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上丝绸之路对古代广州城市规划的影响

海上丝绸之路对古代广州城市规划的影响

摘要:广州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始发港之一,其城市的发展建设深受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

本文主要从广州港的发展变化、广州城区分布与城址位置、道路系统、商业市肆的发展、居住区和规划布局艺术与规划思想几方面分析海上丝绸之路对古代广州城市规划的影响。

关键词: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城市规划港口
引言:海上丝绸之路,即古代沟通中外的远洋航线。

它最初由丝绸等贸易而起,它上起秦汉,下限则至鸦片战争时期。

从3世纪30年代起,广州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

唐宋时期,广州成为中国第一大港,是世界著名的东方港市。

由广州经南海、印度洋,到达波斯湾各国的航线,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

在海上丝绸之路2000多年的历史中,相对其他沿海港口,广州被认为是唯一长期不衰的港口。

明初、清初海禁,广州长时间处于“一口通商”局面。

广州建城极早,特点鲜明,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港口海上贸易对其城市的发展建设有很深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其城市空间布局和形态的发展变化,可让人了解海港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

1.古代广州概况
广州古称蕃禺,始建于公元前214年,位于南海之滨,珠江河口。

广州最早建城时的名字叫任嚣城。

早在公元前九世纪的周代(即周夷王八年),这里的“百越”人和长江中游的楚国人已有来往,
建有“楚庭”,这是广州最早的名称。

秦设番禺县,为南海郡治。

汉初为南越国都。

三国时为吴国交州治所,黄武五年(226年)划交州东部为广州,为广州得名之始。

广州是我国对外通商最早的古城。

秦汉时就是繁荣都会,汉唐以来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宋元时期,意大利旅行家鄂多立克说广州已经比当时世界著名商贸城市威尼斯大三倍。

清朝闭关锁国时广州是中国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垄断全国外贸,也是中国最早对外的通商口岸,广州十三行管理广州港。

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宣布广州为全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史称“一口通商”,并由指定的广州十三行垄断全中国的对外贸易。

“一口通商”使当时的广州得以独揽全国外贸,国际知名度迅速提高,成为世界第三大城市,是广州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

2海上丝绸之路对广州城市空间布局和形态的发展变化
2.1广州港的发展变化——与海上丝绸之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广州港地处东、西、北三江汇合点,是海港兼河港码头,泥城是番禹最早见诸史书的码头,一直使用到清朝末年。

发展到唐代时,由于受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广州港海运繁忙,发展迅速,已经有内港和外港之分。

从秦汉以来一直到北宋,广州港一直是最大贸易港,到南宋时,由于政治原因,泉州跃升为第一大港。

广州至明代又重拾旧日辉煌,再占鳌头;而泉州之辉煌,如昙花一现,仅元一代,之后再
也没能超越广州。

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海上丝绸之路,才带动了广州港的发展,而也正是因为有了条件优良的广州港,海上丝绸之路才能延续千年。

从2
图可以看出古代广州建置和城市的发展广外虽经两干多年的发
展,但其城址一直未有根本的转移。

这充分证明广州这—地域的地理位置有其不可替代的有利条件和特殊性。

在秦汉至三国时,广州城郭之形制大致呈长方形,符合周礼中传统城市的建制。

在宋元时期的西城与子城连接处,城垣与护城濠均呈现折曲形态,显示出西部城区南北向宽度比东部城区宽。

明嘉靖广州城郭发生重大改变,由长方形演变为向北凸出的近似半圆形,护城濠由四面环城变为东、西、南三面护城,北面城垣已扩展至越秀山上,可倚越秀山之险,这亦是此后广州内城的形制,一直沿续至民国初年。

现今的广州市区,大部是历史上珠江的河床,晋带以前,广州城大致位于今天的中山四路、中山五路和北京路北段一带。

广州作为中国对外主要窗口和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港口的地位也一直没有根本变化.在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经济贸易方面持续地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3道路系统——轴线明显,结合海防,随经济发展变化
广州城自隋唐时期以来形成坐北朝南、以广州刺史署前直街即承宣街(今北京路)为轴线的形式历经千年基本保持不变。

明初子城与东城在三城合一后已无明显间隔,但子城与西城仍有西湖相间,道路各成体系。

子城与东城街道布局以十字形、丁字形主街为特色;西城的街道呈方格状,南北向与东西向大街呈十字交汇,交通便利,这种道路结构取决于西部城区在经济活动中所担负的商贸功能。

整座城市的东西向大街未能贯通全城;最为特别的是,东城的北门、南门均与南北向大街相连,然而却相互错
开,南北门之间不能直通,即所谓“城门不相对,道路不相通” 。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首先是出于城区传统防卫之考虑;次为明初三城刚合一,其沿承宋元时期子城、东城、西城形制痕迹仍在。

