绳。考古 发现,最早的简帛墨 迹,有湖北云梦出土 的秦简,山西侯马出 土的战国盟书,长沙 马王堆出土的战国帛 书。
• 秦
石 鼓 文
开创先河的秦代书法
两汉书法
乙瑛碑
张迁碑
魏晋南北朝书法
三国时期三国时期,隶书开始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出楷书,楷书 成为书法艺术的又一主体。楷书又名正书、真书,由钟繇所创。正是在三国 时期,楷书进入刻石的历史。三国(魏)时期的 《荐季直表》· 《宣示表》等 成了雄视百代的珍品。 晋时,在生活处事上倡导‘雅量’‘品目’艺术上追求中和居淡之美, 简牍为多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妍放疏妙的艺术品味迎合了士大夫们的要 求。最能代表魏晋精神、在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当属王羲之,人称 “书圣”。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论者称其笔 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子王献之的《洛神赋》字法端劲,所创“破 体”与“一笔书”为书法史一大贡献 。 . 南北朝时期,中国书法艺术进入北碑南帖时代。北朝碑刻书法,以北魏 、东魏最精,风格亦多资多彩。代表作有《张猛龙碑》《敬使君碑》。碑帖 之中代表作有:《真草千子文》。北朝褒扬先世,显露家业,刻石为多,余 如北碑南帖,北楷南行,北民南土,北雄南秀皆是 基差异之处 如论南北两派 之代表作,则是南梁《鹤铭》。北魏《郑文公碑》可谓南北双星,北派书写 者多为庶人,书不具名,故书法时冠冕,被誉为“书中之圣”,北派王右军 。
中国传统绘画 与书法
L/O/G/O

