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昆曲赏析论文

昆曲赏析论文

昆曲赏析论

学院:经济管理
专业:旅游管理
学号:20121403039
姓名:孙玉莹
昆曲艺术已经有几百年厚重的历史沉淀,它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有全国影响的
剧种之一,有关它的研究、资料和论述,浩如烟海,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授予世界不同地区的首批19 种文化表现形式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
产代表作” 称号,中国昆曲以全票荣列榜首,由此确认了我国昆曲独特的文化特
性以及它在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中的特殊价值,它有着独特渊厚的美学传统和独
具神韵的东方风格, 使其数百年来历经沧桑而始终对于人们具有永恒的魅力。

昆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际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
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山腔开
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

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
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并逐渐流布到福建、江西、
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

这样昆山腔
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从“明-天启”“清-康熙”末年,这一百余年,昆曲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

“家家收拾起,户户不
提防“这句话就是当时昆曲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真实写照。

就是说当时家家户户都爱听、爱唱昆曲。

所谓“收拾起”就是昆曲《千钟戮•惨赌》中逃窜在外的建
文帝所唱“倾杯玉芙蓉”第一句“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 。

“户户[不提防]”中
的“不提防” 则是《长生殿》传奇的乐工李龟年所唱“弹词”一折中的一枝
花”
曲牌第一句“不提防余年值乱离” ,讲述的是唐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昆山腔融北曲、弋阳腔、海盐腔等声腔于一炉,并加以提炼加工,其音乐上的艺术成就是史无前例的。

它的音乐被后来京剧以及许多地方剧种,如川剧、湘剧、广东粤剧、桂剧、汉剧、婺剧等吸收消化,更有甚者一些剧种干脆原封不动地搬演昆曲
剧目。

当然它们的语言,都带着浓郁的乡音,这是地方剧种的最大的特点。

由于
昆曲在中国戏曲发展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故而有“百戏之母”的美誉。

因为早期昆剧属于南戏系统,所以它继承了南戏的角色行当体制,同时兼收北杂剧之长,以生、旦、净、末、丑、外、贴七行为基础角色,早期作品《浣纱记》反映了昆
剧初创时期的角色分行法,即除遵循南戏的七行之外,还借鉴了
元杂剧的小末、小旦等设置法,更增设小生、小旦、小末、小外、小净五行, 共十二行。

昆曲作为一个曾经在全国范围内有着巨大影响的剧种,在历尽了艰辛困苦
之后,能奇迹般地再次复活,这和它本身超绝的艺术魅力有紧密关系,其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它的音乐上。

昆曲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

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 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

在演唱技巧上,昆曲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快慢以及咬字发音有“豁”
“叠”、“擞”、“嚯”等腔法的区分以及各类角色的性格唱法。

音乐的板式节拍,除了南曲“赠板”将四拍子的慢曲放慢一倍外,无论南北曲,都包括通常使用的三眼板、
一眼板、流水板和散板。

它们在实际演唱时自有许多变化,一切服从于戏情和角色应有
的情绪。

昆曲的乐器配置较为齐全,大体由管乐器、弦乐器、打击乐器三部分组成, 主乐器是笛,还有笙、箫、三弦、琵琶等。

由于以声若游丝的笛为主要伴奏乐器, 加上赠板的广泛使用,字分头、腹、尾的吐字方式,以及它本身受吴中民歌的影响而具有的“流丽悠
远”的特色,使昆曲音乐以“婉丽妩媚、一唱三叹”几百年冠绝梨园。

伴奏有很多吹奏
曲牌,适应不同场合,后来也被许多剧种所搬用。

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

它所使用的曲牌大约有一千种以上,南北曲牌的来源,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 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

它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套数,并以“犯调”、“借宫”、“集曲”等手法进行创作。

此外,还有不少宗教歌曲。

从古至今,著名的昆曲杰作数不胜数,《牡丹亭》就是其中的一个典范。

“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这是杜丽娘第一次踏进自家后花园时,看到眼前的
“好天气”而叹出的一句词,唱腔婉转动人、曼从结构上看,《惊梦》这出
戏它可分为“游园”和“惊梦”两部分;就内容而言,主要写女主人公杜丽娘的青春觉醒,梦里钟情,是她反抗和追求的叛逆之路的开始,文采飞扬,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妙悠然,“烂漫春光下,步步美人归,”写杜丽娘游园前对镜梳妆时的内心活动。

这支曲子是在杜丽娘赞叹“好天气也”的念白之后起唱的,所以从春光,春意落笔。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是写大地回春以后,各种冬眠的昆虫都苏醒了,纷纷吐丝活动,这些虫丝是很细的,只有在风和日丽的时候才能见到。

