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诗经》书影 诗经》
2007.8 ZDH
《周礼》书影 周礼》
12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
1、自学礼乐 、 2、创办私学 、 3、从政失败(中都宰、司寇) 、从政失败(中都宰、司寇) 4、周游列国(卫\陈\宋\蔡\楚…) 、周游列国 卫 陈 宋 蔡 楚 5、献身文教(“六经”) 、献身文教( 六经”
2007.8
3.核心内容: 核心内容:
2007.8 ZDH 15
2007.8
ZDH
16
①含义:“周礼”,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 含义: 周礼” 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地位: 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②地位: 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立国立身的基础 方法: 克己复礼” 个人、社会) ③方法: “克己复礼”(个人、社会) 评价: 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④评价: 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孔子倡导的“礼治”是对当时政治混乱、 孔子倡导的“礼治”是对当时政治混乱、兵火不 断 剥削过重的政局的批判, 剥削过重的政局的批判,反映了一般民众的利益 和要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人民性。 和要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人民性。 “礼”----“礼治 (“德治 ): 礼治”( 德治 德治”):
第二单元
古代东西方 古代东西方的先哲 东西方的
2007.8
ZDH
1
孔 子 中 国 ( ) 551(前551-前479) (前427-前347) 427( )
柏 拉 图 ( ( ( ( ( ( ( ( ) ) ) ) 384(前384-前322) ) ) ) ) ( ) ( ( ( ( 国
(1226(1226-1274)
2007.8 ZDH 22
如果说“ 如果说“礼”是儒学的表层结构的话,那么“仁”就是 是儒学的表层结构的话,那么“ 它的思想核心。主要涉及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 它的思想核心。主要涉及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是内向 性的追求。 性的追求。
“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礼何? 克己复礼,为仁” “克己复礼,为仁”
地位: 地位:
核心、 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2007.8
ZDH
20
对于统治阶级: 为政以德”(仁政) —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仁政)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以“德”和“礼”治理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国家) 国家)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节用而爱人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目的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人的 目的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 重视,是有进步意义的。) 尊敬兄长、宽以待人、 重视,是有进步意义的。) 、尊敬兄长、宽以待人、乐 对于普通人: 孝敬父母、 对于普通人: 孝敬父母 于助人、见义勇为…. 于助人、见义勇为
雍也》 (《论语雍也》) 论语 雍也
杨伯峻先生注: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 杨伯峻先生注: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钱穆先生注:自己想立,便也帮助人能立; 钱穆先生注:自己想立,便也帮助人能立; 自己想达,便也帮助人能达。 卫灵公》 自己想达,便也帮助人能达。 卫灵公》) 论语卫灵公 (《论语
2007.8
ZDH
7
立志学礼乐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 期鲁国人。(公元前551 ——公 。(公元前551年 期鲁国人。(公元前551年——公 元前479 ),享年73岁 479年 享年73 元前479年),享年73岁。 孔子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 孔子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生 活十分贫困。 活十分贫困。
二、开创儒家思想
1.产生背景 1.产生背景
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 ① 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 充满着新与旧的矛盾(经济、政治、文化思想) 充满着新与旧的矛盾(经济、政治、文化思想) 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 ② 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传统礼法秩序 受到猛烈冲击, 受到猛烈冲击,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惯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自诸侯出”“自大夫出 自诸侯出”“自大夫出”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自诸侯出”“自大夫出” 通过恢复周礼, 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 目的: 2.目的: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2007.8
ZDH
4
