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城市化问题的文献综述

关于城市化问题的文献综述

关于城市化问题的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对近几年来最具代表性的20篇经济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所有有关区域经济学关于城市化的学术论文进行总结,并对这些理论观点进行了归纳与分析,从而进一步的探究了城市化理论的发展方向,以及城市化与其它社会进程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在城市化和城市集中度这个研究方向上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集中度
一、城市化和城市集中度
城市化和城市集中度是城市化过程的两个方面。

在这些论文中发现更多在关注城市化程度本身,以及对于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的关系、我国城市化率是否滞后等问题进行了十分深入的探讨,但是对于城市集中度问题的研究上所提比较少了。

关于我国城市化是否滞后的问题,比较主流的观点是,我国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也滞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郭克莎,2002;安虎森、陈明,2005)。

由此引出的我国城市化发展应该因循何种道路,同样也是存在着颇多的争论(温铁军,2000;赵新平、周一星,2002).同时,许多学者通过实证分析,论述了在我国提高城市化率具有许多积极影响,比如对于促进社会商品流通(晏维龙等,2004),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路铭,2000)等均存在十分显著的正面效应。

洪银兴和陈雯(2000)指出我国存在严重的“城市供给不足”的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

提高一个国家或者区域的城市化水平,无疑对促进其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Malpezzi,2006;Henderson,2005)。

对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区域而言,提高城市集中度与提高城市化率在一定程度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人口向着某些重要城市集中,会降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非农业人口比例,从而提高城市化水平。

而人口的集中会促进知识的传播与应用,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Black and Henderson,1999)。

城市化率和城市集中度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比如对于区域或者国家内部的城市而言就是这样。

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区域中每一城市城市化率的提高,并不伴随着国家或者区域城市集中度的提高,这是不一定的。

而区域或者国家城市集中的提高,就可能会导致区域或者国家中某些城市的城市化率偏高,而另一些城市城市化率就偏低乐的现象。

Henderson(2003)通过跨国研究发现,国家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最优的城市集中度,这个最有水平又会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的影响。

单纯的城市化率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只是作为一种结果存在的,而不是动力所在。

二、城市化与工业化
城镇化与工业化是绝对紧密联系的,相互促进,不可分割。

段禄峰等(2009)认为中国城镇化总体水平滞后与工业化水平,改革开放后这种差距趋于缩小。

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受自然基础和政策因素影响,各个地区又呈现出不同的情况,其中中东部地区城镇化滞后与工业化,东北地区城镇化超前与工业化,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不高,但是却与工业化发展最为协调。

城市化、工业化的过程会引起环境质量的下降。

卢东斌等(2009)采取因子分析、横截面多元回归分析和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发现从静态角度看,高城市化率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城市空气质量的恶化;从动态角度看,初期城市化在一定范围内会导致这样的现象,超过某一个峰值城市环境质量会持续上升,呈现明显的三次曲线特征。

三、城市化水平的影响因素与测度
蒋伟(2009)认为中国地区城市化发展存在空间依赖性,即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将通过空间溢出促进周边地区的城市化发展;同时,产业结构的变化,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影响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因素。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对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积极的作用,而教育发展滞后和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对推动城市化进程有负面的影响。

张岩(2009)认为非均衡发展是城市化的普遍规律。

王家庭等(2009)的研究表明中国区域间城市化水平不平衡程度的变化满足城市化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目前处于城市化水平不平衡程度缩小的阶段,但是缩小速越来越慢。

四、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效率及土地流转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着城市空间过速扩张、城市土地利用区域差异和粗放化的现象。

张良悦等(2009)使用数据包络分析和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进行了测度。

其结果表明,中国目前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效率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和粗放特征,不利于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和耕地保护。

李明(2009)认为,城乡结合部由于长期处于城乡二元管理体制的双重管理体制的双重管理之下,再有些特定的政策领域存在管理盲区,尤其是土地管理比较混乱。

在城市化的浪潮中,如何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实现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合理流转,对于改变城乡结合部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城市规模
城市化质量的一个汇总要保障就是合理的城市规模。

张应武(2008)研究发现,从城市经济增长角度来看,目前我国城市发展的最有规模为500万人左右,而且具有地区差异性,最优规模效应主要表现为东部地区;中国城市规模基本符合帕累托分布,但与位序——规模法则的理想状态相比,还存在高为城市确实的问题,大城市数量不够、规模不大。

因此中国应该优先发展大城市,扩大城市规模。

参考文献:
【1】安虎森,陈明,工业化、城市进程与我国城市化推进的路径选择【J】.南开经济研究,2005(1)
【2】程开明,李金昌.城市偏向、城市与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及动态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2(2)
【3】郭克莎(“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课题组),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经济学分析【J】.
中国社会科学,2002(2)
【4】洪银兴,陈雯.城市化模式的新发展【J】.经济研究2000(12)
【5】陆铭,陈忉.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4(6)
【6】晏维龙,韩耀,杨益民.城市化与商品流动的关系研究:理论与实证【J】.经济研究,2004(2)【7】赵新平,周一星,改革以来中国城市化道路及城市化理论研究评述【J】.中国社会科学,2002(2)
【8】Malpezzi,S. Cross-Country Patterns of Urban Development.In A Companion to Urban Economics,edited by R.J. Arnott and D. P. MeMillen 【J】. Blackwell,Oxford,UK,2006 【9】Black,D. and V. Henderson.A theory of urban growth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9,107(2):252-284
【10】Henderson,J. V. and R. Becker. Political Economy of City Sizes and Formation 【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3(8):47-71
【11】段禄峰,张沛.中国诚正华与工业化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陈式发展研究,2009(7)
【12】卢东斌,孟文强.城市化、工业化、地理脆弱性与环境质量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9(2)
【13】蒋伟.中国省城城市化水平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J】.经济地理,2009(4)
【14】张岩,张人广.非均衡发展是城市化的普遍规律【J】.城市发展研究,2009(10)
【15】王家庭,唐袁.中国区域空间城市化水平不平衡的测度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10)【16】张良悦,师傅.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区域差异——对地级以上城市的DEA分析【J】.经济评论,2009(4)
【17】李明.城乡结合部土地流转问题探讨——以北京市丰台区为例【J】.经济纵横,2009(7)【18】张应武.基于经济增长视角的中国最有城市规模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9(5)【19】Henderson,J. V. Urbanization and Growth . In Handbook of Economic Growth ,Volme 1,edited by P. Aghion and S. Durlauf 【M】.Elsevier,North Holland,2005
【20】Henderson,J. V. R. Becker. Political Economy of city sizes and Formation 【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0(48):47—7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