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1、地域合理规模:具有节约效益的企业在地域上相互协作,又可以带来更大的规模效益,这种能够带来大规模节约效益的企业在某个地方聚集规模,我们称之为地域合理规模。
2、产业集群: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特定领域内联系密切的企业和相关支撑结构在一定地域内的集中所构成的产业群。
3、区域竞争力:一个区域在竞争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发展实力的强弱程度。
4、区域创新系统:区域网络中的企业、大学、研究结构、政府等网络节点在融入区域创新环境过程中组成的能够促进创新产生的系统。
5、中心城市:在特定区域内经济上有着重要地位,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吸引力和综合服务能力的城市,并且主要是指那些具有综合性、多功能的经济中心作用的大城市。
6、地区生产专业化:生产在空间上大规模集中地发展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然后向区外输出,以求最大经济效益的生产形式,是区域产业发展经常采取的一种产业配置的形式。
7、区域创新环境:是一个地区保持持续竞争力、发展力所具备的物质、文化、社会环境。
它是区域内各行为主体和参加要素在长期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以支持、产生和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为目的的相对稳定的网络系统。
8、统筹城乡发展:是从二元经济走向同质经济的过程中,国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把城乡作为一个发展整体,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使城市和乡村相互兼顾,并对农村有所倾斜的二者协调共进的一种策略选择。
9、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
10、增长极模式: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和部门,而是首先集中在某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和主导产业部门,这些主导产业部门通常积聚在大城市中心。
经济的增长首先出现在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区域产生影响。
二、单选题1、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区域性、非均衡性、阶段性和连续性、开放性2、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和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的比值。
霍夫曼将工业化进程四个阶段:(1)消费资料工业发展迅速,在制造业中占有统治地位,资本资料工业不发达,霍夫曼系数为5左右。
(2)资本资料工业增长速度高于消费资料工业,但消费资料工业在制造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仍大于资本资料工业,霍夫曼系数为 2.5左右。
(3)消费资料工业所占比重与资本资料工业所占比重大致相似,霍夫曼系数约为1。
(4)资本资料工业所占比重大于消费资料工业,霍夫曼系数小于1。
一般讲,资本资料属重工业,消费资料属轻工业,重工业在生产中的比重增大是工业化过程的必然趋势,在工业化达到一定程度后,重工业比重将会处于稳定状态。
3、增长极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效应、扩散效应对区域经济活动产生作用。
4、区域不平衡发展理论:艾尔伯特.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冈纳.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理论,威廉姆森的“倒U型”理论,诺思的“输出基础”理论。
5、杜能区位理论圈层问题: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
二林业圈,三轮作式农业圈,四谷草式农业圈,五三圃式农业圈,六畜牧业圈。
6、雁形模式:在需求与供给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落后国家的产业结构要经历三个阶段的变化,一是进口阶段即在对某种产品的需求增加,而国内生产困难时,要靠进口满足需求;二是国内替代阶段即在国内生产该种产品的条件成熟后,以国内产品满足需求,替代进口产品;三是出口阶段即随着国内生产条件日益改善,该种产品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市场竞争力加强,产品转而进入国际市场后进国家应遵循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雁型发展形态。
7、增长极: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和部门,而是首先集中在某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和主导产业部门,这些主导产业部门通常积聚在大城市中心。
经济的增长首先出现在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区域产生影响。
8、轴线的特征: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有一定的长度,有一定的质量标准。
9、区位商:即比较优势的衡量指标。
第一种形式的区位商表示的是i地区j行业在本地区总产出中的份额与全国j行业占整个国民经济产出份额之比。
其含义是假定各地区产出结构与全国相同则意味着这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而当各地区产出结构与全国产出结构存在差异时,则意味着地区间存着地域分工和产品贸易。
第二种形式的区位商表示的是i地区j行业占全国同业的比重与i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之比,其含义是如果i地区富人j行业的比重相对大于本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则意味着i 地区j行业具有优势地位。
区位商指标的优点:解决了地区之间贸易数据的问题;体现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内涵。
10、区域经济的空间发展模式:增长极模式、发展轴模式(点轴)、网络型模式。
