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随笔

读《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随笔

读《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笔记
如果不是要做读书报告,也许我读这本书的时间会是下半月。

既然打开书了,那就写点笔记和感想吧。

作者潜心研究英国人的行为习惯数年,对于英国人的行为潜规则有了很深的了解,这本书有助于我们了解英国人的行为习惯和理解它们的内涵,而这些内涵或许是置身于其中的英国人也没有思考的,真如我们不太思考自己的行为习惯潜规则一样。

天气是英国人最经常谈论的话题,没有之一。

初学英语者总会对英国人谈话总以天气来开头感到惊讶,我们当然也是如此。

在一开始老师告诉我们英国的天气多变,晴朗的天气大街上很多人带着雨伞,天有不测风云随时都可能变天,因而天气使人们最关心和最常谈论的话题。

这样一想,果然有道理。

后来又听说英国人的谈论天气就像中国的(陕西吧,其他地方不知道)“吃了没?”一样,只是礼节性的问候,觉得也很像那么回事儿。

凯特·福克斯告诉我们,英国人对天气并不感兴趣,起码没有向我们想的那么感兴趣,他们对于天气的探视至于出于在谈话的开头引起话题发起对话和在谈话这中间避免冷场的尴尬而进行了,这种习惯成为了大家的共识,久而久之成为了英国人的共同习惯,成为了英国独有的文化。

而这种习惯也成为了大家互相认可的标准,也成为民族的标志,一旦有人试图违反它人们就会像他违反了道德一样排斥他。

当一种习惯让人们觉得必须遵守且不遵守会觉得不习惯的时候这种习惯便已经融入了人们的血液里,成为他们的民族性格。

这种习惯实际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然而必须存在,
使人与人之间很好地联系起来。

正如我们打电话给别人的时候总是不直接说正体,而是会说一些其它无关紧要的话,比如“在哪里呢?”、“最近忙不?”、“最近到哪里发财去了?”等话。

如果直接切入正题,则显得太功利、太生硬、太死板,像是在工作,没有人情味儿,而不像是亲友。

在闲聊上,英国人的隐私意识很强,就连直接问名字都被认为是实力的表现,而关于个人的职业、婚姻、家庭、财产状况就更不能直接提出,这样开放的美国人截然不同,他们在一开始就会介绍自己,而英国人只有在正式的场合才会这么做。

我们中国人大概在这两者之间,对于不认识的人一般不暴露自己的信息,一旦这个人能够通过人物关系成为自己的七大姑的同学的朋友,也算是认识了,这样便能够交谈了,而一般交流多了自己的个人以及家庭信息都会和盘托出。

以前这样,近年来骗子多了人们也不会轻易地说出自己的信息了,然而在火车上的闲聊是个例外,因为人们各奔四方,互相闲聊只是为了打发时间,丰富见闻,对于别人的故事并没有多大的兴趣,被骗的概率很小,事后也鲜有联系的,比如我在火车上加的微信下了火车之后就再也没有联系过。

除非实在开会,相信大家谈话相当一部分时间是在闲聊,毕竟直接切入正题显得太正式了。

英国人的隐私在书面上是个例外,他们往往会在书面表达中说出一般口头谈话中不会提及的个人隐私,我想这或许作为一个诚实的人的素养的要求吧,许多话是不能直接说的,说出来也显得不正式,纸张上的文字或许显得更加庄重吧。

人们有了更好
的方式总是会在较次的方式中选择沉默,这或许是文字的发展对人们的娇惯造成的吧。

我们未尝不是如此呢,要说出来自己的隐私需要无比的勇气,而文字间的言语只需要一瞬的坚持。

说到恭维,算是很普遍了。

人们总是在见面之带有明显的夸张成分去初夸奖对方,在不同场合夸的方面不同,比如形象、气质、才华、文凭、收入等,这种恭维有时候近乎虚伪,甚至有给对方穿小鞋的嫌疑,但互相之间并不会当真,有时候会恭维回去,最后大家一笑了之。

这种恭维要避免触及对方的短板,用自己的短板和别人的优点对比,显现自己的劣势,在理论上突出对方的优势。

英国女人对于这样的恭维总是难以接受的,中国人同样,他们只当是开玩笑罢了。

相比之下英国男人罕有恭维对方的,他们总是阐述出“我的比你好”的意思,而这样的口吻在中国人看来是不礼貌的,就像直接喊对方父母的名字一样,尽管他们是在半开玩笑式的。

英国女性的叙谈多是合作性的,男性倾向于竞争性,而中国多是合作性的,因为我们更加注重“以和为贵”嘛。

英国人很幽默,他们的语言中总是充满了幽默和讽刺的语调,因而造就了他们的文学和戏剧的幽默,喜剧便是。

虽然这种幽默和讽刺有的时候一开始难以理解,但看得久了也能知道其内涵。

幽默能够避免许多尴尬的情况,在双方的对话中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并使对话妙趣横生,有时候即使笑不出来却深觉其妙。

他们的以幽默进行对话大概世界都有,只是英国很具有特色,自贬规则在中国也很盛行,不过有时候并非出自于本意,只是出于礼貌罢了!而轻描淡写的规则在我看
来就比较陌生,通常遇到这种轻描淡写的人我们会远离他,如果是熟人则会骂回去!
英国人很注重语言文字,因而他们的阶级主要也是按照语言而非身份、职业、家产来划分的。

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的语言有着很大的差别,这是我以前不知道的,也使我想起了高中的一篇英语课文《窈窕淑女》(《皮格马利翁》),讲述的就是一个语言学家用改变发音的方法将一个下层的卖花女培养成上层人的故事。

在英国,即使你年薪数百万住着豪华别墅,但说toilet、将午餐称作dinner,你仍然是下层阶级;虽然你生活拮据、住在破旧的公寓里,但你每晚吃dinner,操着上层口音仍然被看做上层阶级;这种划分接机的方式更加注重一个人的出生和生长环境,而非后天的奋斗,我感觉这似乎有点贵族情结的意思。

这本书只写了一点,暂且说到这里吧,夜色苍茫,该回宿舍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