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物生长曲线及其在污染控制工程中的应用

微生物生长曲线及其在污染控制工程中的应用






底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度的关系(米氏 方程)。 结合影响微生物作用的环境影响因子, 分析如何提高微生物作用效果? 微生物生长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 点? 什么是内源呼吸?特点是什么? 生产曲线与出水水质的关系。
4.pH值对酶催化反应速度的影响

pH值对活力的影响主要是因为pH值改变底物和 酶分子的带电状态。
(1)pH值改变底物的带电状态

当底物为蛋白质、肽、氨基酸等两性电解质时,随pH值变化 表现为不同的解离状态(带正电荷、负电荷或不带电荷-等 电点)。但酶的活性部位通常仅能与一种电荷状态的底物结 合。 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故具有两性解离特性,pH值的改变 导致酶活性部位有关基团的解离状态改变,从而影响酶与底 物结合。不同的酶最适pH值不同,如蔗糖酶只有在等电点时 才具有催化能力,在偏酸或偏碱性溶液中都会失活。
Hale Waihona Puke 底物降解速率和底物浓度、生物量等因素的 关系; 微生物增长速率和底物浓度、生物量等因素 的关系;

(2)研究反应机理,以数学模型的形式 抽象反应速度的本质;
2.米氏方程
V-酶反应速度
Vmax-最大酶速度
Cs-底物浓度 Km-米氏常数
M-M方程
(1)底物浓度和酶促反应速度的关 系

底物浓度(Cs)与反应速度(v)的定量关系 该式为酶反应动力学的最基本方程式, 酶反应速度V: 取决于底物浓度Cs、米氏常数Km、和 最大反应速度Vmax。Km为常数,

当反应体系中酶的总浓度不变时,Vmax也为常数,因
此酶反应速度V主要取决于底物浓度Cs。
(1)底物浓度和酶促反应速度的关 系

当底物浓度很低时:Cs<<Km,Km+Cs≌Km, v M-M方程: v max c s ,即v-cs为正比例关
系,一级反应;
Km

当底物浓度很高时:Cs>>Km,Km+Cs≌Cs, M-M方程: v v max ,即底物浓度与酶催化反应速 度无关(酶活性部位已全部被底物占据)反应达到 最大速率。呈零级反应。

例:有机物含量丰富,则以有机物为食的细 菌数量多,然后必然以细菌为食的原生生物 出现,最后以细菌和原生生物为食的后生生 物才可能产生。
2.演替现象在废水处理中的意义

意义:定性地推测水质情况 鞭毛虫存在-有机物高,需处理; 镜检固着纤毛虫则有机物和细菌少; 轮虫出现说明水质稳定。
三、内源呼吸
1.内源呼吸的概念
(2)pH值改变酶分子的带电状态

5.酶促反应过程的其它影响因素
(1)激活剂:

许多酶促反应必须在其它适当物质存在时才能表现酶的催化活 性或加强其催化效力。这种作用称为酶的激活作用。引发激活 作用的物质称为激活剂。激活剂与辅酶或辅基作用不同,前者 不存在时,酶仍能表现一定催化活性,而后者不存在时,酶完 全不具备催化能力。
第五节 微生物生长曲线及其在污 染控制工程中的应用
一、生长曲线的概念

1.细菌群体生长特征

单细胞微生物的群体生长特征是指数生长。

2.生长曲线
二、混合微生物群体的生长
轮虫等级最高。
1.微生物的演替现象


活性污泥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生物群体, 每种微生物具有各自生长规律和生长曲 线; 每条生长曲线在共栖环境中有自己的形 状和位置;
(2)温度对反应速度的作用

a)温度提高,反应速度增加;

一般化学反应,温度提高10℃,反应速度提 高约1倍(Arrhenius公式),称为温度系数 (Vt+10℃/Vt)。酶反应速度温度系数约 1.4-2.0,略低于一般无机催化反应和非催 化反应。
(2)温度对反应速度的作用

b)温度提高,蛋白质变性,酶失活,反 应速度下降。
六、生长曲线与处理工艺

根据微生物生长曲线的阶段性,设计 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推流式活性污 泥工艺、批式活性污泥法以及AB法等 不同的处理工艺,所产生的有机物处 理效果各异。
七、生长曲线与污泥产率



停滞期:微生物调整对环境的适应,污泥总量 变化不大,产率几乎为零 对数期:微生物快速生长,产率达到最大量 稳定期:微生物的生长速度为零(新生与死亡 数量相同),污泥产率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 衰老期:微生物不断死亡,总量下降,污泥产 率为负值。

在细胞内部,细胞物质的自身代谢即内
源呼吸。
2.内源呼吸的特点

(1)内源呼吸贯穿微生物整个生命期;
(2)内源呼吸在对数生长期影响极小,
可以忽略,但在非对数生长期,内源呼
吸的影响不能忽略。
四、生化反应动力学
1.反应动力学研究的主要目的

(1)探索影响因素与反应速度的关系, 指导生产工艺;

(1)酶的最适温度

在较低的温度范围内,酶反应速度随温 度升高而增大,但超过一定温度后,反 应速度反而下降,此转折点温度称为 “最适温度”。

最适温度不仅与酶本身特性有关,也同时受 到酶纯度、反应条件、底物等多种因素影响, 因此不是酶的特征物理常数。对于特定反应, 要根据实验结果确定酶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 作为反应的温度条件。

根据中间络合物理论和米氏方程,当底物浓度足够大
时(Cs>>Km时),V=k2CE0成立,即酶浓度与反应速 度具有线性关系, 该结论对于酶的分离和提纯具有重 要意义,例如A、B两种酶催化同一底物时,如果 A0.2mol/L与B0.6mol/L催化反应速度相同,则认为A的
活力是B的活力的3倍。
3.温度对催化反应速度的影响
(2)抑制剂:

酶在不变性的情况下,由于必需基团或活性中心化学性质的改 变而引起的酶活性的降低或丧失,称为抑制作用(inhibition)。 引起抑制作用的物质称为抑制剂(inhibitor),抑制剂可能是 外来物,也可能是反应产物(产物抑制)或底物(底物抑制)。
五、Monod模型

探讨底物浓度和微生物生长速度的定量关系
八、生长曲线与处理效果




1.迟缓期: 微生物数量少,几乎无处理效 果; 2.对数期: 微生物生长旺盛,系统负荷高, 但污泥沉降性能不好,残留有 机物浓度高,出水效果不好; 3.稳定期: 污泥沉降性能好、负荷低、出 水效果好; 4.老化期: 抗冲击能力差、污泥量减少。
思考题


当Cs≌Km时,反应级数介于0级与1级之间。
(2)米氏常数

Km-研究酶作用机制的一个重要特征常 数

Km是酶的特征常数,反应了酶和底物之间 的亲和力。一般以1/Km来表示亲和力。 1/Km越大则酶与底物之间亲和力越大,表 示酶催化反应更容易进行。反之,Km越大, 则反应进行越困难。
(3)酶反应速度与酶浓度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