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检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检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气相色谱法 液相色谱法
薄层色谱法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色谱分析法
热色谱法
纸色谱法
其它分析法的分类
质谱分析法
联用技术
毛细管电泳
放射分析法 热分析法
其它分析法
生物传感器 免疫分析
第九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Ultraviolet and visible spectrophotometry, UV/VIS)
1.分子吸收光谱的产生——分子吸收光子的能量从基态跃 迁到激发态引起的。
✓ 能级:电子能级、振动能级、转动能级 ✓ 跃迁:电子受激发,从低能级转移到高能级的过程
E分 E电 E振 E转
分子从外界吸收能量后,就能引起分子能级的跃迁,即从基 态能级跃迁到激发态的能级,分子吸收能量同样具有量子化 的特征,即分子只能吸收等于二个能级的能量之差:
波长
χ射线 来自内层电子能级的跃迁
光学光谱区 紫外光 来自原子和分子外层电子能级的跃迁
可见光
红外光 来自分子振动和转动能级的跃迁
波谱区 微波
来自分子转动能级及电子自旋能级跃迁 长
无线电波 来自原子核自旋能级的跃迁
频率 1022
1015 1T HZ 1012 1G HZ 109 1M HZ 106 1K HZ 103
可见吸收光谱:电子跃迁光谱,吸收光波长范围 400800 nm ,主要用于有色物质的定量分析。
本章主要讲授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第二节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一、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 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电子跃迁类型 三、基本原理 四、Lamber-Beer定律 五、定性和定量分析
一、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
牛顿光学实验
太阳光
色散 玻璃棱镜
其实还有肉眼看不到光!
德国科学家里特, 1801 年 在 研 究 光 谱的不同部分对 氯化银的作用时 发现:随着向紫 光方向移动,化 学活性增加,在 紫外部分,仍存 在着一种不可见 射线,使氯化银 变黑,从而发现
了紫外线。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Ultraviolet and visible spectrophotometry, UV/VIS)
π*
n → σ* π→π* n→π*跃迁
n
π

σ→σ*

σ
➢ 电子跃迁类型: 跃迁所需能量为:***
σ→σ* n→σ* π→π* n→π*
分子中电子的能级和跃迁
(1) σ→σ* 跃迁
成键σ电子跃迁到反键σ*轨道所产生的跃迁 σ→σ*跃迁所需能量很大,一般在10~200nm(远紫外区)才
1. 电子类型
形成单键的σ电子
C-H、C-C
形成双键的π电子
C=C、C=O
未成对的孤对电子n 电子 C=O:
例:
HC

O
n
H
✓ 轨道:电子围绕原子或分子运动的几率 轨道不同,电子所具有能量不同
✓ 基态与激发态:电子吸收能量,由基态→激发态 c ✓ 成键轨道与反键轨道:σ<π<n <π*<σ*
σ*
0.57
光源
单色器
检测器 显示
辐射源
吸收池
分光系统
检测系统
早期的显示方法
目视比色法 特点
利用自然光
标准系列
比较吸收光的互补色光
准确度低(半定量) 不可分辨多组分
未知样品
方法简便,灵敏度高
后来:
基于物质光化学性质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称之为光化 学分析法。 分为:光谱分析法和非光谱分析法。
光谱分析法是指在光(或其它能量)的作用下,通过测 量物质产生的发射光、吸收光或散射光的波长和强度来进行 分析的方法。
吸光系数ε在104~105范围内,强吸收
若有共轭体系,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相当于 200~700 nm
➢发射:物质受到激发而跃迁到激发态后,由激发态回到基态时
以辐射的方式释放能量的过程。
M * 发光释放能量 M h 发射光谱
激发态
基态 光
✓例:γ-射线;x-射线;荧光
三、光谱法仪器——分光光度计
➢ 主要特点:五个单元组成**** 辐射源
单色器
样品池
记录装置
检测器
单波长单光束分光光度计
吸收光谱分析 发射光谱分析 分子光谱分析 原子光谱分析
在光谱分析中,依据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起来 的分析方法称为吸光光度法,主要有:
红外吸收光谱:分子振动光谱,吸收光波长范围 2.51000 m ,主要用于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
紫外吸收光谱:电子跃迁光谱,吸收光波长范围 200400 nm(近紫外区) ,可用于结构鉴定和定量分析。
原子吸收光谱法
红外光谱法
原子发射光谱法
光学分析法
荧光光谱法
核磁共振波谱法
分子光谱 原子光谱
利用物质的电学及电
电化学分析法的分类:化学性质测定物质组 分的含量
电导分析法
电位分析法
电解分析法
电化学分析法
电泳分析法 极谱与伏安分析法
库仑分析法
色谱分析法的分类:
利用物质在两相
(流动相和固定相)中 分配比的差异而进行分 离和分析的方法
分析方法的分类
酸碱滴定 配位滴定
光化学分析 电化学分析
沉淀滴定

