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婚嫁范文福建南平婚嫁习俗
我这有一些关于南平的风俗希望对你有用 定亲
南平市传统婚俗。又称“下定”,男家要做肉丸(取团圆之意),备六碗菜(取六合六顺之意),宴请媒人与亲友。将定亲首饰、男女双方庚贴“乾坤书”、六祥干果装在一个特制的“红桶”内,由寻人送往女家。女家也备六样宴请媒人和亲友。20世纪70年代后,民间定婚仪式有“大定”和“小定”之分。“大定”则男女两家设早宴,女方备午宴,定亲男女青年 入席后,男(女)家的长辈要分别给“见面礼”,定亲礼品仍由媒人送到女家,但提红桶之俗已废。“小定”双方都不请客,男女青年会面赠纪念品,商议有关婚嫁事项。
送贴
又称下聘、送“日子单”,或者称“送银”。南平市传统婚俗。男家备早餐请亲友,将写上结婚日期的红贴连同聘金礼品,交媒人送往女家。聘金越重,则表示男家体面。女家不收或少收礼金,则认为是“自降身价”,以后到男家将不被“看重”。中华人民 ___成立后礼金废。20世纪60年代要彩礼之风又起,农村流动“六个六”(礼金360元,衣服6套,红酒60斤,猪肉60斤,鱼360
斤,蛋360个),彩礼的钱物要合六数,还要缝纫机、收灵机、手表等。80——90年代还要彩电、电冰箱、洗衣机、金首饰等。
迎亲
南平市传统婚俗。婚前三天,男家要给女家送披风、花髻等。婚前一天,男家要给女家送一坛“离母酒”,女儿生育时,娘家用此坛子装酒送女儿。过门日,男家雇花轿鼓乐、举大灯笼到女家迎亲,抬新娘嫁妆的人同行。中午女家设“家母宴”送新娘。午后新娘要理去汗毛,梳装打扮,辫子要挽成发髻穿上新绣鞋,戴上霞帔,拜别父母长辈,然后由父兄抱上花轿。有的要“哭嫁”,以示从此是“两家人”;有的新娘上轿时要换下带土的鞋子,表示不带走娘家的“风水”。新娘的小弟坐小轿送亲叫“做舅仔”。一路鼓乐吹吹打打,鞭炮不断。中华人民 ___成立后,坐花轿等旧俗已废,新娘多由新郎迎接新由女友数人陪伴,其中一个撑伞步行或坐布置一番的新娘小轿车到男家。
婚礼
南平市传统婚俗。旧时,花轿到男家,新郎要站到楼台高处,以示“男尊女卑”,门前放鞭炮接新娘的同时,撒食盐于火盆中发出爆响声,取“大发”之兆。新娘下轿时,送接亲男童一串龙眼干,
以示“圆满幸福、百子千孙”。司仪引新人在鼓乐声中入厅拜堂。即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对拜。然后拜长辈、内亲,每个受拜的人要给礼钱。随后喜宴开始,乐队弹唱侑酒,小舅坐厅堂首席,新郎要到席前端菜敬酒。新娘由家娘带着向亲戚敬酒(有的则宴后敬茶),以辈份为序,长辈要送礼钱,俗称“见面礼”。新娘的公婆要给小舅送红包。礼毕,送新娘入洞房,饮交杯酒,然后开筵席。有的每上一道菜,新娘要更换一件衣服,向宾客致敬。中华人民 ___成立后,此俗多有废除。
闹房
新人入洞房时,长幼亲友都可以去闹新房,向新婚夫妇逗趣。要新郎新娘表演节目。俗话说:“三天新娘没大小”,“闹房闹喜越闹越喜”,旨在增加热闹气氛,但也有的因戏谑粗野,闹得不欢而散。临睡前还要请长辈念吉词,在床上撒掷钱钞、彩果,俗称“掷床”,以兆早生“贵子”。当晚洞房灯光不熄,若有人偷得新娘的绣鞋衣物,第二天新郎要办酒赎取。中华人民 ___成立后,掷床与偷鞋之俗已废。
回门
南平市传统婚俗。第三天新婚夫妇乘轿回娘家拜见岳父母,称回门。回去时女在前,男在后。回来时男在前,女在后。岳父家中餐请回门酒留宿,晚餐男方请回门酒。女方亲友要送给新郎见面礼。三日后新媳妇始下厨房, 操持家务。结婚满月,娘家送女红用具。当年除夕前,给岳父母送年货。次年正月,男方亲戚请新娘,女方亲戚请新郎,俗称请新亲。亲戚均不收新郎、新娘拜年糖果。
入赘
