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利组织管理》读书报告(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事务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仅仅依靠政府难以解决越来越多的社会事务。
为了保证社会各项事务的有效运行,人们在政府组织之外成立了一大批不同于政府的的组织,这类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而向社会提供类似于政府提供的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随着大量非营利组织的出现,很多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研究理论也随之产生。
这方面的研究学者既包括管理学大师德鲁克,也包括萨拉蒙和后来的赫茨琳杰,当然很多国内的学者也致力于这方的研究。
虽然我过对于非营利组织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但是经过了这几年的发展还是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
很多研究非营利组织的国内著作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我认为由黄波,吴乐珍和古小华主编,经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这本《非营利组织管理》是关于非营利组织管理的一本比较好的著作。
全书共分为十个章节分别讲述了非营利组织的概念,理论基础,中外非营利组织的介绍,非营利组织的战略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以及非营利组织的的营销和评估。
同时作者认为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在内涵和外延上是一致的,只是非营利组织侧重的是与市场的区别,而非政府组织侧重的是与政府的区别。
一,非营利组织的概念、特征和出现的原因(一)非营利组织的概念对非营利组织的概念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在本书中作者提出了国际上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1,他们提出了当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一种观点,那就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森大学教授莱斯特.萨拉蒙的观点认为非营利组织是同时具有组织性,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自愿性五个特征的组织。
2,美国的彼得.德鲁克在《非营利组织的经营》一书中认为,非营利组织既非企业又非政府机关,其目的人与社会的变革,是向社会提供服务的部门。
1 3,在欧洲国家非营利组织被定义为,包括合作社、互助会在内的社会经济组织。
4,日本学者重富真一认为非营利组织是同时符合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发性、持续性、利他性、慈善性六个条件的的社会组织。
25,日本学者川口清史认为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从事商品生产、流通以及提供服务的民间组织。
3而在我国非营利组织的主体是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还包括其他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各种非营利性和非政府性的社会组织。
在我国官方将非营利组织分为社团法人、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未登记转让的社会团体和事业单位。
纵观以上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作者在本书中提出自己的关于非营利组织的观点,非营利组织的设立和经营不以营利为目的,并且净盈余不得分配,由志愿人员组成,实行自我管理的,独立的,公共或民间性质的组织团体。
(二)非营利组织的特征尽管上述的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自己关于非营利组织的观点和特征,但是本书1[美]彼得.F.德鲁克:《非营利组织管理》,日本经济评论社,1997年版,第5页2[日]重富真一:《日本的NGO(2000)》,明石书店,2001年版,第17-19页3[日]川口清史:《非营利组织与合作社》,日本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第37页中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1,正规性。
这是指非营利组织的成立要经过法律的认可并且得到相关部门的注册登记,经过注册登记之后的的组织才能获得合法的地位,才能以法人的身份活动。
2,非营利性。
这是非营利组织的首要特征,是区别于企业的根本特征所在。
衡量一个组织是否是非营利组织的指标有三个:(1)组织的宗旨是否以营利为目的;(2)组织的利润是否用于成员之间的非配和分红;(3)组织的资产是否可以转换为个人资产。
3,非政府性。
这是非营利组织区别于政府的根本特征。
这一特征表现在:(1)在人员构成上,人员必须是民间志愿者,不是公务员,政府官员不能出任领导者;(2)在行为方式上,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活动主要基于成员自愿和互利的需要,不带有强制性;(3)在资金来源上,非营利组织的收入主要来源于通过向政府购买服务、社会捐赠以及会费收入等等。
4,自治性。
非营利组织按照自己的内部规章来开展活动,实施自我管理,不受其他组织和机构的干涉。
5志愿性。
非营利组织的成员可以自愿参与和退出组织。
6非政治性。
政治立场上采中立态度,不卷入党派斗争,不与政党结盟。
在谈到我国非政府组织的特点的时候,作者认为中国的非营利组织的自治性和自主性在很大程度上收到了政府的影响,并不完全具备以上六种特征。
因为他认为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一些层次较高、规模较大、群众基础较好的的群众团体(妇联、共青团、工会等)官方色彩浓厚。
还有非营利组织挂靠于政府部门的现象影响了非营利组织的独立性。
(三)非营利组织产生的原因在书中作者对非营利组织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1,市场经济的发展。
这是非营利组织产生的根本原因,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非营利组织的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为非营利组织的产生提供了经济制度的基础;(2)为非营利组织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公民意识基础;(3)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导致市场失灵是非营利组产生的催化剂。
2,政府体制改革。
政府的职能由资本社会发展早期的“守夜人”的角色,在经济大危机之后逐渐让位于国家干预主义,政府加强了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政府的权力逐渐增大。