滴定分析 基础发展
氧化还原滴定 重量分析
化学 分析
仪器 分析
分析化学
色谱分析 质谱分析 热分析
常量分析
微量、痕量分析
化学 物理、数学 计算机、激光、功能材料
光分析法的分类:
利用物质的 光学性质测 定物质组分 的含量
紫外及可见分光光度法
2.非光谱法:利用物质与电磁辐射的相互作用测定 电磁辐射的反射、折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基本 性质变化的分析方法(物质与辐射能作用时不发生 能级跃迁)
分类:折射法、旋光法、比浊法、χ射线衍射法
3.光谱法与非光谱法的区别:
➢ 光谱法:内部能级发生变化 原子吸收/发射光谱法:原子外层电子能级跃迁
分子吸收/发射光谱法:分子外层电子能级跃迁 ➢ 非光谱法:内部能级不发生变化
仅测定电磁辐射性质改变
(三)吸收光谱:物质吸收相应的辐射能而产生的光谱
➢吸收:是原子、分子或离子吸收光子的能量(等于激态和 激发态能量之差),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的过程。
M h 吸收辐 射能量 M * 吸收光谱
基态 光
激发态
✓ 例:原子吸收光谱,分子吸收光谱
(四)发射光谱
必要条件:提供的辐射 能量恰好满足该吸收物质 两能级间跃迁所需能量。
一、电磁辐射和电磁波谱
1.电磁辐射(电磁波,光):是由同相振荡且互相垂
直的电场与磁场在空间中以波的形式移动,其传播方向垂 直于电场与磁场构成的平面,有效的传递能量和动量。
2.电磁辐射的性质:具有波、粒二向性
➢ 波动性:干涉、衍射
E
用波长(nm)、波数(cm-1)和频率
(Hz)表示
v
c , 1
E电 200 ~ 800nm 紫外 可见吸收光谱 E振 0.76 ~ 25m 红外吸收光谱 E转 25 ~ 1000m 远红外吸收光谱
3.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 由于分子吸收紫外-可见光区的电磁辐射,分子中
价电子(或外层电子)的能级跃迁而产生 (吸收能量=两个跃迁能级之差)
第一节 光学分析概论
一、电磁辐射和电磁波谱 二、光学分析法及其分类 三、光谱法仪器——分光光度计
赫兹----德国物理学家 赫兹对人类伟大的贡献是
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发现了光电效应。
1888年,成了近代科学史上的 一座里程碑。开创了无线电电子技术 的新纪元。
赫兹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很大贡献,正当人们对 他寄以更大期望时,他却于1894年因血中毒逝世, 年仅36岁。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人们用他的名字来 命名各种波动频率的单位,简称“赫”。
中国的《墨经》
记录了世界上最早的光学知识。它有八条关于光学的记载,叙述 影的定义和生成,光的直线传播性和针孔成像,并且以严谨的文字 讨论了在平面镜、凹球面镜和凸球面镜中物和像的关系。
墨子在当时就已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墨子和他的学生做了 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实验,并对实验结果作出了精辟的见解。 在一间黑暗的小屋朝阳的墙上开一个小孔,人对着小孔站在屋外, 屋里相对的墙上就会出现一个倒立的人影。《墨经》中对此解释道: “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入也高,高者之入也下。”意思是,因 为光线如箭般直线行进,人体下部挡住直射过来的光线,射过小孔, 成影在上边;人体上部挡住直射过来的光线,穿过小孔,成影在下 边,就成了倒立的影。这是对光沿直线传播的第一次科学解释。
同时由于电子对组成共价键可以分为σ键 和π键
两个氢原子的s电子结合并以σ 键组成氢分子,其分子轨道 具有σ成键轨道和σ*反键轨道。
orbital
*orbital
orbital
* orbital
n (p) electron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由分子中价电子能级跃 迁产生的——这种吸收光谱取决于价电子的性质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示意图
0.3 0.25 0.2 0.15 0.1 0.05
0 200 400 600 800 1000
美洛昔康 UV
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电子跃迁类型
分子轨道理论: 当两个原子结合,组成共价键时,原子 中参与成键的电子组成新的分子轨道,两个成键原子的原 子轨道组成一个能量较低的成键轨道和一个能量较高的反 键轨道。
仪器分析
仪器分析
药学院药物分析学系
➢ 按分析方法的测定原理分
上学期课 程
▪ 化学分析法:以物质的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主要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