11、中心地理论中最稳定的模型是正六边形市场区12.、区域平衡发展理论:莱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理论,纳尔逊的“低水平陷阱”理论,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罗森斯坦—罗坦的“大推进”理论。
广布原料:指到处都存在的原料。
地方原料:指在特定的场所才能得到的原料。
纯原料:指在转化为产品过程中,重量没有损耗,完全转化成产品的原料。
失重原料: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损耗掉一部分或大量重量的原料。
原料指数=地方原料重量/ 制成品重量Im = Wm / Wp Im----原料指数Wm----地方原料重量Wp----制成品重量。
区位重量=(地方原料重量+制成品重量)/ 制成品重量=1+原料指数。
Lw = ( Wm + Wp) / Wp =1+Im.。
Lw----区位重量,Wm---地方原料重量,Wp----制成品重量,Im----原料指数。
原料指数比1小,区位重量比2小时,偏在原料重量小于产品重量,区位为指向消费地。
原料指数比1大,区位重量大于2,区位为指向原料地。
原料指数为1,区位选择余地大。
三、多选题:1、区域空间构成要素:节点,轴线,域面三个。
2、区域空间组织属性:目的性,协同性,可控性,渐进性,不完全确定性。
3、区域创新环境:区域创新环境包含四个彼此依赖,相互作用的网络层次,即基础层次网络,文化层次网络,组织层次网络和信息层次网络,4、区域创新环境的的功能:区域创新环境对行为主体的作用,区域创新环境对区域经济的作用。
5、杜能的独立国的圈层种植:第一圈是自由式农业圈,第二圈是林业圈,第三是轮作式圈,第四是谷草式农业圈,第五是三圃式农业圈,第六是畜牧业圈。
6、区域竞争力的模型:波特的钻石模型,双钻石模型,九要素模型和IMD竞争力模型。
7、总部经济的分类:根据总部控制权纽带的主要特征,可以将总部划分为战略导向型总部,操作导向性总部和资产导向型总部。
根据总部管辖的区域范围,可以把总部划分为集团总部和地区总部。
根据企业总部承担的功能,可以将总部划分为研发总部,营销总部,行政总部和投资总部。
8、总部经济的概念:第一,总部经济是企业内部价值链基于比较优势原则在不同区域进行空间布局的表现形态。
第二,总部经济是企业不断追求利润最大化或经营成本最小化的结果。
第三,总部经济在实践中意味着区域之间可以形成以企业功能为基础的区域合作模式。
9、总部经济的特征:知识性,集约性,层次性,延展性,辐射性和共赢性。
10、城乡统筹的依据是:二元经济发展状况和城市发展对乡村的影响。
11、城乡统筹的主要内容是: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和城乡一体化。
12、区域规划的角度:宏观规划的角度,中观规划的角度和微观规划的角度。
13、区域规划的性质:区域性,战略性,科学性,权威性。
14、区域规划的任务:明确区域发展方向,提出区域发展的目标,确定区域的空间结构,选择重点发展部门来确定产业功能结构,制定区域规划方案。
15、原料分类:广布原料,地方原料,纯原料和失重原料。
16、区域产业布局指向:能源指向,原料指向,消费地指向,劳动力指向,交通运输指向和高科技指向。
17、区域经济的特点:区域性,非均衡性,阶段性和连续性,开放性。
18、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第一阶段是传统社会阶段,第二是起飞准备阶段,第三是起飞阶段,第四是成熟阶段,第五是高额消费阶段,第六是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19、区域竞争力特征:目标性,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动态性。
20、产业集群形成的条件:集群产生的供给条件,集群产生的需求条件,集群产生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条件。
21、产业集群形成的条件:关键性企业的衍生,中小企的的衍生,政府引导,城镇化的推动。
22、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机制:市场机制,成本机制,社会动力机制,创新机制。
23、技术扩散形式:邻近扩散,等级扩散和位移扩散。
四、简答题1、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和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的比值。
霍夫曼将工业化进程四个阶段:(1)消费资料工业发展迅速,在制造业中占有统治地位,资本资料工业不发达,霍夫曼系数为5左右。
(2)资本资料工业增长速度高于消费资料工业,但消费资料工业在制造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仍大于资本资料工业,霍夫曼系数为 2.5左右。
(3)消费资料工业所占比重与资本资料工业所占比重大致相似,霍夫曼系数约为1。
(4)资本资料工业所占比重大于消费资料工业,霍夫曼系数小于1。
一般讲,资本资料属重工业,消费资料属轻工业,重工业在生产中的比重增大是工业化过程的必然趋势,在工业化达到一定程度后,重工业比重将会处于稳定状态。
2、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
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次产业将减少,第二次、第三次产业将增加。
也就是说: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比重相对越小,第二第三次产业的劳动力所占比重相对越大;反之亦然。
3、地区主导产业:是指对地区经济发展有带动作用、代表这个地区发展方向的产业部门(1)性质(也是主导产业的含义和选择标准):有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在地区生产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主宰地区经济发展;在区内其他主要产业关联度较高,能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
(2)选择地区主导产业考虑的因素:根据本区域所处经济发展的阶段选择主导产业;根据产业发展的阶段来选择主导产业;根据产业产品的收入弹性来衡量。
4、地域合理规模:具有节约效益的企业在地域上的相互协作,又可以带来更大的规模效益,这种能够带来大规模节约效益的企业在某个地方聚集规模。
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是以企业的合理规模为基础的。
企业的规模效益一般分为两类:单项设备的经济合理规模效益;联合企业的合理规模效益。
从产业集聚的方式上讲,地域合理规模可以分为以下类型:由于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联系,一些企业共同布局在某一地域,形成地域产业集聚;为了共同使用基础设施,一些企业共同布局在某一地域,形成地域产业的聚集;为了管理上的方便,一些企业共同布局在某一地域,形成地域产业的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