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方法
Vs 为土层剪切波速;Vsm 为土层平均(等效)剪切波速;fk 为地基土静承载力标准值。
表1.6.2建筑场地类别划分
场地类别
场地土类型 剪切波速
I
II
III
IV
(m/s)
覆盖层厚度(m)
坚硬(场地)土 Vs >500 中硬(场地)土 250<Vsm(Vse)
≤500
0m <5 m
>5 m
中软(场地)土 140<Vsm(Vse) ≤250
区域与近场 地震构造研究
坝址断裂活动性和 工程地震环境研究
地历 地 震史 震 时地 活 空震 动 分对 趋 布场 势 特地 分 征的 析
影 响
大深 新断现现
地部 构裂代代
构构 造活地构
造造 运动壳造
特特 动性形应
征征 及分变力
及
分析
场
分
区
区
断工 裂程 活地 动震 性环 鉴境 定评
价
断 裂 活 动 对 坝
(1)确定设防烈度和相应的设防峰值加速度 PGA
(2)划分场地类别
场地土划分
ⅠⅡⅢⅣ四类场地
等效剪切波速、覆盖层厚度
(3)确定设计谱类型和相 应设计地震参数
时程分析用地 震动时程
天然地震动时程的选择和修正 人工地震动时程合成
• 5.2.3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方法
天然地震动时程的选择和修正 人工地震动时程合成
场地相关法确定地震设计参数 按工程设防需要确定和场地地震地质环境特点相关的特定场地地震 设计参数
场地相关法 按工程设防 需要确定和 场地地震地 质环境特点 相关的特定 地震设计参 数
(1)概率地震危险性 分析
地震地质环境分析与评价、参数确定 地震烈度和地震动衰减场分析
5.2.3.1规范法
•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 198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抗震 设计规范, GBJ11-89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 • 《核电厂抗震规范》编写组,199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DL
址
的
影
响
发震构造与最大潜在地震判定
地震区、带与潜在震源区划分 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确定
场地地震地 质灾害评价
烈度与地震动 衰减关系
地震危险性 概率分析计算
烈度及抗震设计 地震动参数
5.2.5地震动时程及其合成
地震动是地震反应研究和抗震设计的基础。 基于静力学或准静力学抗震设计阶段,一般以地震动的幅值和谱为 基础, 动力学设计的阶段,则以了解结构在整个地震动时程输入过程中的 动力行为为基础。 随着结构设计逐步向动力设计阶段发展,作为结构动力学分析的输 入, 地震动时程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 应用:1.对于大型的工程,如核电设施、水电设施、海洋平台、超 高层建筑及其他特殊结构的设计分析,地震动时程越来越显示其重 要性。
表 3.2.3 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的对应关系
抗震设防烈度 6
7
8
9
设计基本地震加 0.05 0.10(0.15) 0.20(0.30) 0.40
速度值(g)
(2)划分场地类别
1.6场地类别划分
• 场地类别划分主要目的是根据场地类别确定相应的场 地设计地震影响系数和采取某些抗震构造措施,是规 范法确定场地设计地震参数的基础。
• 场地划分包括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别两部分
表1.6.1场地土类型及波速划分表
土层类型 坚硬(场地)土 中硬(场地)土 中软(场地)土
软弱(场地)土
剪切波速(m/s) Vs >500
500≤Vsm(Vse)≤250 250≤Vsm(Vse)≤140
Vsm(Vse)≤140
岩土名称和性状 稳定岩石,密实的碎石土 中密、稍密的碎石土,密实、中密的砾、粗、中砂, fk>200(kPa)的粘性土和粉土,坚硬黄土 稍密的砾、粗、中砂,除松散外的细、粉砂, fk≤200(kPa)的粘性土和粉土, fk≥130(kPa)的填土,可塑黄土 淤泥和淤泥质土,松散的砂,新近沉积的粘性土和粉土, fk<130(kPa)的填土,新近堆积的黄土和流塑黄土
规范法 按现行的 抗震设计 规范确定 相对标准 的地震 设计参数
(1)确定设防烈度和相应的设防峰值加速度 PGA
(2)划分场地类别
场地土划分
ⅠⅡⅢⅣ四类场地
等效剪切波速、覆盖层厚度
(3)确定设计谱类型和相 应设计地震参数
烈度、场地类别、设计地震 分组、特征周期、阻尼比
(4)确定时程分析用地 震动时程
模型确定和 计算分析
烈度危险性概率分布-基本 烈度,设防烈度和设防 PGA
(2)场地地震 反应分析
(3)确定设计参数或 设防分区参数
基岩峰值加速度、反应谱概 率分布和设计参数选用
输入时程合成;计算模型确定; 计算结果分析。
峰值加速度,设计反应谱,地震动时程
猴子岩水电站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区域与近场 地震活动性研究
2.对土体动力行为、土体地震反应及其对地震影响的研究等, 亦需要地震动时程。
5.2.5.1人工合成时程方法概述
地震动的人工合成或模拟(人造地震动): 按一定程序人为形成与实际或预期地震特性相似的地震动过程,这就是所谓地震 动的人工合成或模拟, 一般称为人造地震动。 产生人造地震动有多种途径,现场微秒差的连续多次爆破、工业爆破或核爆破、 振动台上施加机械冲击力或使之发生电噪声,以及以一定计算程序完成数字或模 拟地震动等。
一、5.2.3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方法 5.2.3.1规范法 5.2.3.2场地相关法
24页
二、5.2.5地震动时程及其合成
30页
三、5.3.2- 5.3.4地震烈度和地震动衰减研究
44页
规范法确定地震设计参数(按现行的 抗震设计规范)
规范法 按现行的 抗震设计 规范确定 相对标准 的地震 设计参数
<3m
3-50 m
>50 m
软弱(场地)土 Vsm(Vse)≤140 < 3 m 3 -15 m >5-80 m >80 m
(3)确定设计谱类型和相应设计地震参数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
核 电 厂 抗 震 设 计 规 范
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DL 5073-2000
规范法确定地震设计参数(按现行的 抗震设计规范)
5073-2000,中国电力出版社,北京,2001。 •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
-2001,中国标准出版社,北京。
(1)确定设防烈度和相应的设防峰值加速度PGA
1.0.5 一般情况下,抗震设防烈度可采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地震
基本烈度。
3.2.3 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取值的对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