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物态变化
第一节物态变化和温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水的不同状态,知道水能从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
2.酒精灯的使用和注意事项。
3.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知道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
4.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知道水的三种状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认识物态变化及物态转化的条件。
2.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温度的测量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和亲生体验来获得水的物态变化及温度测量等知识,让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乐于探究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在教材90—95页,具体教学内容为:水的物态变化和温度。
⚫教学重点
1.实验探究水的三种状态的变化,物态变化的概念及物态转化的条件。
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摄氏温度的规定、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温度的记法、读法以及温度的实际测量。
⚫学情分析
在进行本节教学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掌握了一些实验探究问题的方法。
对于水的三种物态变化,仅停留在认识阶段,通过实验能够让学生理解水的不同状态间的转化,从而理解物态变化的含义并得到转化的条件。
这些是容易理解和接受的。
难点在于学生对温度的估计和实际测量上。
⚫教法分析
本节课提倡采用探究式教学和教师讲授两种相结合的模式。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即学生用以获取知
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观察、测量、制作、提出假设、进行实验、提出模型和交流)进行学习,主动去获得知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形成科学概念、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积极态度的实践活动。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适时的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从而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本节课具体教法入下:
1.学生探究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设计方案——学生自主实验探究——教师从旁协助——总结归纳。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分析
现代教学观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只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有鉴于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做出实验设计。
学生在学法上应采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亲生体验的学习方法。
与此同时,在学生自主实验的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流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和反思】
通过本节课学生的自主实验和教师适时的讲解,让学生看到了水的三种物态变化,并理解物态变化的概念,总结出物态变化的条件。
亲身感受温度,自己得出温度的定义。
了解一般的温度计分类,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通过“测量水的温度”实验,让学生对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更加清晰。
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和教师讲授式教学模式的结合,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使课堂效率得到提高。
对于酒精灯的使用,这里一定要强调注意事项,让学生学会正确的使用方式。
板书设计
第五章
第一节物态变化及温度
一、认识水的物态变化
(1)水的三种物态:冰、水、水蒸汽
(2)物态变化的概念:物体从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
(3)转化的条件:温度、压强
二、温度
1、温度:物态的冷热程度
2、温度测量:
①仪器:温度计
②液体温度计:
(1)分类:水银、酒精或煤油
(2)构成:玻璃外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温标
(3)原理:常用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4)单位:摄氏度,符号℃(华氏温度°F,1摄氏=5/9(°F-32))
(5)摄氏温标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分别用0℃和
100℃表示0℃和100℃之间分成100个等份,每个等份代表
1℃。
(6)温度计的使用
观察:
一看:估测被测物体的温度,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二认:看清量程;看清分度值。
使用时(三要):
一要:温度计的感温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
容器底或容器壁;
二要:温度计的感温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待温度计
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三要:读数时温度计的感温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
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7)读数
零上:
零下
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水的三种状态及物态变化和转化条件;第二部分是温度的测量,里面包括了温度的定义,温度计的原理、构成、单位、摄氏度的规定和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及如何读数。
整个教学环节,首先通过学生对大自然雨、雪、冰、霜等的观察,让学生觉得这节课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创设问题情境,导入课题。
通过实验,让学生动手,积极观察,填写实验结论,切身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逐步建立物态变化的概念及转化条件。
在讲解温度和温度计时,除了让学生主动观察,还要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课前)找到摄氏度和华氏温度的关系,以及摄氏度的规定,这样不仅培养了他们收集资料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理论一定要联系实际,在学生总结归纳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后,再次让学生实践(测量水的温度),从而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热情。
最后就是如何读数,让学生在题目中领悟仰视和俯视对读数的影响,加深印象。
让学生动起来,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引导,“边学边做”,充分体现“学本思想”。
这就是本节课的设想和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