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卡奇
2.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现象 • 卢卡奇在分析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时,提 出了著名的“物化”(Verdinglichung, reification)思想。可以说,他是在马克 思所分析的资本主义社会商品拜物教的基 础上,发展出一种经过普遍化的、扩展了 的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批判。
实际上,物化起源于商品的交换价值,因为交换原 则是一种同一化的力量,它旨在取消质的差别,而 代之以量的等同。在卢卡奇看来,资本主义社会中,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都变 成了商品之间的关系,物质世界通过似乎独立于它 们的客观法则(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正如上文所 述,是将真理永恒化、使现实存在显得自然合理的 一种纯直观态度)统治人类,人类因此而成为客体 (生产机器),变为建构自身生活过程的消极旁观 者。在卢卡奇看来,物化意识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所 有领域之中,渗透到了人类主体性之中,它是资本 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
4.物化意识的形成及危害
既然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普遍的、 必然的现象,这一现象也必然在人们的观 念中反映出来,这就是卢卡奇的“物化意 识”或“物化思想”。 由于卢卡奇没有把异化和物化、客观化严 格区别开来,所以,他既不可能揭示造成 异化的根源,又不可能找到消除异化的道 路,他的异化劳动理论,
(三)、“渴望总体性”
(二)“左”的马克思主义时期
• 1919-1929,激进的马克思主义【救世主式的、 “左”的】。 • 【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1919.3.21-8.1。 • 卢卡奇任文化和教育方面的人民委员和匈牙利红 军第五师团政委。 • 1919.10流亡维也纳,《共产主义》杂志(波兰、 匈牙利、奥地利)】 <论议会制问题> • 1920受列宁严肃批评,卢卡奇世界观转变的开始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卢卡奇
一、人物简介
• Georg Lukacs(捷尔吉· 卢卡奇)1885.4.13-1971.6.4, 匈牙利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美学家、文学理论家, 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史上最受争议的人物之一。出生在 布达佩斯一个富有的犹太银行家家庭,父亲是匈牙利最 大的银行“布达佩斯信托公司”的董事;1901年被授 予匈牙利贵族称号。 • 学习经历:1902年布达佩斯文科中学毕业,进入布达 佩斯大学,学习法律、国民经济学、文学、哲学等, 1906年到柏林学习,10月在科罗茨瓦获法学博士学位, 1909年布达佩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戏剧的形 式》),因《青年黑格尔(和资本主义社会问题)》 (完成于 1938年,1948年出版)从苏联科学院获得哲 学博士学位。
流亡莫科, 研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克思 的手稿与斯 大林主义的 微妙关系
批判斯大 林主义, 晚年对马 克思主义 的坚持, 重新审视 自己的全 部理论
(一)前马克思主义时期
• 1.1918年之前,“浪漫主义的反资本主义”【前 马克思主义】:总的说来处于唯心主义哲学的影 响下,最初是狄尔泰和西美尔的生命哲学,后来 还有李凯尔特和韦伯的新康德主义社会学,后接 受黑格尔的辩证法 • 2.从法律和经济学转向哲学和文学 • 3.接受德国古典哲学影响 • 4.加入匈牙利共产党
(四)、无产阶级: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体
• 承担和领悟总体性的主体就是无产阶级 原因在于: 第一,它是整个社会历史进程,特别是大工业生 产的产物,是历史的客体; 第二,与资产阶级不同,资产阶级虽然同样也是 大工业的产物,但是不具有改变现实的主体力量, 或者说资产阶级无意改变现实,他希望维持现实, 使现实永恒化,而无产阶级它承受了物化的资产 阶级社会所带来的苦难,只有他才有内在的革命 动力和资格去认识这个历史和改变这个现实
四、卢卡奇思想肖像: 以《历史与阶级意识》为基础
(一) (二)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社会理论
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现象
(三)
(四) (五)
“渴望总体性” 无产阶级: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体 革命实践:社会现实的改变者
(一)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社会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社会理论、社会哲学(批评恩
格斯的自然辨证法,非法地在自然界领域推广 了马克思主义) •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辩证法(区别思辨 的辩证法的历史的辩证法) “光是思想竭力体现为现实是不够的,现 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 ”(卢卡奇)
2、总体性与人的主体性 在卢卡奇那里,真正意义上的总体性与人 的主体性有着本质的关联,它首先是人的存 在的总体性。所谓人的存在的总体性就是说, 人不是作为片面地、抽象的、孤立的、纯粹 的物(客体)而存在,而是作为历史的主客 体的统一体而存在。也就是说,从最本质的 意义上讲,总体性首先是人作为统一的主体 和客体而存在的总体状态,而当人失去了这 种统一性,仅仅作为客体存在时,那就是丧 失了总体性,就是物化。
