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诗发展史

唐诗发展史

❖ 永贞革新和元和中兴使诗坛重新活跃。白居易、元稹、 一派倡导新乐府运动,写下大量广泛反映现实、批评时 政的政治讽喻诗,风格舒徐坦易。
❖ 韩愈、孟郊、李贺、贾岛一派则以奇险峭刻见长。但韩 诗气豪,孟诗思深,李诗幽丽,贾诗清苦。
❖ 两大派之外,柳宗元的诗或澹泊雅丽,或哀怨激越。
❖ 刘禹锡的诗精练含蓄,意境优美,韵律和谐。
❖ 初唐:
❖ 在风格、意境、声律等诸多方面为盛唐诗歌高峰 的到来做了充分的准备。
❖ 初唐四杰——王杨卢骆,陈子昂 他们在继承南朝的艺术技巧方面和建立五、七言 律诗的格律和体制上,有着不容埋没的功劳。 陈子昂继承汉魏风骨来开辟唐诗的领域,上承 阮籍、曹植,下开李白、杜甫。
❖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家地位,空前绝后。以孤篇压倒全唐。“诗中之诗, 顶峰上的顶峰。”闻一多
❖ ②盛唐诗歌
❖ 盛唐诗人在陈子昂和沈、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正 确的方向和完美的形式结合起来。玄宗开元、天宝 间,诗歌全面繁荣,名家大量出现。他们的作品精 丽华美、雄健清新、兴象超妙、韵律和谐,表现了 时代共同的艺术特色。
❖ 边塞诗和田园山水诗在盛唐诗中比重很大。
❖ 诗圣杜甫:老去渐于诗律细
❖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 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
专家喜欢
❖ 《望岳》 《春望》《春夜喜雨》《登高》 《江南逢李 龟年》 《登岳阳楼》 《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李杜创作风格
❖ 诗仙李白:感情喷涌而出,想象瑰奇,奔放飘逸 ❖ 诗圣杜甫:反复咏叹、写实、沉郁顿挫。
唐诗发展史
❖ 唐代诗歌创作繁荣,题材丰 富、风格多样、流派众多、 体制齐备,作家作品量多质 高,据《全唐诗》存录,诗 有4.89万余首,有姓名可考 的作者2200多人。
❖ 唐诗成就卓著,诗人们继承 和发扬《诗经》、《楚辞》 以来的优良传统,广泛总结 前人的创作经验,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的结果。它显示 出中国古典诗歌已发展到完 全成熟的阶段。

——陆时雍《诗镜总论》
❖ 王勃的诗文高雅而华贵,杨炯的诗文雄浑而敦厚, 卢照邻的诗文清新而明丽,骆宾王的诗文坦率而易 懂。难道王勃的诗文最为杰出吗?
❖ (我却认为他)虽生活于唐代,文章中常常表现出 六朝骈文的不足——装演粉饰,堆砌辞藻,意少词 多,华而不实。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杨炯:《从军行》 卢照邻:《长安古意》 骆宾王:《在狱咏蝉》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盛世全才王右丞
❖ 文化史上3000年能被称为全才的诗人:三位 ❖ 唐朝:王维 ❖ 宋朝:苏轼 ❖ 元朝:赵孟頫 ❖ 诗——词——书——画——乐 ❖ 王维:山水田园诗 ❖ 《渭城曲》《山居秋暝》《终南山》《鹿柴》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思》《过香积寺》
边塞诗派:高适, 岑参,王昌龄
高适:《燕歌行》 岑参 :
王昌龄的诗:《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分析近体诗的方法
内容: 第一步:解题 第二步:起承转合 艺术:
意境美 语言美 建筑美源自❖ 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为代表,其 作品气氛浓郁、情调悲壮,多用七言歌行或七绝。
❖ 田园山水诗人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最知 名,他们的诗多反映闲适、退隐的思想情绪,色彩 清淡,意境深幽,多用五言律绝和五言古体。这派 诗人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比六朝人前进了一大步。其 中以王维成就最高。
古 古体诗 四言:出现最早

