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后记三则短小的成语故事,学生读来觉得很有情趣,很受启发。
回顾课堂教学,主要采用了这样的发式来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深度。
1、三则成语故事主要是褒扬或讥讽谁?为什么会这样?通过自主学习,学生明白了故事的主要情节、主要人物。
2、三则成语故事中,主要抓住哪个字来表达深刻道理的?学生通过仔细揣测文字,明白了文中“夸”、“混”、“点”字在三则成语故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3、紧扣上述提到的三个字。
让学生进行感悟后的表达,指导读好楚国人的“夸口”,读好南郭先生“混”的模样,读好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
这样文章的重点凸现了,寓意也就随之显现出来。
寻找教学线落实训练点反复欣赏甜版的《伊索寓言》,他的教学分三步走:异中求同,提出话题,拎出谎言;同中求异,细读文本,走进“酸葡萄”“狼来了”和那些“奉承话”,感悟谎言有的是为了安慰自己;有的是为了捉弄别人,排遣孤独、无聊;有的谎言的背后,是设下的圈套,是可怕的阴谋,是美丽的陷阱。
最后异中求同,整体建构,认识伊索寓言。
在听课现场觉得线索清晰,训练点落实到位,牵引巧妙而不露痕迹。
于是一直想读好《成语故事》,但自身能力弱,可望不可及,思索未果。
以高林生老师的指点为起点:我们教材中的《成语故事》,其实就是三则寓言故事,其主要功能是在介绍这些成语的来源和它的寓意。
接下来简单说一说“故事”。
所谓故事,一般是指年代久远的历史事件或者流传很久的传说。
有的时候,一个人或者单位,一件事物的经历也可以理解为故事。
大家知道,故事是写“事”的,故事没有过多的心理活动描写、大段的对话和繁复细腻的景物描写、人物形象的刻画,大多没有作者对故事中人物或事件的评论。
它着力于人物怎么做的交代,所以故事的情节是流动的,进展的。
语言是动性的。
既然这一课是这种形式的课文,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至少应注意这样两条:第一是将这三则故事看作一篇课文去进行整体感知。
让学生从而发现这三则故事的相似之处,明白这类课文的基本特征,为日后的举一反三做好准备。
以我看,这三则故事,至少有这样几点是相似或相同的。
1.它们都是由古籍的故事改变而来的。
这实际上是让学生明白这类成语的来源;2.这三则故事,除了讲述了有趣的故事外,还在故事背后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
这也是寓言故事的基本特征。
第二是让学生读明白故事和寓意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从故事的词句入手,读出词句所讲述的故事,并从故事中抽取蕴含其中的道理。
让学生经历一个由形象思维到理性逻辑思维的过程。
因此,教学也想分一下几步走:整体读,抓住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理清故事内容。
细细读。
从楚国人的话语中感受他“张口结舌”的原因;从“总是”和南郭的动作感受“滥竽充数”成功的原因,从“不要……而要”感受“滥竽充数”的结局;从点睛前的“缺少神韵”到点睛后的“腾空飞去”感受“画龙点睛”的神奇。
探究回到整体:(1)这三个故事写得很简单,却都让我们有所悟,默默读一读,思考寓言背后蕴含的深刻道理。
(2)这三个故事都没有塑造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可我们隐隐觉得生活中有他们。
到生活实践中,找找这样的人,这样的事,说一说。
这是设想,不知道实际的课堂教学线索是否很清晰,训练点的设计会让学生很轻松地参与并习得。
权当抛砖引玉!《成语故事》教学反思2今天因为时间紧张,上完《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这两则寓言后就下课了了。
课后设计了几个作业让学生完成,结果等批完作业才猛然发现课文后面要求的两个造句题没让学生做。
于是,我想亡羊补牢。
下午的放心班上,我让学生将这两个造句做好。
以前每次造句都是课堂上先让学生自身练习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再写下来。
可是这一次当我想请学生站起来说时,却发现一只手都没有举起来。
无奈之下,只好让学生先自身写下来,再交流。
让我意料不到的是:他们造的句子居然出人意料的通顺、具体,而且五花八门,题材广泛,原来的千篇一律一扫而光。
我真的低估他们了。
瞧!对于“……总是……”这个关联词的造句就连最顽皮的小王也造得很好:“老师让我们上课专心听讲,可是我总是控制不住自身的手,要做小动作。
”还有粗心大意的小郁这样造:“上美术课时,我总是忘记带水彩笔。
”而平日里最爱偷懒的小陈也写道:“我们班一两天就能喝完一桶水,所以到学期结束时,每个同学要交的钱总是最多的。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
”只要让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真正地体验生活,还怕写不出好的句子来吗?只要给学生一点自由创作的空间,还怕没有创新的火花闪现?有时,放手一下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1547次点击· 2010-07-08上传教材解读先来说说成语和成语故事。
大家知道: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
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
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
成语的来源大致有四:①.历史故事。
②.寓言故事。
③.神话或其他传说。
④.古典文学作品。
因此,我们教材中的《成语故事》,其实就是三则寓言故事,其主要功能是在介绍这些成语的来源和它的寓意。
接下来简单说一说“故事”。
所谓故事,一般是指年代久远的历史事件或者流传很久的传说。
有的时候,一个人或者单位,一件事物的经历也可以理解为故事。
大家知道,故事是写“事”的,故事没有过多的心理活动描写、大段的对话和繁复细腻的景物描写、人物形象的刻画,大多没有作者对故事中人物或事件的评论。
它着力于人物怎么做的交代,所以故事的情节是流动的,进展的。
语言是动性的。
前面罗罗嗦嗦说了一些关于成语和成语故事的闲话,算是破题吧。
既然这一课是这种形式的课文,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至少应注意这样两条:第一是将这三则故事看作一篇课文去进行整体感知。
让学生从而发现这三则故事的相似之处,明白这类课文的基本特征,为日后的举一反三做好准备。
