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化研究综述

城市化研究综述

城市化水平的研究综述李楠楠1,刘淑娟1,李永胜2(1.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 710127;2.中冶地集团西北岩土工程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61)摘要:目的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加快城市化的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发展战略。

方法本文通过搜集2008年以来核心期刊以上的大量关于城市化的文献,结果总结出目前关于城市化的主流观点、主要研究方法和意义内涵。

结论以期对城市化有一个更充分的了解。

关键词:城市化、综述、内涵、研究方法Research review on city levelLI Nan-nan1, LIU Shu-juan1, LI Yong-sheng2(1,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 Sciences,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710127, China;2. Northwest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Limited Company,Xi’an 710061China;)Abstract: Aim Urbanization is an inevitable trend of social development,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symbol of social progress, s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s focu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strategy. Methods In this paper, collected since 2008, more than a lot of core journals literature on urbanization. Results Summed up the current mainstream view,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s and meaning on urbanization. Conclusion It shows a deep understanding on urbanization.Key words: urbanization; review; meaning; research methods引言城市化是经济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中的老课题。

卡尔·马克思1858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淡及城乡分离和城市发展时就使用了“乡村城市化”一词。

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塞达在他的著作《城市化基本原理》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城市化的概念[1]。

纵观当今的城市化研究,由于研究目标、角度和领域的不同,不同的学者对城市化一词存在各种各样的理解,以致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世界公认的城市化定义。

经济学家侧重从经济与城市的关系来定义城市化,认为城市是人类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中心,城市化是指不同等级地区的经济结构转换过程,即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的转换,特别重视生产要素的流动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2]。

如英国有经济学家就称城市化是人口、社会生产力逐步向城市转移和集中的过程。

地理学家主要研究地域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非常注重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人文因素在地域上的分布状况,认为城市化过程除人口与经济的转换与集中外,特别强调城市化是一个地域空间过程,包括区域范围内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地域范围的扩大[2]。

人类学家研究城市以社会规范为中心,城市化意味着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即由乡村生活方式转为城市生活方式。

虽然由于社会规范的概念十分抽象,难以度量,但城市化包括生活方式的转变逐渐为其他学科所接受[2]。

社会学家以社群网(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的密度、深度和广度作为研究城市的对象,把城市化过程看作是社群网的广度不断扩大、密度日益降低、人际关系逐渐趋向专门化与单一化的过程[2]。

或者从社会关系与组织变迁的角度定义城市化,马克斯·韦伯对城市定义就是一个“有着特殊政治管理结构的..…社区”等等。

综上所述,城市化不能从一个简单的视角简单概述,而是要从多个维度去探讨和理解。

本文在前人总结的基础上,从四个指标角度来进行探讨。

二主流观点2.1人口城市化人口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进入城市转变为非农业人口以及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所导致的变农业人口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其实质应是人口经济活动的转移过程。

从比较利益驱动的作用机制看,农业人口的非农化过程是在农业的内部推力和非农产业的外部拉力的双重作用下完成的。

西方学者西蒙.库兹涅茨将城市化定义为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人口分布方式的变化[3]。

威尔逊将城市化理解为一种居住在城市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的现象[4]。

国内学者林国先通过研究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城市化的进程,认为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是城市化的基本特征[5]。

郭书田、刘纯彬以及杨重光、刘维新认为这种集中既表现为城镇数量的增加,也表现为城镇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充[6]。

这一论点一直被众多学者采用,认为城市化的过程就是农业人口转向非农业人口的过程,然而随着城市化内涵的丰富化,更多的关于产业结构、人们的生活方式、地域景观以及城市化过程带来的环境问题等值的深入研究。

2.2经济城市化这里的经济城市化包含两部分内容:一部分包括城市经济增长;一部分包括产业结构的城市化。

经济城市化是城市化的动力,城市化的根本原因是工业化,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在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下,必然导致城市化。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会提高生产力,分工与专业化和生产率之间为一定定理的关系[7]。

经济城市化中最直接的推动因素是工业化,而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则是城市化向更高层次深入的表现。

从理论上讲,城市化的实质是由于生产力变革引起的人口和其他经济要素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过程。

