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大学教育理念摘要: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对高职绿色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入研究。
提出了绿色教育是“天人合一”的和谐教育观,是“面向人人”的人本教育观,是“君子不器”的素质教育观。
依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确立绿色教育为高职人才培养的导航标,使高职学生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绿色教育可持续发展素质培养正文:绿色大学是开展绿色教育,传播绿色思想与绿色文化、培养绿色人才的教育机构,其基本职能的实现主要依赖于绿色教育的展开,正因为如此,绿色教育成为学者研究的焦点内容。
那么什么是绿色教育呢?“绿色教育是创建绿色大学的伴生产物,也是环境教育发展到现代阶段产生的新概念、新事物” [6],“绿色教育是一种利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及媒体教育等方式来宣传绿色文化的活动”[7],“绿色教育就是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即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原则与指导思想渗入到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等综合性教学和实践环节中,使其成为全校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1],由以上这些概念可见,绿色教育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社会、教育、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虽然人们对绿色教育概念的理解与表述各异,但他们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即从实践的角度来讲,对大学生进行绿色教育,应该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其教育形式如何,这种教育的最终目标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同时也是价值观、道德观、发展观的教育。
绿色教育是绿色大学建设的核心,那么,对于开展高等教育的大学来说,应该如何实施绿色教育?通常,人们认为绿色教育应该通过两种形式展开,一是课堂教学,另外是课外实践。
这是两种最基本的绿色教育形式,但对于应该制定怎样的课程体系、教授哪些课程内容等一系列问题,不同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不同高校也有不同的实践方法。
绿色教育,就是使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课程等有关环境的课程,象数、理、化那样成为学生的必修课、基础课。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相关知识,使学生毕业后无论赴何种工作岗位,都能具备环境意识,具有基础的环境知识,象“绿色的种子”播撒在中国的大地,为改善中国的环境、继续可持续发展事业打下基础。
在中国的多所大学高校、中小学都有了建设绿色校园的尝试。
绿色教育具有艺术性、综合性、前展性;绿色教育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绿色教育富有时代感、责任感,科学、高效;绿色教育以人为本、以能力为中心、已综合育人为己任;绿色教育激励、引导学生夯实基础,吃苦耐劳、养成良好的习惯,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绿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服务于社会的人身目标,积极、乐观,责任明确,主动健康发展。
绿色教育的入口是师生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特殊伙伴关系;绿色教育的基础是保证教育的方向性、健康性、民族性;绿色教育的关键是突出时代特色,适应社会转型,培养适应社会的人;绿色教育的重点是传承文明、教书育人、习惯养成、务实创新,把书本世界和社会实际、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绿色教育的转折点是克服形式主义,克服保守主义,克服急功近利;绿色教育的主渠道是有效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一切教育的保障;绿色教育的保证是双基并举、能力中心、全面育人;绿色教育的突破口是把学习的自主权、发展权还给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学会创造;实施绿色教育的过程是由“重教到重学”, 再把品位提高到全方位宏观育人,特别要关注人文素养的培养,精神境界的培养。
“教、学、育”融为一体,既是目标又是过程。
绿色教育的目标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构建、自我约束、自我评价,愉快学习、快乐成长、乐中发展,男生绅士化女孩淑女般。
绿色教育中教师就是“导师”。
绿色教育是时代赋予人们的重任。
绿色教育既是目标又是方式。
要不断反思、善于调整、勇于实践。
绿色教育的核心理念包括以下八点:1、绿色教育顺应儿童的自然天性,强调天人合一;2、绿色教育注重儿童的全面发展,强调和谐均衡;3、绿色教育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强调个性张扬;4、绿色教育关注儿童的精神世界,强调心理健康;5、绿色教育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强调主体意识;6、绿色教育体现儿童的愉快与欢乐,强调寓教于乐;7、绿色教育力求突破学校的围墙,与社会、家庭融为一体,强调开放整合;8、绿色教育的最高目标是追求儿童成长的生态平衡,强调可持续发展。
发展论——学生的发展就是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就是社会的发展。
判别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志之一就是看,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状况。
绿色教育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在突出个性的基础上激起发展的欲望,实现全面发展、最佳发展、可持续发展。
鼓励全面发展,倡导单项冒尖。
评价教育、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必须要多维,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
人人有才,人无全才,取长补短,全是英才。
服务论——教育就是“服务”。
绿色教育就是为学生的生命发展服务,当好参谋,既要导航又要护航。
正确处理、协调、发展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是实施绿色教育的艺术。