以我看,这三则故事,至少有这样几点是相似或相同的。
1.它们都是由古籍的故事改变而来的.这实际上是让学生明白这类成语的来源;2.这三则故事,除了讲述了有趣的故事外,还在故事背后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
这也是寓言故事的基本特征。
第二是让学生读明白故事和寓意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从故事的词句入手,读出词句所讲述的故事,并从故事中抽取蕴含其中的道理。
让学生经历一个由形象思维到理性逻辑思维的过程。
教材解读课文主要内容及寓意导读: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你一定学会了不少成语。
其实一个成语就是一个小小的故事。
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神话传说,还有的是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可笑之事……但它们都借助这些故事,向人们传达着丰富的含义。
你能说一说你所知道的成语故事吗?课文《成语故事三则》,又向同学们讲述了三则精彩而有趣的成语故事,分别是《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
现在就让我们读一读,看看这些成语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它的寓意又是什么?《自相矛盾》主要写的是古代有一个人卖矛和盾,他先夸盾好,什么矛也戳不破;然后又夸矛好,什么样的盾都能戳破。
当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人哑口无言,说不出话来。
"什么矛也戳不破"和"什么样的盾都能戳破"是不能同时存在,是相互矛盾的。
这个成语比喻语言、行动前后相抵触。
《滥竽充数》主要讲的是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齐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也混在中间充数。
后来齐泯王继位,喜欢一个一个地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这个成语故事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画龙点睛》主要讲的是梁代画家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壁上画了四条龙,但都没有点上眼睛,说点了就会飞掉。
人们不相信,偏叫他点。
张僧繇刚点了两条,这两条龙便乘风飞去。
这个成语故事比喻写文章和说话时,在关键的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
二、益智园创新与实践成语是一个王国,是一个大千世界。
学习成语,不仅能让我们懂得很多的知识、道理,而且能增加我们的语言积累,为我们的习作增添色彩。
同学们如果有时间,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读一些成语故事,然后做一份成语小报,那会很有意思。
(提示:先收集一些有关成语的资料,可以是故事,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有关成语的趣味题目,当然你也可以自己依据成语想一些题目;然后想一想你打算把小报设计成什么样儿,给小报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可以叫《成语王国》、《成语大冲浪》、《成语碰碰车》等等;最后开始制作。
)附:课后习题4提示:(1)总是--我特别喜欢看课外书,一到星期天,我总是拉着妈妈去书店买书。
(2)不要……而要……--老师经常对我们说:"学习上不要偷懒,而要勤奋。
"课后练习5提示: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滥竽充数: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凑数。
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画龙点睛:比喻写文章和说话时,在关键的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
三、万花筒:相关资料1、古文欣赏你读过用文言文写的"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这三个成语的故事吗?这里就有,对照着课文,看一看能不能读懂?自相矛盾客有鬻矛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他两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
"人应之曰:"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注释]鬻(y):卖。
矛:古代一种长柄的装有金属枪头的武器,用以刺杀敌人。
盾:古代用来保护自己、抵档敌人刺杀的武器。
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
好一一听之。
处士逃。
[注释]竽:一种乐器的名称,很像现在的笙。
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
、廪(lǐn):粮食仓库。
画龙点睛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画之……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
每云:"点睛即飞去。
"人以为荒诞,固请点之。
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两龙未点眼这见在。
[注释]武帝:梁武帝萧衍(yǎn)僧繇:即张僧繇,精肖像,善画龙。
2、成语故事欣赏读了三则成语故事,是不是觉得成语故事特别有意思,肯定还想读是吧。
这里选了几则,赶快读一读吧!杯弓蛇影晋朝淯(y)阳有个当官的名叫乐广,性情恬淡,非常好客。
他有个朋友常到他家来喝酒、聊天。
可是有很长时间,不见那个朋友来家作客了。
乐广很思念他,便前去看望。
登门后,只见朋友卧在病床上,样子很憔悴,便关心地问道:"你怎么病得这样啦?好些了么?"那朋友有气无力地回答说:"前次去你家作客,刚端着酒杯喝酒时,见杯中有条蛇,心中十分厌恶。
可是当时有好几个朋友在座,不便说出,也不好不喝,只得硬着头皮把酒喝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