卢卡奇认为,物化对人的存在和社会历史过 程的最消极的影响就在于,它使人的存在和历 史进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丧失了内 在的、有机的、具体的总体性。换言之,物化 使人的存在和社会历史进程支离破碎。因此, 扬弃物化的首要任务就是恢复对总体性的认识, 恢复总体性原则的地位。
•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化对总体性的消解 是显而易见的。众所周知,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社会建立在高度的工具理性的基础之上,商品 和物的结构及关系处于支配地位,它严格地决 定着生产过程和社会组织的分工、运行和结构, 使每一个主体都被动地、片面地固定在物的某 一个环节上。这样一来,人与人之间的有机统 一和社会进程基于人的实践活动和人的关系而 形成的具体的总体性陷于瓦解。
物化的定义:所谓物化指的是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条件下,商品拜物教所表现出来的物的关系取代和 支配人的关系,即人的活动的结果变成某种客观的、 独立于人的东西,成为某种统治人和支配人的力量。 卢卡奇认为,当代的一切问题都可以在商品结构中 找到它的内在根源。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拜物教本 质导致了物化现象的产生。
三、思想发展阶段
早 期
前马克思主 义时期 (1885-1918)
革命期
“左”的马克思 主义时期 (1919-1929)
压迫期
斯大林主义 时期 (1930-1945)
晚 期
批评的马克思 主义时期 (1945-1971)
从法律和经济 学转向文学和 哲学接受德国 古典哲学影响 加入匈牙利共 产党
参与匈牙 利苏维埃 政府的政 治实践发 表《勃鲁 姆提纲》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卢卡奇特别强调总体性与 人的主体性的本质关联,强调总体性所具有的 主客体统一的本质规定性。 他明确指出:“总体范畴,不仅制约着认识的 客体,而且也制约着主体。……只有论断的主 体本身是一个总体,才谈得上客体的总体性; 而且主体如果想理解自身,它就必须把客体当 做一个总体。” 他还指出:“马克思绝不谈论一般的人,抽象 的绝对化了的人:他总是把人看作为社会这个 具体整体中的一个分子。”
• 3、渴望总体性也就是渴望领导权。
• 事实上,领导权的概念正是社会现实总体性的最 高表现。 • 无产阶级要从总体上把握资本主义社会,就必须 对资产阶级的领导权,这一社会总体的化身获得 清醒的批判意识,因为“资产阶级领导权确实包 括了社会总体,它力图按自己的利益来组织整个 社会。”要言之,渴望总体性也就是渴望夺取资 产阶级的领导权。 • 卢卡奇认为,马克思的辨证方法的核心是“总体 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上是总体性的辩证法
• 卢卡奇看来,无产阶级是社会和历史演变 过程中“同一的主—客体”。说无产阶级 是“客体”,因为它是整个社会历史过程, 特别是大工业生产的产物;说它是“主 体”,因为只有它才有资格充当整个社会 现实的认识者和改变者。所以卢卡奇说, “这个同一的主—客体;这个行动的主体; 这个发生中的‘我们’;就是无产阶级。”
(二)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现象 1.物化理论的依据: • “物化”(reification)概念是贯穿《历史与阶级 意识》全书的一个基础概念。来源于黑格尔的 “对象化”概念。 •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的哲学模式:主体— —主体的外化、异化——通过外化、异化的扬弃 和克服达到主、客体辩证具体的统一 • 通过黑格尔模式,发现了资本主义的二律背反: 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对于历史的进 步意义,另一方面则是给人带来的深重的苦难
《勃鲁姆提纲(Blum Theses)
• 1928年受托起草匈共二大的报告《匈牙利政治和 经济形势以及关于匈牙利共产党任务的纲领》即 《勃鲁姆提纲》 • 用建立在资产阶级民主基础上的“无产阶级和农 民的民主专政”,即工农民主专政【不久之后即 成了匈牙利政治的现实】取代“无产阶级专政” • 在国际工人运动中争取人民阵线同盟军;被共产 国际和党内反对派斥为“取消主义”,他为此被 迫作自我批评(右倾机会主义)并一度停止政治 活动。
1、总体性的基本规定性
• 1.1、总体性范畴是具体的,它是“现实的概念复制品”。 • 卢卡奇的总体性范畴是专门用来指称社会现实,尤其是资本 主义社会的社会现实,决不能站在社会现实之外去索解他的 总体性范畴。所以,他说,总体性即是“被视为一个过程的 社会整体”。 • 1.2.总体并不排斥部分的多样性,但总体总是优先于部分。 • 总体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因而它不但不排斥部分的多 样性,反而以多样性为自己的前提。 • 在物化意识的笼罩下,人们常常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间 不认,不见总体。所以,重要的是强调总体的压倒一切的优 先性。 • 1.3.总体性范畴所指称的现实是一个动态性的社会发展过程。 • 如果说,物化意识力图把现实理解为一些不变的、孤立的事 实的堆积的话,那末,总体性的方法则强调现实是一个不断 向前发展的过程。
二、主要著作
• • • • • • • 《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 《列宁:关于列宁思想统一的研究 》(1924) 《青年黑格尔》(1948) 《存在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 (1951) 《理性的毁灭》(1954) 《审美特征》(1963) 《社会存在本体论》(1971)
《历史与阶级意识》
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 先河,被誉为西方马克思的圣 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