在明嘉靖时正西门沿东西向大街可直通正东门,南北向大街也可直通城门,这与明初广州城内的城门不相对、道路不相通状况相比已大为改观,道路体系已趋于完备。

清道光时内城的街道表现为以东西向的惠爱街及南北向的承宣街为主干道,其余街巷与之平行,呈南北向与东西向交汇之方格网状;新城区道路则以东西向大街为主干,如濠畔街、高第街、仰忠街等,多为自内城经新城直出珠江边之信道;鸡翼城也因其沿江岸展布,街道网与新城相似,以东西向与江岸平行的道路为大街,南北向为通往江边之信道;城郊西关、河南、东郊等地的街道则往往顺应地形、河濠走向,仅在西关的宝华坊、宝贤坊一带新辟住宅区才能见到规划齐整、呈十字交叉的街道系统。

此时广州城区的街道系统已基本定型,其影响延续至今。

2.4商业市肆的发展——海上贸易主导城市商业发展
广州是远东最负盛名的贸易口岸,这对城市发展都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推动着广州文化、经济、交通的发展,特别使广州在手工业、商业、服务业、航运业、金融业等方面拥有较高的发展水平,成为一个功能齐全,长盛不衰的综合性城市。

由于珠江的影响,广州最初的商业市肆主要分布城市偏北部。


宋元时期,广州城经济活动区域有逐渐向南迁移的趋势。

明代前中期,经济活动集中于内城外南面珠江沿岸地带,如五羊驿、税课司、批验所、市舶提举司等经济管理与服务之官署集中于此地。

明代后期,经济活动则迁移至沿海的新城内,这是新城中经济活动繁杂与人员往来频繁所需的具体表现,而且新城中还有以竹栏、油栏等商业贸易行栈命名的城门,显示出商业活动已成行成市,颇具规模。

2.5居住区——“蕃坊”林立,四方商贾杂居
海上丝绸之路给广州带来的不仅仅是世界各地的货物,也带来了来自各个国家的商人。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广州,在唐代时在唐城西侧兴建巨大的西城,在宋时,官府设“蕃坊”,建造房屋供外国人居住。

外商留居的蕃坊,筑石联城,自成一区,且设有清真寺,建立光塔,以为夜航归来之引,在今光塔街附近和东郊,以及波罗庙一带。

蕃坊面积很大,人口多达10万多人,成为古代海上贸易与海上交通的一大奇观。

蕃坊的建立,不仅促进广州与外界的交流,使广州在当时世界上声名远播,同时也带动广州经济的发展。

2.6规划布局艺术与规划思想——规划思想先进,典型府城建制
在宋时在广州四周兴建繁荣小镇八个。

即大通(今芳村)、瑞石(今新造对岸穗石)、平石(番禺“胜石”)、猫德(今名同)、大水(今天河)、石门(今名同)、白田(今西关江边丛桂里)。

此八镇各有各的功能,与
当今的卫星城有异曲同工之妙,广州之所以会有如此规划,与海上丝绸之路带来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不无关系。

在明代时广州作为岭南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具有明显的府州城市型态特征。

明代广州城地图全面反映出全城坐北朝南、主要军政机关和祠庙以南北大道为中轴线对称分布等特征。

城市中部偏北区域为历朝官衙区;城市境域经历两次扩展后,沿轴线向北拓展至越秀山上镇海楼、向南延伸至新城南门。

至新城修筑后,广州城中轴线长约2 公里。

承宣街为自珠江上岸后的入城大道,其北端在历代分别为隋刺史署、唐广州大都督府、南汉王宫、宋安抚司署、元广东道宣慰司、明广东布政司所在地,其余官衙均以此为轴心,分布在东西两侧。

这一轴线完全符合古代城市布局的思想,即主要大街——自南门入城后的大街(又称天街)设置通常直对宫殿区(或衙门),重要官衙则沿天街对称分布。

结论
广州自从于秦汉时期成为中国的第一个港市,到南宋初一直是独领中国海上的对外贸易之风骚,到了元代,才退居泉州之后,但仍保持繁荣的局面,广州至明代又重拾旧日辉煌,再占鳌头,在清代时更一度是中国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

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和最重要港口对其的影响是无可比拟的。

同样,海上丝绸之路为广州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使广州从一个远离中央政权的蛮夷之地逐渐发展为世界闻名的繁华港口城市,也对广
州的城市规划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甚至到现在还能寻找到它的印记。

参考文献:
1.曾昭璇,曾新,曾宪珊论中国古代以广州为起点的"海上丝
绸之路"的发展【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李军宋元"海上丝绸之路"港口发展之比较研究【J】南方
文物 2005(1)
3.梁国昭广州港:从石门到虎门——历史时期广州港口地理变
化及其对城市空间拓展的影响【J】热带地理 2008(5)4.曾新旧志古城图在复原古代城市历史面貌中的作用--以古
代广州城地图为例【J】中国地方志 2005(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