又称“招附马”、“招亲”。南平市传统婚俗。男子“嫁”到女家,多是女方家缺劳力,或无男儿嗣续,招婿为儿,以承家计或续接香火。入赘完婚,男方在经济上不需什么开支,大多数家具设置和酒宴由女方自办,男方只补贴女方一定数量的钱即可。入赘前,双方家长要订立入赘合同,各执一份为凭。以长子随母姓,倘只生一子则两姓兼承祧。如果续弦之类男上女家,武夷山一带称“上门”。
生育
南平市传统生育习俗。女儿嫁后怀孕称有“喜”,娘家要送猪肚、蛋给女儿吃。临产前送婴儿衣着鞋帽,俗称“催生”。分娩后,女婿在三天内必须送蛋、酒到岳父母家报喜,酒 壶嘴定圆塞,
表示生男;花塞,表示生女。岳父母则带鸡、兔、蛋等营养食品来探望女儿、外孙。岳父母家将女婿送来蛋酒分送亲友,亲友坐月第三天做“三旦”,也称“三诞”、“三朝”,为孩子第一个诞辰纪念。请长辈取名字。
做满月
南平市传统生育习俗。婴儿满一周月,即做“满月”,剃满月头,办满月筵宴请曾送过礼物的亲友。席中,包中婴儿拜见众亲友,众亲友美言赞誉,祝婴儿健康、聪明。一餐散席。
做周岁
南平市传统生育习俗。婴儿诞生一周岁之日,近亲送礼祝贺,俗称“送周”。中午,在筛中摆上文房四宝、算盘、刀剑等,抱婴儿坐于筛上,任其摸取筛上之物,俗称“抓周”,婴儿第一次摸取的物件,则预示其将来志向前程,如摸取书笔则预示好文,摸取算盘的预示好经商,以此挑逗婴儿,增添乐趣,抓周后,入席宴饮,尽欢而散。
【办年货】
快过年了,家家户户都透露着过节的气息,大家的行程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办年货、买新衣,共享丰盛的年夜饭、走亲戚拜年、逛庙会、打麻将、放烟花点鞭炮等活动都接踵而至。在这个小县城里,春节的气氛也越来越浓郁,大街小巷上都是张灯结彩的,挂满了红彤彤的灯笼、漂亮的中国结,还有许多民间艺术家制作的精致的剪纸以及书写的春联等等。超市里更是人山人海,市民们纷纷出来大采购,置办过年需要的各种物品。这里仿佛成了孩子们的天下,各种零食、玩具、衣服应有尽有,在这天,大人们也不会拒绝孩子们的种种要求,每个孩子的脸上都是露着灿烂开心的笑容。
【年夜饭 赴一餐饕餮盛宴】
每年的大年夜总是会回到自己的家里,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一顿。每年的这一天,最忙的总是我们的父母,一早起来买菜择菜,一刻也不停歇。等到吃饭的时候,他们还是在厨房里忙碌着,把一个又一个热气腾腾、美味可口的菜肴端上桌来。等我们吃得差不多了,他们才能坐上来吃一点。我们吃完后,大大小小的一起放烟花了,他们又忙着收拾碗筷,清洗干净。儿女在父母的眼中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在尽全力得把最好的给儿女们,可是儿女们却没有能够时常的陪伴左右,想起这一点,心里头就觉得酸酸的。所以,每一年回来都珍惜和父母家人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
【逛庙会 感受南方宗教风俗】
春节庙会年年有,今年也不例外。很多地方的庙会无外乎是尝尝小吃淘点玩意儿,几个热闹劲儿,街上的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而在我们家乡的庙会却是接受一场宗教的“洗礼”。从大年初一的凌晨开始,陆陆续续的就有人往山上的庙里去,人们都想争到新年的头香,为家人们祈福求平安。这种宗教信仰在现在年轻人的眼中已经渐渐地淡化了,但是在我的家乡仍然还有许多的年轻人每年都会上山祈福,所以这个习俗就一直的保留了下来。
寺庙里面一共有三个主殿和三个小殿,分别供奉着观世音菩萨、弥勒佛、齐天大圣、四大天王、十八罗汉等等各路神仙,人们来这儿自然是烧香拜佛,看着一个个都是很虔诚的模样。在正月初一这天,寺庙里会提供的面条,所以,一般大家烧完香拜完佛后,都会到寺庙的食堂去吃一碗热腾腾的面条,自然的在这一天也会有很多志愿者上山上来帮忙。这就是我们这个小镇举办的大庙会。
