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第二套)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1.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_________”(《论语为政》)2.《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则,而在批判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_________”,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3.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_________”与“_________”与的文学批评方法。
4.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_________”的著名论断。
5.陆机在《文赋》中提出了“_________”说,主张诗歌重在抒发感情,实际上起到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_________”束缚的巨大作用。
6.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 ________ 》和《 _________ 》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7.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_________”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 __________ ”论。
8.“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 _________ 的著名书信体论《 ________ 》。
9.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 ____________ ”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10.明代袁宏道要求诗歌创作"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提出了“ ________”说,这是与李贽的“________”说理论一脉相承的。
11.王国维在他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________》中提出了著名的“________”,这是他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 . 最先提出“养气”说的先秦思想家是()。
A.孟子B.老子C.孔子D.庄子2 . 司马迁根据历史上的许多伟人因遭困厄而著书的事迹,概括出了()。
A.“不平则鸣”说B.“疾虚妄”说C.“文章为时为事而作”说D.“发愤著书”说3.提出诗歌要有"神韵"的古代诗论家是( )。
A.钟嵘 B.司空图 C.严羽 D.王士稹4.陆机《文赋》说:“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
”这里的“会意”是指()。
A.具体构思B.文章立意C.汇合多重境象D.领会文章主题5.认为小说有熏、浸、刺、提的特有的艺术感染力的小说理论家是( )A.李贽 B.金圣叹 C.梁启超 D.李渔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供10分)1、“虚静”说2. (曹丕的)“文以气为主”:四.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1试分析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2.金圣叹是如何对《史记》和《水浒传》进行比较的?3.什么是李贽的"童心"说?"童心"说的提出在当时有什么现实意义?对后世有何影响?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请简要论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提出的"境界"的美学特征,并评述它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重要意义。
答案: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1思无邪2发乎情,止乎以礼主文而谲谏3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4. 文以气为主5诗缘情而绮靡止乎礼义6诗经楚辞7气盛言宜不平则鸣8白居易与元九书9别是一家10性灵童心 11《人间词话》境界说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 A 2 D 3 D 4 A 5 C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供10分)1是中国古代有关创作构思的理论。
“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
庄子极大地发展了老子的“虚静”学说,认为虚静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
《庄子·大宗师》里提出“坐忘”,“坐忘”就是“虚静”。
(1 分)这是要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
(2 分)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造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
( 2 分)2曹丕在《典论·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
(1分)其内涵:首先,所谓“气”是指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文章中的“气”是由作家不同的个性所形成的。
(2分)其次,提倡“文以气为主,”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特殊的个性,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
(1分)另外,由于作家个性的不同,“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文章的风格也必然会不同。
这就说明了文章风格的多样性的原因。
(1分)曹丕“文以气为主”说的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四.问答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答题要点:1.(1)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就是说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这就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2)怎样才是"尽善尽美"呢?孔子在《论语·为政》篇里还说过另一句话:"《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无邪"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所谓"乐而不淫,衰而不伤,言其和也。
"从音乐上讲,中和是一种中正早和的乐曲,也即儒家传统雅乐的主要美学特征。
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要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3)总之,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就是他所说的"尽善尽美"。
怎样才能做到"尽善尽美"呢?就是要做到孔子所说的"思无邪",即文学艺术作品要有"中和"之美!2. (1)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对《史记》和《水浒传》进行了比较:"某尝道《水浒》胜似《史记》,人都不肯信。
殊不知某却不是乱说,其实《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
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是吃苦事。
因文生事即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
"(2)《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传》是"因文生事"。
《史记》所处理的是现成的历史事实,作者只能根据历史史料,进行组织、裁减、安排,不能虚构;而《水浒传》是文学创作,可以通过想象、夸张等艺术手法,"顺着笔性去",进行自由的虚构,更可以发挥作者的艺术创造才能。
从纯艺术的角度金圣叹更推重《水浒传》的虚构文学。
(3)金圣叹认识到了史学著作和文学创作的区别,前者"实录",而后者可以虚构;而他更推重虚构的文学,这是肯定了文学创作的价值;另外,具体地说,他把《水浒传》这种通俗文学置于《史记》之上,这也是对传统文学观点的突破,是一种新的离经叛道之论。
3.(1)明代后期的思想家李贽在《童心说》一文里提出了"童心"说,主张文学要表现童心,他说:"童心者、,真心也。
......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是不受道理闻见即儒家正统教条熏染之心。
他认为,童心不仅是创作的源泉,而且是评价一切作品的首要价值标准。
只要有童心,"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2)李贽生活的明代后期正是前后七子复古模拟之风盛行的时候,复古派强调复古模拟,不能表达作家的真实思想感情,李贽提倡童心正与复古派的理论观点相对立,起到了反对复古模拟风气的作用。
(3)李贽的"童心"说成为稍后的公安派"性灵"说的直接理论源头,也间接地影响了清代袁枚的"性灵"说。
五。
论述题(15分)1.(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他的理论核心"境界"说,他说:"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王国维所说的文学艺术的"境界"与"意境"含义基本一致,指的是文学创作中由心物相契、情景交融的的意象特征暗示出的含义深远、回味绵长的审美之境。
(5分)(2)关于"境界"的美学特征根据王国维的论述,有以下几点:①"境界"具有"言外之味,弦外之响",体现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特色;②其次,他指出"意境"、"境界"具有真实自然之美,由此,他提出了"不隔"的美学要求;③对于同是体现出自然真切之美的作品之境界,王国维又从美学上根据作者主观介入程度的差异而区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并且引用西方美学理论,区分为"一优美,一宏壮也"。
(5分)(3)①以"境界"、"意境"评论诗词,并不自王国维始,唐代以来的许多文学理论家都从不同角度论及意境问题,但惟有到了王国维,有关意境的理论才达到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②王国维的以"境界"说为核心的文艺美学理论对中国古典文艺美学思想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同时又体现出西方美学思想渗透影响的明显痕迹,因而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进行现代转换的开端。
(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