体 诗
乐府诗

五言:成熟于汉代 七言:成熟于唐代

近 绝句(4句) 五言


七言


五言
律诗(八句) 七言
诗 词 “诗余”“长短句” 排律

调有定格,句有定 数,字有定声,以 两宋成就最高。
散曲
小令 套数
曲 又称“词余”,以元
代成就最高。
剧曲
杂剧 传奇
唐诗的发展脉络
唐诗分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王昌龄:《出塞》《闺怨》
《芙蓉楼送辛渐》
走马川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 台九月风夜吼, 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 走。匈奴草黄马争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 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 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 草檄砚水凝。胡骑闻之应胆摄,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孤山寺北) 《卖炭翁》《赋得古原草送别》 ❖ 韩愈:诗歌散文化倾向 ❖ 刘禹锡 :竹枝词(杨柳青青)《乌衣巷》 ❖ 柳宗元:《江雪》
❖ 中唐之初,国家衰落,诗坛也不景气。刘长卿和大历十 才子诗学王维,精致秀润,但内容多浮浅。卢纶、李益 有部分苍凉伤感、意境雄浑的边塞绝句。
❖ 此期较杰出者是韦应物,其田园山水诗高雅闲淡,而其 乐府歌行则于婉丽流美中颇寄讽喻。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道长。
❖ 诗仙李白:“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 才气豪迈,全以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
与雕绘者争长。
百姓喜欢
❖ 《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
❖ 《静夜思》《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水》
❖ 《赠汪伦》《早发白帝城》《登金陵凤凰台》
❖ 这一时期,诗人们的创新精神和个性风格是异常突出的 。
晚唐:最后的辉煌
晚唐三镇 杜牧,李商隐, 温庭筠
杜牧: 《过华清宫》《泊秦淮》
《山行》 《赤壁》 李商隐:
《锦瑟》《无题》 《夜雨寄北》《嫦娥》
❖ 晚唐五代诗风渐趋纤巧。虽有过在文学史 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作者和作品,但总的来 说,缺少盛、中唐的阔大气魄与浑融境界 。
❖ 李白、杜甫是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标志。
❖ 李白的名作,以安史之乱前为多。内容、题 材丰富,气势雄放,想象丰富,风格飘逸, 多侧面、多层次地反映唐朝时期的社会生活 和时代心理。
❖ 杜甫的诗则是动乱时代的诗史,忠实地记录 了国家的变乱和人民的苦难;博大精深,沉 郁顿挫;开新乐府运动先声。在诗歌语言、 格律、技巧等方面,他善于转益多师,广泛 地吸取前人和并世作者的经验,形成自己独 特的风格,为后世诗歌发展开辟了众多途径 。
❖ 杰出诗人李商隐、杜牧在诗歌艺术上有独 特的贡献。其诗声情流美,翰藻醲郁,但 伤时忧国,哀怨深沉,有种没落感。温庭 筠才思清绮,词采秾丽,但格调低。他也 是有佳篇秀句而总体风格轻浅纤微。
❖ 此后诗家多是效法前人,艺术上无重大突 破。较有名的诗人有皮日休、陆龟蒙、聂 夷中、杜荀鹤、罗隐、韩偓等人。
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 《渡汉江》
❖ 宋之问
❖ 岭外音书断,
❖ 经冬复历春。
❖ 近乡情更怯,
❖ 不敢问来人。
❖ 一日宋之问见其外甥刘希夷的一句诗“年年岁岁 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代悲白头翁》) 颇有妙处,便想占为己有,刘希夷不从,宋之问 于是用装土的袋子将刘希夷压死,被称作“因诗 杀人”。
❖ 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 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选自 高适 《燕歌行》
中唐:第二个高峰:百花齐放,风格突出
❖ 大历十才子 ❖ 元白诗派:元稹 , 白居易 ❖ 韩孟诗派:韩愈, 孟郊 ❖ 韦应物,刘长卿,刘禹锡,柳宗元 ❖ 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钱塘湖春行》
无海与城 为内君阙 在存离辅 岐知别三
送 杜 少
路己意秦

,,,,

儿天同风王任
女涯是烟勃蜀
共若宦望 沾比游五

巾邻人津
。。。。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无露那西
人重堪陆
信 高 洁 , 谁 为 表 予 心 !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白烽感国
头火时破
搔连花山
更三溅河
短月泪在 ,,,,杜

浑家恨城甫 欲书别春

不抵鸟草
胜万惊木
簪金心深
。。。。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方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 ①初唐诗歌:
❖ 初唐诗歌仍处于陈隋时期余光返照中。太宗李世民 及周围的文人诗作浮艳柔丽。上官体(上官仪)绮 错婉媚。只有魏徵、王绩、王梵志等少数人能自拔 于流俗。直到初唐四杰,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才有所 开拓。但他们仍未摆脱六朝后期“采丽竞繁”的影 响。真正廓清梁陈诗风影响的,是武后时期的陈子 昂。他提倡“汉魏风骨”,以复古为革新,抵制浮 靡诗风。与他略同时而不同流派的,有沈佺期、宋 之问和文章四友(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 ,他们的作品多是奉和应制、点缀升平,但他们其 他题材诗中,也有一些佳作。尤其是杜审言的诗。 但他们的主要贡献在律体完成方面。沈、宋、杜三 人被后世称为五、七言律诗定型的奠基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