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植物根的生长》教案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们了解了种子萌发成完整的植物体的过程,对植物体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之后,指导他们进一步了解植物体的结构,比如这节课所要学习的结构——植物的根。
本节课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用放大镜和显微镜从宏观到微观依次将根尖的结构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能识别根尖的基本结构,进而能说出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教师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观察根尖的结构,识别根尖的基本结构,说出各部分的功能。
2、技能掌握与指导:能熟练地使用显微镜观察生物体的结构,描述生物体的结构特点,提高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智能提高与训导: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4、情意修炼与开导:用显微镜真实展现根尖的微观机构,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务实的科学态度。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观察和讨论确定“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一生物学基本观点。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根据根尖各部分的结构特点,讨论分析各部分的功能。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
1、收集植物根的图片以及与根的作用有关的资料。
2、萌发的小麦种子
教师准备:放大镜、显微镜、根尖的纵切玻片标本
教学过程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种子的胚在吸收营养物质后,胚芽、胚根迅速生长发育,其中胚根发育成植物体的根。
那么植物体的根长什么样呢?
生:展示并介绍自己收集的植物的根的图片。
(略)
师:植物体的根形态各异,但它们有共同的结构。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本上萝卜的根的图片以及自己准备的萌发的小麦种子。
生:植物体的根上毛茸茸的。
师:这叫根毛。
我们把从根的尖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叫做根尖。
这是植物体的根中很重要的一段。
请同学们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小麦的根尖的外形,小组交流并派一代表描述。
生:根尖的最下部呈淡黄色,往上呈白色,再往上密布白色的绒毛。
师:呈淡黄色的部分是根冠和分生区,呈白色的部分是伸长区,密布绒毛的部分是成熟区。
各种植物根尖的结构基本相同,从尖端向上依次是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
那么人们又是如何来划分根尖的四个部分的呢?请同学们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纵切玻片标本,了解根尖各部分细胞的大小、形态等特点,小组讨论并派一代表描述。
生:根冠的细胞体积较大,形状不规则,排列不整齐。
分生区的细胞体积较小,近似正方形,排列紧密。
伸长区的细胞体积较大,呈长方形。
成熟区的细胞体积也较大,其表皮细胞向外突起,形成根毛。
师生共同小结,将根尖各部分细胞的大小、形态等特点填入课本的表格中。
(略)师:根尖各部分的细胞大小、形态各异,它们的功能也各不相同。
请同学们根据各部分细胞的特点,分小组讨论各部分可能有什么功能,并派一代表小组间交流。
生:(略)
教师小结:
根冠:冠—帽子也,起保护作用。
分生区:分生区的细胞能够分裂,与根的生长有关。
伸长区:伸长区的细胞能不断地伸长,也与根的生长有关。
成熟区:成熟区的表皮细胞向外突起,形成根毛,增加了根尖与外界接触的面积,有利于根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师:这节课我们主要认识了根尖的基本结构,了解了根尖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那么植物体的根有什么作用,又有怎样的经济价值,请同学们看课外阅读并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根的作用和价值的资料。
师生共同小结:
植物体的根具有固着、支持、吸收、输导、贮藏等功能。
植物体的根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如可供食用、药用,可做工业原料、工艺品,豆科植物的根能形成根瘤固氮。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5、2、1 根尖的结构
第二节植物根的生长(第二课时)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本章包括《植物种子的萌发》、《植物根的生长》、《植物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等五节内容。
新课程以“以绿色植物的一生”代替了传统的繁琐的植物形态结构知识的传授体系,降低了难度。
《根的生长》在研究好《根尖的结构》的基础上,教师提供机会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通过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让他们自己将科学探究的目的标准尽可能渗透到“根的生长”主题内容教学活动中去。