单方面夸大“主导”或“主体”的作用都是错误的,不能追求形式上的“主体”。
育人伦——从宏观上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善于协作、探究、感悟,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向上、敢于创新、敢于竞争,良好的心态,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比“分数”更重要。
从重视知识点、考点的教学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绿色教育就是通过“主导”对“主体”利用非智力因素进行情商的培养,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实施育人, 育人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
人文培养是我们的缺憾。
绿色教育要以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平台,教学、育人互为目标互为过程,改变知识结构,改变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乃至整个生存方式。
这是提高教育品位的突破口。
教师的业务水平、教育技巧、自身素质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
育人的过程既要成就学生也要成就教师。
绿色环境——环境育人固然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诱导、保护教育的有效“情场”。
教师要不断提高、不断发展、不断创新,让学生时时刻刻欣赏你。
你更应该时时刻刻赏识你的学生。
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
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相互赏识,实施民主化教学、情感化教学。
绿色语言——教育中的体罚现象有了较大好转,但有时出现“语罚”现象,有时从语言中仍表现出师道尊严的迹象。
绿色语言应该激励起学生心目中渴望成功的那团火,让学生感到我能行,从失败走向成功,从成功走向自信,从自信走向辉煌,从辉煌走向伟大。
绿色语言是现代教育的强大助力器,是成就人才的必备武器。
绿色媒介——网络、多媒体、电视、报刊是绿色教育的有效媒介,但我们的利用率很差。
大部分人还是善于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打天下。
如果不能够正确地运用现代教育设备,教学效益就差,而且还会使好奇的学生在利用网络中陷入误区,像网络游戏、聊天等。
有好多学校、地区千方百计购置了电教设备,但我们的利用率很不尽人意,这是最大的浪费,说严重一点就是犯罪。
要赶超世界先进教育,要从教育现代化做起。
绿色设计——我们中大部分人主要精力集中在设计怎样突破知识点、考点上。
“分数”就是目标;一小部分人重在设计怎样由“教”向“学”转变;很少有人考虑“教、学、育”的有机统一、和谐发展。
德才兼备才是“大器”。
“德”寓“教、学”中最自然、最有效, 最具有生命力。
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决定着人才培养的品质,决定着社会的未来。
人人都应该把眼光放远一点、大度一点、艺术一点从自身做起实施绿色教育。
跨入新世纪,社会变革日新月异,教育改革波澜壮阔,“绿色教育”应运而生。
与应试教育迥然不同,“绿色教育”坚定不移地秉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遵循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积极适应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发展需求,努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自由、可持续发展。
“绿色教育”,摒弃片面发展的应试追求,以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个性特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为己任。
“绿色教育”,拒绝畸形、病态,追求健康、和谐,努力实现知识与能力、认识与实践、科学与人文、理性与情感、健康体魄与健全人格的高度和谐统一。
“绿色教育”,坚决反对育人目标的千篇一律、格式化,积极倡导人才标准的多元化,努力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充分、自由的发展开辟空间和舞台。
“绿色教育”,着眼于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关注学生的发展后劲,努力为学生终生健康、持续发展奠基。
“绿色教育”,着眼于提高全民素质,不分阶层、地位、贫富与智愚,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人发展权,将实现真正的教育公正、民主视为神圣的使命和责任。
“绿色教育”是在与应试教育长期反复较量中孕化形成的,体现了新世纪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素质教育历经磨砺后脱胎换骨、不断完善提升的世纪宠儿。
封建科举教育把教育当作谋求个人功名仕途、封妻荫子的“敲门砖”。
当代应试教育则以“读书改变命运”为蛊惑口号,竭力误导学生以个人升学为目标,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苦读苦学,甚至不惜采取卑劣的竞争手段践踏别人,实现自己狭隘自私的人生追求。
二者一脉相承,同样都是采取急功近利的手段,实现个人狭隘、自私、短近的人生目标,是人类文明教育的本质异化。
而“绿色教育”则植根于“化民成俗”的优秀历史传统,继承历代鸿儒志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尚情怀,融入崇尚民主科学、张扬自由个性、激励实践创新的时代精神,努力为新世纪培养心胸开阔、志向高远、基础扎实、特长突出、素养全面、个性鲜明、富有自主意识和独创精神、勇于探索实践的现代英才。
“绿色教育”的理论渊源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理论,其核心指导思想是科学发展观。
“绿色教育”的最终理想,是实现“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地扬弃”,“通过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是“人的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
它将努力使“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将在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以上引文见《马恩选集》第42卷第120页,第3卷第51 6页、第322页)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精髓,把“人的全面发展”的美好理想具体转化为“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