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孔子开创了儒 家思想,其思想内涵,经历代的损益,积淀下来, 家思想,其思想内涵,经历代的损益,积淀下来,渗透到社会秩 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五四运 动之前的两千多年里,儒家思想不仅是官方的意识形态, 动之前的两千多年里,儒家思想不仅是官方的意识形态,而且在 中国整个思想界中占有统治地位,影响着平民百姓的日常行为。 中国整个思想界中占有统治地位,影响着平民百姓的日常行为。 儒家成了在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 儒家成了在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孔 子整理和修订“六经” 子整理和修订“六经”,既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 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孔子还是古代大教 育家,他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 学在民间” 育家,他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学在民间”对中华民族 文化的建构与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化的建构与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孔子学说对亚洲甚至世界都产生了影响。汉朝以后, 孔子学说对亚洲甚至世界都产生了影响。汉朝以后,儒家典 籍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国, 籍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国,这些国家分别建立孔庙或文宣王 实行以儒学为主的开科取士。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 庙,实行以儒学为主的开科取士。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 欧洲一些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 欧洲一些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
2007.8
ZDH
5
孔子的故乡
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 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 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 教育家、 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 的故乡。 的故乡。这里有着丰富的 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是 曲阜三孔—— 孔庙、孔 孔庙、 曲阜三孔 孔林。 府、孔林。
2007.8
ZDH
6
山东曲阜孔庙、孔府、 山东曲阜孔庙、孔府、孔林全景
“吾少而贫,故多能鄙事。” 吾少而贫,故
2007.8 ZDH 8
2007.8
ZDH
9
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周游列国,推行儒家学说
2007.8
ZDH
10
2007.8
ZDH
11
由于政治理想破灭, 由于政治理想破灭,孔子曾整理出 》《书》《礼》《易》《乐》《春秋 春秋》 《诗》《书》《礼》《易》《乐》《春秋》 等典籍。 等典籍。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 贡献。 贡献。
ZDH
13
孔子 生活 的 时代
春秋( 770年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 前476年),由于生产力的发展 会开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会开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经济上,井田制瓦解。 在这以前, 普天之下, 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在这以前,“普天之下,莫非王 土地国有制),这时出现了土地私有( 私田 ),这时出现了土地私有 私田”) 土”(土地国有制),这时出现了土地私有(“私田 )。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文化上,私学的兴起,文化下移,逐渐形成了“ 阶层, 文化上,私学的兴起,文化下移,逐渐形成了“士”阶层, 并开始成为社会上一支重要的力量。 并开始成为社会上一支重要的力量。 2007.8 ZDH 14
2007.8 ZDH 18
是 外 向 性 的 规 范 。
礼 主 要 是 涉 及 社 会 等 级 、 秩 序 建 设 ,
不 知 , 无 以 也 。 孔 子
ZDH 19
礼
立
2007.8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含义: 含义:
爱人(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 爱人(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 仁者爱人” “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为仁” “克己复礼为仁”
2007.8
(1473(1473-1543)
ZDH
(1561(1561-1626)
2
) ) ) )
(1694-1778) (1694-1778) (1694-1778) (1694-1778) ( ( ( ( ) ) ) ) ( ( ( ( ) ) ) )
3 2007.8 ZDH
(1809-1882) (1809-1882) (1809-1882) (1809-1882)
儒家学说是以“ 儒家学说是以“仁”释“礼”,“仁”、 合一, “礼”合一,力图将社会外在规范化为个 体的内在自觉, 体的内在自觉,再由个体自觉推广至整个 社会,从而铺垫了中华民族文化心理、 社会,从而铺垫了中华民族文化心理、文 化精神的根基。 化精神的根基。
2007.8 ZDH 23
儒家的“仁礼”学说内涵极其丰富。 儒家的“仁礼”学说内涵极其丰富。举凡社 交礼仪、生活标准、政治秩序、风俗习惯, 交礼仪、生活标准、政治秩序、风俗习惯,无不 攘括在内。从积极的方面来看, 攘括在内。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它强调社会责任 与社会和谐。从消极的方面来看, 与社会和谐。从消极的方面来看,它又极大地限 制人的主观能动精神和创造欲望。 制人的主观能动精神和创造欲望。 这种两重性作用于孔子 以后的悠悠岁月, 以后的悠悠岁月,造成中华 民族崇奉公德,压抑私欲, 民族崇奉公德,压抑私欲, 强调义务,蔑视权利, 强调义务,蔑视权利,以及 安贫乐道, 安贫乐道,因循保守的社会 心理特征。 心理特征。 ZDH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