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语文能力与目标教育目

大学语文能力与目标教育目


美国提出现代人必须具有三种素质
①基本技能:即阅读书写能力、倾听和口头表达能力、数 学运算能力。
②思维能力:即能有新想法,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根 据符号图象进行思维分析。
③个人品质:即热爱工作,有敬业精神,自重,有自信心; 有社会责任感、集体责任感,自律,能正确评价自己;正直、 诚实,遵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
日本丰桥市立羽田中学的《学校管理案》中确定的“本校 的教育目标”是:以培养“不怕风雨”、开朗的、健壮的、 心灵宽广的人为目标。要求学生成为:a)创造性的人—— 具有自学的精神,确立向往未来的理想;勤于思考,追求创 造性的欢乐。b)心灵宽广的人——养成重视礼仪,遵守规 章制度的习惯;培养同情心及互相信赖、心胸宽广的精神。 c)顽强的人——不怕任何困难,体魄健壮;永不自满。
第四章 教育目的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 而这个教育的目的,就它同就业和经济进展的关系而言, 不应培养青年人和成人从事一种特定的、终身不变的职 业,而应培养他们有能力在各种专业中尽可能多地流动 并永远刺激他们自我学习和培训白己的欲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 生存一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第4页。
➢社会生产力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的最终决定因素) ➢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文化背景的影响 ➢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五、 几种主要的教育目的论
(一)宗教本位论 1、代表人物:夸美纽斯、乌申斯基、小原国芳以及西
方中世纪的思想家们等。 2、主要观点: 人类借助于精神可以体会或达到永恒的世界或总体
教育既是达到一些社会目标的一种手段,也是生活 质量的一种理想的改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
财富蕴藏其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教育目的概述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定义 1、广义的教育目的
期望、设想、规定

受教育者
2、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 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设想和规定。
意(道德)---善

生存----------- 健

------------- 手段价值
活动力---------富
(二)社会本位论
1、社会本位论(国家本位论),代表人物为荀子、 柏拉图、迪尔凯姆、凯兴斯坦纳、法西斯和军国主 义者等等。
2、主要观点: 人的本性是其社会性(政治性、经济性或文化性); 相对于个体来说,国家或社会是绝对的和优先的价
二、教育目的的特点
1、宏观性 2、强制性 3、历史性 4、理想化 5、层次性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 教师补充工作的通知
教师[2009]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根据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精神和《国务 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 及《教育部 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中央编办关于继续组织实施“农村义务 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教师〔2009〕1号)要求, 为切 实加强中小学特别是农村学校师资力量,并有效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现就 做好中小学教师补充工作通知如下:
一、全面实施“特岗计划”,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 二、深化教师队伍补充机制改革,确保教师聘用质量 三、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确保持证上岗 四、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教师补充工作的监督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二○○九年三月二十五日
层次性
宏观

育 方
中观

微观
国家 教育目的
学校 培养目标
教师 教学目标
a、在教师的眼里不应该有坏学生,只应有心理不健康的学 生;
b、创造学生成功的机会,用成功酿造自信; c、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受道德锻炼; d、尊重学生的个性,不能拿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 e、要尽可能多地要求每一个学生,就必须尽可能多地尊重 每一个学生; f、一切以学生为中心; g、在教育者的词典里,只有“挫折”一词,没有“屈服” 二字; h、失败教育只会使教育失败,成功教育才能使教育成功; I、播种下的是习惯,收获到的是品格; j、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前提,“亲其师,才能 信其道”。
(李兆德《魏书生教育方法100例》,辽宁教育出版社, 1985年7月p10)
如我国山东高密一中:
校长李希贵1995年上任实施改革,他以素质教 育的思想为指导,并以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作 为开展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基本准则(“教学 大纲和教科书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是 却没有规定给予学生的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 是幸福。我们的教育信念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 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 过自己的一生”)。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导向功能: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共同目标 •激励功能:目标反映人的目标和动机。 •评价功能:是评价、检验教育活动的最根本标准。

•选择功能:选择教育内容、知识
总之,教育目的既是教育活动的出 发点,又是最终归宿。
四、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主观依据
➢教育的价值取向
2.客观依据(最终以客观存在为依据)(客观制约性):
的精神;
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要为人们的永生做准备,使人 们信仰和皈依于神或上帝;
为了能够使人们达到最后的目的,教育应该使人们 具有“知识”、“德性”、“虔信”和“忠诚”等 品质。
完人教育(日本:小原国芳)塑造健全的人格。 真、善、美、圣、健、富
知(哲学)---真
心 情(艺术)---美 宗教---圣---绝对价值
值实体,个体只是构成这一绝对价值实体的“材料” 或“要素”; 个人的使命在于为国家或社会进步事业献身; 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使个人成为国家的合格公民.
(三) 个人本位论
1、代表人物:卢梭、裴斯特洛齐以及一些持自然主义 和存在主义立场的思想和教育学者。
日本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
①有高度教养和出色人品(日本教育界十分强调加强德 育,并提出“德育是关系日本21世纪命运的关键”); ②能对社会发展和增进福利作出贡献; ③有独创性; ④具有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遭到破坏、人口爆炸、民族 冲突、贫困和饥饿等复杂问题的能力; ⑤要培养“世界通用的日本人”。
就学校的目的举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