这种转移的根本标志就是农业比重的下降和非农业比重的上升,这实质上也就是产业结构的变迁。

我国学者叶裕民认为城市化是非农产业在城市积聚的过程。

经济城市化是市场经济推动下的一个必然产物,是和人口城市化密不可分的。

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这部分人的从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必然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一、二、三产业均衡发展,也带来了经济的发展,让城市快速发展。

2.3生活方式城市化美国学者弗里德曼将城市化划分为城市化I和城市化II,这里的生活方式城市化是指的城市化II(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这是一种抽象的、精神意义上的城市化,是城市化中的有机组成部分[8]。

正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一样,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属于金字塔的顶层,是精神层次的城市化。

路易斯·沃斯指出,城市化意味着乡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发展、质变的全过程。

沃斯所说的城市生活方式,不仅指有别于农村的日常生活习俗,习惯等,而目还包括着制度、规划和方法等结构方而的内容[]。

目前,国外众多学者研究生活方式的城市化较多,而国内由于基本国情的限制,基本停留在人口城市化和经济城市化的层面。

但是随着城乡统筹的制度制约,三农问题越来越受重视,现代农业技术不断向农村扩散,都市农业不断在农村发展,生活方式城市化也慢慢渗透在中国的农村。

2.4综合城市化综合城市化包括空间城市化、制度城市化以及生存环境城市化等。

空间城市化指的是地域景观城市化,例如人均绿化面积、人均道路铺设面积等。

制度城市化指的是城市化是一种过程,是农村生活制度向城市生活制度的一种转变过程,是一种动态的转变[9]。

而生存环境城市化指的是城市化过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机制,创造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两型社会。

综合城市化容纳了多种城市化要素,是从各个细节层面来论述城市化的内涵。

总之城市化过程不仅是人口、经济、生活方式等的城市化,还包括文化、精神、制度等层面的城市化,是一个无机和有机的结合过程,是一个物质和精神的耦合过程。

三主流研究方法目前对于城市化的研究方法,主流的方法有:3.1熵值法通过构建人口、经济、社会和土地四大指标,采用熵值法做因子分析,来进行城市化的综合测度。

陈明星、陆大道等在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和动态因子分析中[10],采用此方法,构建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指标,探讨了中国城市化的特征。

3.2主成分分析通过构建人口、经济、社会和地域景观的综合指标体系,采用spss进行主成分分析,探讨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

白俊燕等在渭南市城市化水平和生态环境压力关系研究中采用渭南市10年的数据[11],在spss中进行了主成分分析,来测度城市化水平,最后再进行了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探讨其与生态环境压力之间的关系。

3.3协整模型基于面板数据构建协整模型。

面板数据具有横截面、时间和指标三维信息,通过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来检验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关系。

韩燕、聂华林在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实证研究中基于20年的面板数据构建协整模型探讨了我国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12]。

四评析总体来看,上述各种观点都是对城市化所作的描述性定义,有较强的理论基础,但都只是揭示了城市化的一个层而,不能涵盖城市化的全部内涵。

城市化的实践进程证明,城市化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仅从任何一个侧而都不能准确地反映城市化的本质,因此必须从多维角度来揭示其本质。

总的来说,城市化是一种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所引起的人类社会经济物质和思想演变的过程,其内涵应包括两方而:一方而是指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变农村地域为城市地域的过程,即城市化的数量过程;另一方而,城市化的根本在于经济生活空间的转移,区域产业结构的不断转换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因此是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技术变革在城市等级体系中的扩散并进入乡村地区,以及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等城市文明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这是城市化的质量过程。

城市化的最终目的,就是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的提高。

总结大量文献可知,城市化的研究意义深远:吸收剩余劳动力,缩小城乡间的差距。

推进城市化,可以解决一部分农村人的就业问题,也可以缩小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有利于改善地区的产业结构。

城市化从一定意义可以调节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比例,有效的优化产业结构,使得城市稳定有序的进步;城市化与工业化是相互影响的。

城市化水平越高,越有利于推动工业化发展,工业化越发展,带动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越高,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耦合机制;城市是区域科技和文化的中心。

城市是一个地区文化、政治、经济的核心区域,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可以辐射周围地区、带动周围地区相应的进步,提高了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城市文化影响乡村的生产和生活:有效的实施城乡统筹,就是将农村和城市之间进行整合研究,不仅从经济和就业上进行城市化,更要从文化熏陶和生活方式上进行互动,使得乡村真正实现城市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