南方结婚现在社会上看见的,整个婚礼程序下来通常在十万左右,可以包括三金(戒指、耳环、手镯),也有不包括的。因为我也是南平的,还算知道点。拿钱多少都是因为面子上的问题,不管
男女方都一样。那些有钱人咱就不说了,有多少砸多少,咱比不了也不去比。
其实拿多少钱这个关键看两个人自己,面子值多少钱,争脸才是对的。这个时代已经不怎么看多少钱了,有新意才是完美的。新娘子真的原意嫁你,其实她心里也是无所谓多少彩礼。我身边就有例子,两个人结婚只买了个戒指还不贵,还是租的房子结的婚,都结婚好几年了还是那么的恩爱。你看看现在网络上很多90后结婚都没计较什么车子、房子、票子,多的都是新(心)意,这个就要自己联合亲友团好好组织下了。
我的建议:1.家里条件允许能花钱当然是有面子,传统点的方式办,这样直接省事。
2.家里有点积蓄,但要考虑婚后生活,婚礼要拮据点。那就想个点子,办一场别开生面的婚礼。这个烧点脑,但是效果好,一辈子的满满回忆。
3.是低调型。办证不办酒,起码要有个戒指。这个一定要女方同意,起码短期内不办酒。这个就得放得下脸面了。有些人说不办酒就一直几十年都没办。这些社会上都有,都可以参照。看看自己两个人选择吧。祝你们幸福。
家乡的节日颇多,隔三岔五就有老家埭头的乡亲过来相邀我回乡一道过节,其实,最令我心驰神往的还是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我国各族人民传统节日,也是家乡群众文化活动中最精彩、最热闹的佳节。于是,元宵节前几天,家乡就沸腾了,处处洋溢着节日浓厚的气氛。老人手持香袋起早摸黑走宫串庙祭拜神灵,求得一家一年平平安安,顺顺心心。妇女心灵手巧积极筹备与制作虔诚祭品,抚摸着一件祭品,她们心中就许一个美好的心愿。男人更大显身手忙碌不休,既筹备闹春庙宇装饰,又组织培训十音八乐队、车鼓队装榈等欢庆节目。孩童则乐开了怀,疯一样的跑来跑去,嘴里食物塞得鼓鼓的,喜悦之情写满了幼稚天真的小脸蛋上。
家乡的元宵节为何这般隆重?乡亲怎么这般看重这节日?我不禁追溯起元宵节 ___。据说,汉高祖刘邦死后,大权落在吕后手里,朝中因此形成了“拥刘护吕”两派,明争暗斗,闹个不休。吕后死后,周勃、陈平等朝中重臣谋划要清除吕氏党羽,拥戴刘恒为汉文帝。举事那天正值正月十五晚上。汉文帝登基后,每年到了正月十五晚上都要微服出宫,与百姓共庆同乐。从此,每年正月十五这一天,就成为百姓欢庆的元宵节。这个传说尽管只是民间流传的故事,但我认为,从乡亲这闹元宵时间的相吻合上来讲,家乡的发展是与国家的繁荣昌盛息息相关的,国盛家亦兴。
元宵前夕,各家各户就忙开了,做好迎驾准备,挂灯笼,悬彩匾,大厅中接连排列三、四张八仙桌,供桌上摆满香烛、香炉、灶公饼、五色果等各类供品,并插上五蕊纸花。“做头”的还有“大猪”、“大羊”冷盘,五果六斋碗上盖上剪纸花或用五色红黄绿豆排列“欢庆元宵佳节”、“风调雨顺”等节日字眼,流光溢彩,闪闪发光。小孩身如灵猴一眨眼就爬至屋前围墙上制高点,斗志昂扬地插上了三角旗,那豪迈的神气不亚于当年的红军。
盼星星,盼月亮,终盼到了晨曦。正月十五日清晨,闹元宵队伍在沙堤宫集中,由乡老、社首、福首组成执事,礼炮响三声,呜锣开道,闹元宵队伍开始出发,刹那间,全场欢声雷动,人头攒动。只见扛棕桥作先锋,“做头”举彩龙旗、大灯笼、六角灯、扛娘伞,合手捧“七星旗”,社公炉、小菩萨、八卦炉,依次排列,身穿道袍的道士、吹鼓手、车鼓队、十音八乐跟随其后,沿大道浩浩荡荡巡游。这几年,乡亲口袋鼓起来了,为了显富,闹元宵队伍前头还增添了一道亮丽的景观,二十名个充满朝气的小伙子各驾着一部崭新豪华的轻骑缓缓驰行,唱着春天的故事在前方开道,古今结合,妙趣横生,回味无穷,观者无不啧啧称赞乡亲的“独创”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