但是随着20世纪70年代的滞涨危机,凯恩斯主义陷入困境。
各国纷纷对政府进行改革,实现政府向社会的还权,转移出来的政府权力需要相应的社会组织来承接,于是非营利组织就应运而生。
3,公民社会的兴起。
公民社会是非营利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公民社会的成熟与否直接关系非营利组织的能否健康发展。
4,历史渊源。
(1)公民自由结社的传统;(2)民间慈善事业的发展;(3)社会优先传统。
二,非营利组织产生的理论基础对于任何一个组织的产生除了具有特殊的社会背景之外还需要相应的理论框架作为支撑才能够正常运行,在本书中作者像我们介绍了西方关于非营利组织的产生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理论:(一)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理论和治理理论。
对公民社会这个理论,戈登.怀特公民社会是指国家和家庭之间的一个中介性的的社团领域,这一领域由同国家相分离的组织所占据,这些组织同国家的关系上享有自主权,并由社会成员自愿结合而形成以保护或增进他们的利益或价值。
1作者在书中提出了自己关于公民社会的观点,他认为:公民社会是介于国家和家庭或者是个人之间的一个社会相互作用的领域及与之相关的价值或原则。
同时作者引用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中对公民社会的界定,公民社会主要包括:1,私人领域(包括经济领域和个人领域);2,志愿性社团;3,公共领域(哈贝马斯认为这是一个介于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一个领域,是一种非官方的公共领域,它是各种公众聚会场所的总称);4,社会运动;公民社会具有个人主义(在我国是集体主义)、多元主义、公开性、开放性、法制性和参与性为主要特征。
公民社会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公民社会是非营利组织存在和法杖的基础;2,非营利组织即使公民社会的重要组织实体也是公民社会文化价值特征的主要倡导者和传播者;3,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壮大有利于公民社会的发展。
(二)治理和善治理论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全球伙伴关系》中“治理”是各种公共或者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他们共同事务的众多方式的总和。
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到协调并且联合起来采取共同的行动。
它具有四个特征:1,治理不是一整套制度,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2,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3,治理既与公共部门有关又与私人部门有关;4,治理是持续的互动,而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
2“善治”的概念在这本书中作者采用了俞可平的观点,即认为善治就是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治理过程,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
善治实际上是国家权力向社会的回归,闪蒸的过程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表现了国家和社会的良好合作。
3(三)市场失灵、政府失败和志愿失灵理论1,市场失灵。
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导致市场无法有效提供这些社会产品,会导致公共物品供给不足和“搭便车”的行为。
同时市场的外部性和贫富分化也是市场自身难以解决的。
2,政府失败。
政府不是万能的,政府不能满足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社会需求,只能向全社会提供无差异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这就为非营利组织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空间。
同时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存在低效率的常态。
最后政府有可能违背自己的宗旨而损害公共利益,导致政府行为失范。
3,志愿失灵和契约失灵,契约失灵是指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仅仅依据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契约难以防止损害消费者利益的现象发生。
而非营利组织的活动不以营利为目的,没有必要欺骗消费者来盈利。
本书中指出非营利组织志愿失灵的原因:(1)慈善不足。
因为其活动所需的资金与其所募集的资金之间有很大的缺口。
(2)非营利组织的家长制作风;(3)非营利组织成员的业余性;(4)非营利组织服务对象的局限性。
(四)新制度经济学和自治组织理论1黄波,吴乐珍和古小华主编:《非营利组织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2008年9月第一版,第13页2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全全球伙伴关系》,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3页3俞可平:《善治和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1页最早对新制度经济学进行论述的说是道格拉斯.诺斯和科斯。
1,交易成本分析。
即认为交易的信息是不完全的,交易会发生成本,激活的准确的市场信息所要付出的费用,以及谈判和经常性的费用。
2,自治组织理论。
自治组织理论的中心观点:“一群相互依赖的委托人,如何才能把着自己组织起来,进行自主治理,从而能够在所有人都面对搭便车,规避责任或去其他机会主义行为形态的情况下,取得持久的共同利益”1三,中国的非营利组织(一)中国非营利组织的登记管理的法律制度框架1,我国目前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立法主要包括四个层次:法律,国务院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2,中国非营利组织的登记管理制度(1)业务主管机关。
我国政府对非营利性组织的管理采取比较严格的注册登记管理制度,实行“双重管理体制”。
这种体制是指对非营利组织的登记注册和业务管理实行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机关双重审核,双重负责,双重监管。
2在我国非营利组织的业务主管部门是国务院有关部门以及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以及上述部门授权的组织。
业务主管机关的职能包括:负责非营利组织的申请以及成立、变更、注销前的审查;监督指导非营利组织依法开展活动;负责年检的初审;指导非营利组织的清算事宜;协助相关部门查处非营利组织的违法行为。
(2)登记管理机关。
全国性的而非营利组织由国务院有关部门登记,地区性的非营利组织有地方人民政府的相关部门登记,跨区域的非营利组织由所跨区域的共同的上一级政府向相关部门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