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教师专业发展与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专业发展与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
三、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一)读书 读两本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 (二)做事 做一件事:教书育人 (三)做人
做三个人:做自己: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做局外人:倾听他人的声
音;做局中人(做老师):倾听时代的声音。
结语:
• 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
• 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是人类灵
魂的工程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 “到本世纪未,通过师资补充和在职培训,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
要达到国家规定的合格学历标准,小学和初中教师中具有专科和
本科学历者的比重逐年提高。”
由上可见,在专业型教师取向阶段,在全面提升中小学教
师群体专业化水平基础上,着力满足教师专业发展个性
化需求,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成为教师队伍建设和师资培
训的重点。在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基础上,全面
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促进乡村教师队伍专业发展成为
教师队伍建设和师资培训的难点与发力点。
(四)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取向阶段(2018-) •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科学论断, 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我国社会主要矛 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 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向往更加迫切。面 对新方位、新征程、新使命给教师队伍建设带来的新挑战,党中 央国务院于2018年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 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 神,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对于学历合格问题一是通过发展和加强师范教育培养一大批合
格学历的中小学教师。二是通过发展和支持函授教育、电大教育 、夜大学、进修学院等成人教育形式,促使一批在职教师通过学 历进修与提升从而实现学历达标。对于能力胜任问题,主要是通 过加强教师培训,使其能够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原理与规范,能 够胜任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基本满足“普九”需要。
,还是领会新课程改革理念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都需要教师具
有良好的自身素质和推进实施的教育教学能力。
(三)专业型教师取向阶段(2010-2017)
• 以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以下简称《2010纲要》)印发为标志,至2018年《中共中央国 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
• 2013年,《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
训质量的指导意见》指出:“中小学教师培训要以实施好基础教 育新课程为主要内容,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个性化需求为工作目 标,引领教师专业成长。”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 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针对乡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 高、结构不尽合理、职业吸引力不强、补充渠道不畅等突出问题 。提出“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
• (李宜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取向分析》.《教师发展研究》,
2018年第4期.)
(一)合格胜任型教师取向阶段(1985-2000)
• 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印发,至 2001年《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颁发之前,我国 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取向主要是通过培养、培训 促使中小学教师成长为能够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合格教
工作成效基础上,组织实施2008年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
• 由上可见,在素质型教师取向阶段,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特 别是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实施新课程改革要求相适应的能力与 水平,一直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素质教育是一种理念创 新,是落实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创造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是在世纪之交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 一次改革探索。无论是深刻把握素质教育内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999素质教育决定》提出要“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
师队伍。”“把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为师资培养、
培训的重点。开展以培训全体教师为目标、骨干教师为重点的继续教 育,使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1999年教育部出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再次强调“中小学 教师继续教育要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
公平的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和人才支撑。”采取“师德养
成教育全面推进行动;教师培养层次提升行动;乡村教师素质提 高行动;师范生生源质量改善行动;‘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行 动;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行动”等十大行动举措为培养高 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供政策保障和行动遵循。
• 可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教育取得了历史性
教师专业发展与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李宜江
教师专业发展与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取向 的演进 二、新时代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三、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取向的演进
• (一)合格胜任型教师取向阶段(1985-1998) • 解决合格的教师数量问题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 • (二)素质型教师取向阶段(1999-2009) • 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 • (三)专业型教师取向阶段(2010-2017) • 着力满足教师专业发展个性化需求,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成为教师队伍建设和师 资培训的重点 • (四)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取向阶段(2018-)
(二)素质型教师取向阶段(2001-2009) • 自2001年《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印发,至201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颁发之前,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取向主要是
通过培养、培训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
素质和能力,即素质型教师取向阶段。
中最活跃的因素,改变教师就找到了改变教育的支点。
二、新时代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 (一)高素质。 • (二)专业化。
• (三)创新型。
• (一)高素质 • 高素质不仅体现在师德修养高,还体现在生源质量高和培养规格 层次高。 • “四有”好老师(2014年教师节同北师大师生代表座谈);做学 生的“四个引路人” (2016年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的讲 话);坚持“四个统一” (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 上讲话)。 •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 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 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 会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
• “要制定教师培训计划,促进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不断进修提 高,使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更好地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 由上可见,在合格胜任型教师取向阶段,解决合格的教师数量问
题一直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虽然几个文件都强调教师队
伍的数量和质量问题,但显然教师队伍的数量问题比质量问题显
得更加迫切,且质量问题主要是解决学历合格、能力胜任的问题
•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建设一
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并要求“以
转变教育课程改革,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健全教师培 训制度,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等教 师培训计划,培养一大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起骨干、示范作用的 优秀教师和一批教育名师。”
• 师德:教育良心
• 生源:遴选乐教适教善教的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
• 学历层次:逐步将幼儿园教师学历提升至专科,小学教师学历提
升至师范专业专科和非师范专业本科,初中教师学历提升至本科
,有条件的地方将普通高中教师学历提升至研究生。
• (二)专业化 • 专业化不仅体现在知识与能力专业化,还体现在教育理念 与教育情怀的专业化。
成就,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阶 段教育特色多样发展并基本普及,高等教育转向内涵式发展并即 将跨过大众化教育阶段迈进普及化教育阶段。新的教育发展历史 方位与新的发展征程,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也更高更全面,高素质 专业化创新型已成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新取向。
• 至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在经由合格 胜任型教师取向阶段,演进为素质型教师取向阶段,进而演进为 专业型教师取向阶段,最后迈入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取向阶 段。每一次的政策取向演进,可以说是多种因素交织叠加的综合 效应。既有宏观外在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也有微观内在的 教育、学校、学习变革;既有国际影响、借鉴,也有本土推进、 创造;既有人为设计,也有实践逻辑。每一次的政策取向演进, 都是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自身发展在教师身上的集中体现。这些 都进一步的再次证明: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教育资源
• 《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
• 重新定义知识 • 信息化时代教师的作用:学术助理、合作学习(学习共同 体)、塑造生命与灵魂
• (三)创新型 • 创新型不仅体现在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创造性地解决 教育实际问题,还体现在终身学习、自我创新发展完善上。 • 终身学习的五大支柱
• 学习力
(《2018意见》))颁发之前,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价值
取向主要是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促使教师成为高素质专业
化的专业人员,即专业型教师取向阶段。
《2010纲要》 •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努力造就一 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 师队伍。 •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 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 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 、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