“袅晴丝”就是指这种摇曳、飘忽的春游丝,也吹进了这冷落的庭院。

作者不写桃柳蜂蝶,唯独选取了纤细的游丝,此中大有新意妙理。

一、这样写完全是从规定情景出发,它不是主观随意性的产物。

所以在小庭深院中的女主
人公难以直接看到姹紫嫣红的春色,在这里只能从晴丝上体味到一点可怜的春光。

二、这样写与人物身份、性格相吻合,杜丽娘是一位过着闲适而愁闷的深闺人物,她是个对春天十分“关情”的妙龄少女,唯其这样,才会有此细心而专注的观察。

游丝是很细的,不是心细专注的人是很难发现的。

所以说这两句同人物身份性格相吻合。

三、这样写体现出人物微妙心绪的理想物化形态,“晴”与“情”、
“丝”与“思”谐音,所以“晴丝”语意双关。

它即指晴空里的游丝,又是女主人公心中缠绵飘忽的情丝。

无论是“游丝”还是这种“情思”,它都是这般纤细朦胧,都是那样的难以捉摸。

春风将轻软的游丝吹进幽深庭院的景象,也可以看作是春光打开了丽娘闭锁的心扉,被萌生的情思逐渐摧开的那种心理写照。

作者描绘的既是游丝袅袅的春景,也是情思缠绵的春情。

情与景,物与我,虚与实结合的非常巧妙,真称得上是体察入微。

昆山腔的正式形成并能在多种声腔中脱颖而出,与“曲圣”魏良辅有关。

魏良辅是昆山的一名曲师,他“生而审音,愤南曲之讹陋也,尽洗乖声,别开堂奥, 调用水磨,拍捱冷板,声则平上去入之婉协,字则头腹尾音之毕匀,功深镕琢, 气无烟火,启口轻圆,收音纯细。

所度之曲,则皆《折梅逢使》、《昨夜春归》诸名笔,采之传奇,则有《拜新月》、《花荫夜静》等词。

要皆别有唱法,绝非戏场声口,腔曰‘昆腔’,曲名‘时曲’声场禀为曲圣,后世依为鼻祖。

盖自有良辅,而南词音理,已极抽秘逞妍矣。

”昆山腔又被称作水磨腔,用“水墨”来命名这种细腻婉转的曲调生动地体现了昆曲在声腔上柔媚绵远的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魏良辅之所以会致力于创造这种新腔,有着极为偶然并有趣的原因。

明代的余怀告诉我们:“南曲盖始于昆山魏良辅,良辅初学北音,绌于北人王友山,退而镂新南音,足迹不下楼者十年。

当是时,南曲率平直无意致。

良辅转喉押调,度为新声,疾徐高下,清浊之数,一依本宫。

取字齿唇间,跌换巧掇,
恒以深邈助其凄唳。

吴中老曲师如袁髯、尤驼辈,皆瞠乎自以为不及也。


在昆曲形成之前,北曲的势力相当强大,导致像魏良辅这样的优秀曲师都要
努力去学习北曲。

可是,他所操持的吴方言却给他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使他在北区方面一直得不到发展,无奈之下,也许是激愤之下,魏良辅转向了自己熟悉的南曲,他希望在这方面干出一番事业来,最终,他成功了,他成功地完成了南曲的改革和创新,为南曲尤其是昆曲日后的席卷全国开创了局面。

虽然魏良辅的行为是一种自发的行为,但我们依然可以发现文化地理学的他者与自我的理论在这件事情上的体现。

自我认同感对于我们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他者的东西再好,总会觉得有那么一层隔膜存在,而只有属于自我的东西,才会产生亲切感,并愿意为他倾注心血。

进入21世纪,昆曲的发展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转机。

2001年,昆曲被列入
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名单。

这一历史性的事件使人们意外的发现,古老而高雅的昆曲又充满了活力。

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这一支强心针
的力量一下子就使得我们的昆曲受到了政府的重视,受到了国际的关注。


在政府、民间、专业团体几股力量的联合推动下,昆曲的演出市场也出现了多年未见的繁荣景象。

昆曲培养年轻观众,大学校园是重要的阵地。

全国七家昆剧院团每年都会到大学校园进行公益演出。

青春版《牡丹亭》和全本《长生殿》的上演,让昆曲在大学里掀起了一股热潮。

昆曲在新世纪的重振,有着政治的原因、社会的原因,但归根结底,却是中
华民族文化归属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对所有中国人而言,昆曲是中华文明的根和血脉,它清晰地传承着我们民族的艺术精神和审美情趣。

而我们,通过昆曲,找到了自我,找到了文化归属,也找到了发展自己、迈向世界的信心和依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