郑州轻院易斯顿(国际)美术学院

书法简介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不仅是中华 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 库中独放异采。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 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 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 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
为什么书法艺术不在别 的民族或国家产生而单单 在中国产生?
运笔练习
曲线:
要求与横线同 肩部与肘部一起运动
了解临摹碑帖的方法
120
61
1.碑帖的选择
• 根据自己的性格爱好与实际需要去加以选 择。
120
62
欧 阳 询 严 整 端 正
120
——
63
褚遂良——清俊飘逸
120
64
颜 真 卿 沉 着 浑 厚
120
——
65
柳 公 权 秀 劲 挺 拔
金文
商、西周、春秋、战国时 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 ,兴盛于周代。金文为中 国书法史上的又一丰碑。 依附于青铜器,铸鼎意在 “使民知神奸”,故是一 种宗教祭祀的礼器。金文 也被称为钟鼎文、器文、 古金文,最早的金文见于 商代中期出土的青铜器上 。周代是金文的黄金时代 ,出土铭文最多,此时期 著名作品有:《司母戊鼎 》、《散氏盘》、《毛公 鼎》。
大克鼎
战 国 越 王 剑 铭 鸟 虫 篆
石刻文
石刻文产生于周代,兴盛 于秦代。东周时期秦国刻 石文字。在10块花岗岩质 的鼓形石上,各刻四言诗 一首,内容歌咏秦国君狩 猎情况,故又称猎碣。传 说中的最早的石刻是夏朝 时的《嵝碑》,刻诗文体 格调与《诗经》大小雅相 近。字体近于《说文解字 》所载籀文,历来对其书 法评价甚高。主要作品有 :《石鼓文》、《绎山石 刻》、《泰山石刻》、《 琅琊石刻》、《会稽石刻 》等。
所谓「点之变无穷」。 右点法:口诀--点、压、斜上收
基本笔法
捺:是从左(或左上方)
起笔向右(或右下 方) 行笔而后提收写成的笔 画。 口诀:点、划(向下)、压 笔停顿、渐渐向右 方提收笔
基本笔法
挑:是从左下发笔,向又
上提收形成的笔画称 之。 写法和「撇」的方式相 同,指示方向相反。 逆入--顿转--向右上方稳 稳提收。
执笔方法
单勾法:
用大拇指、食指、中 指挟持笔管,食指从 管外钩向内,中指用 甲肉之际向外抵者, 其余二指衬贴到中指 下面,与握铅笔方式 有些许雷同。不同的 只是食指的位置比拇 指高。 笔锋容易倾斜,初学 的人不适合学。
执笔方法
双勾法:
食指与中指并拢,并 利用指尖勾住笔管, 大拇指在笔管左边用 指尖按住,无名指与 小指贴近笔管顶住, 避免滑动。据说食指 弯曲的姿势,是模仿 鹅在水面游动时鹅头 弯曲的样子,所以又 叫鹅投执笔法。 初学者适用。
120
——
66
赵 孟 頫 韶 秀 流 利
120
——
67
钟 繇 朴 拙 含 蓄
120
——
68
王 羲 之 妍 美 流 便
120
——
69
王 献 之 神 彩 飘 逸
120
——
70
基本笔法
横:是自左向右用笔的笔
画 口诀:点、画、提、点、 收 起笔折锋落笔,与水平面 约成45度 提转笔锋使运笔方向与水 平面成6度 中锋运笔 调整成水平方向加重运笔 提笔轻压止笔,意回呼应 收笔45度
基本笔法
撇:是由上或右上方发
笔,向左下方。 行笔提收形成的笔画。 顺着自然弧形运笔,不 可太直或太弯。 口诀:点、划、渐渐提 笔。 折入--顿笔--提笔涩行--沈 着提收。
基本笔法
钩:是按某一方向行笔、
顿笔然后提收所形成 的笔画环节。 顿笔--转笔--提收。 竖钩: 起笔,运笔与竖笔画,写法相 同。 写成一竖之后,笔锋回提向左 下方,以为钩之准备(转笔、测 锋 )。 笔锋渐提渐行,向左水平方向 拔出。
L/O/G/O
苏轼 《黄州寒食帖》
• 蜀 素 帖
蔡 京 手 札
元代书法
元初经济文化发展不大,书法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 宗法晋、唐而少创新。与宋不拘常法的意境追求不同,元 朝之意表现为刻意求工的开式美的追求。所以,苏轼标榜
的是“我书意造本无法”,赵孟俯鼓吹的是“用笔千古不 易”。前者追求率意之意,后才强调有意之意。元朝书坛 的核心人物是赵孟頫,他所创立的楷书“赵体”与唐楷之 欧体、颜体、柳体并称“四体”,成为后代规摹的主要书
起源时间
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 ,一般认为,在距今约5000、6000年 左右中国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时期 ”,已经创造了文字。仰韶文化因 1921年首先在河南绳汕仰韶村发现而 得名的。近40余年,又陆续有许多发 现。
书法类型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型 ,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汉字则是 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 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实物画出来。 不过画图更趋于简单化、抽象化,成为突出 实物特点的一种符号,代表一定的意义,有一定 的读音…… 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 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 草,各 种形体逐渐形成。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 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 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兰亭序 王羲之 》
《快雪时晴帖》
王பைடு நூலகம்《
王献之《鹅群
王 献 之 《 中 秋 帖 》
杨 大 眼 造 像 记
牛 橛 造 像
隋唐五代书法
L/O/G/O
《肚痛帖》
释文: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致欲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
L/O/G/O
“醉僧” 怀素
宋朝书法
宋朝书法尚意,此乃朱大倡理学所致,意之 内涵,包含有四点:一重哲理性,二重书卷气, 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同时介导书法创作 中个性化和独创性。北宋四家一改唐楷面貌,直 接晋帖行书遗风 无论是天资既高的蔡襄和自出新意的苏东坡 ,还是高视古人的黄庭坚和萧散奇险的米芾,都 力图在表现自已的书法风貌的同时,凸现出一种 标新立异的姿态,使学问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 之间,并给人以一种新的审美意境。这在南宋的 吴说、赵佶、陆游、范成大、朱熹、文天祥等书 家中,进一步得到延伸。然南宋书家的学问和笔 墨功底已不能和北宋四家相比了。宋代书法家代 表人物是苏、黄、米、蔡。
各种书法简介
从夏商周,经过春秋战国,到秦汉王朝 ,二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也带动了书法艺术 的发展。这个时期内,各种书法体相续出 现,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简帛朱墨 手迹等。其中篆书、隶书 、草书、楷书等 字体,在数百种杂体的筛选淘汰中定型, 书法艺术开始了有序发展。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书法史上的 第一块瑰宝,也是现存中 国最古的文字 ,先用于卜 辞(殷代人用龟甲、兽骨 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时期 、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 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 边,有的还把过若干日后 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学 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 是对未来事情结果的占卜 ,盛于殷商。甲骨文发现 于1889年,是殷商晚期王 室占卜时的记录,发现于 河南省安阳小屯村一带, 距今已 3000多年。



基本笔法
竖弯钩:姿态很像浮在
水面的天鹅,故有「 浮 鹅」之称。 起笔与竖划同,有弧 度。 轻提转慢。 加重力量,水平运笔 。 提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