通过探究来学习科学,可以使学生把科学知识的学习与科学方法的训练结合起来,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新问题,可以使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科学的性质等问题有切身的认识和体验,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和疏导:设计、实施“根的生长部位”的实验,尝试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和操作过程,通过数据的处理、和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从而知道植物的根尖的哪个部位和根的生长有关。
2、技能掌握与指导:在自行设计的探究方案指导下,通过有效的探究活动,综合归纳、自主获得影响“根的生长”的主要因素。
3、智能的提高与训导:通过组内讨论、组间交流、培养合作精神,提高交流表达能力。
4、情意修练与开导:在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在疑问驱使下尝试思考和解决问题,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5、观念确认和引导:确认植物根尖的部位和根的生长的关系。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探究根尖四个部位和根的生长的关系。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课前准备:
学生:(1)预习本课,清楚本课的探究目的。
(2)利用培养皿培养长出2cm幼根的红豆的幼苗。
上课前将幼根朝上放置,盖上培养皿盖(培养皿内保持较适宜温度),使根毛长出2cm即可做实验。
(3)查询书籍、录像、网站,搜集相关资料。
教师:(1)准备“根尖的结构”材料用具。
永久性切片、放大镜、镊子、培养皿、显微镜(2)准备十余份己做好标记的培养24h的根尖
(3)制作相关课件,有关教学录像资料等。
课时分配: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指图问:“根尖模式图”中根尖的基本结构和其中细胞相应特点,然后学生用显微镜再次熟悉根尖的结构和相应的位置。
师:植物的种子的胚根突破种皮后,发育成根。
根不断生长,那么,根的生长与什么有关?(展示前一天已被切去根尖的根,与其他正常的根进行对比)
学生讨论:根的生长和根尖的结构有关。
师:同其他保留根尖的根相比较,它已不再生长,说明根的生长确实是和根尖的结构有关。
那么根尖的哪个部位生长最快呢?哪个部位和根的生长直接有关呢?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61页“探究根的生长部位”的内容,今天我们提出的问题是什么?通过小组交流、讨论提出的可探究的假设是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提出假设:根尖的四部位都有可能与根的生长有关。
师:我们怎么能说明提出的假设可能正确呢?那就要做实验了。
(学生4至6人一组进行实验,每组提出一个假设,如根冠与植物的根生长直接有关等)
取一株根长约2cm的红豆苗,给幼根的各部分做上标记,测量长度,认真培养,再与生长24h后测量得到的长度做比较。
(教师随时提示根尖所作标记的部位、长度和距离,应注意的事项等)
讨论:标记做几条合适?如果画不上标记,应怎样处理?教师拿出24h前已做好准备工作的红豆幼苗,请同学们把原来已做好标记的长度与现在的长度做比较。
四组学生代表四种不同的假设发言,提供实验数据,各组之间交流实验的过程。
师:究竟哪种假设成立,到底什么部位能使根的长度不断增长?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同学1:伸长区是使根不断增长的部位,因为它24h后长度变化最大。
同学2:分生区是使根不断增长的部位,因为如果没有分生区细胞的分裂,细胞数目的增多,就不能分裂产生新的细胞,它是关键部位,使根不断生长。
同学3:根的生长主要是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和伸长区细胞伸长的共同结果。
老师不作回答,请同学观看“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和伸长区细胞的伸长”的课件,学生总结出根的生长主要是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和伸长区细胞的伸长的结果。
师:根冠具有保护根尖的作用,那么成熟区的根毛起什么作用呢?
观看课件“根毛的形成”,请学生说出成熟区的根毛所起作用(帮助植物的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进一步讨论根毛有什么特征?这样的特征对根的生长和吸收有什么意义?
为了更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植物的根还具有向地生长、向肥生长和向水生长的特性。
为了能证明种子的根具有向地生长的特性,课本第63页也有一个探究性实验,同学们课后不妨试一试。
总结:问题(1)根不断长长的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移栽幼苗时,一般要带土?
五、练习与拓展选题。
书本第62页的“自我评价”、“思维拓展”、“课外探究”。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植物根的生长
1.、根尖的结构:由尖端向上依次是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四个部分。
观察实验:小麦根尖的结构。
2、根的生长
探究实验:根的生长部位
反思与点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