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资本流动趋势及对我国的影响

国际资本流动趋势及对我国的影响

国际资本流动趋势及对我国的影响2013年05月09日09:22 来源:《宏观经济管理》2013年第2期作者:姚淑梅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03一、2012年上半年国际资本流动主要特点(一)国际资本流动跌宕起伏,欧债危机成为影响资本流向的主要因素2012年一季度,世界经济温和复苏的态势较为明显,欧央行两轮3年期再融资操作(2011年12月和2012年2月)向市场注入总计1万亿欧元的流动性,有效压低了区内政府债券收益率水平,加之欧盟签署新财政契约、强化EFSF(欧洲金融稳定工具)和ESM(欧洲稳定机制)等救助工具,欧债危机出现缓和迹象,市场信心有所提升,资本风险偏好逐渐加大。

进入二季度,市场对主权债务违约的担忧再次转向西班牙和意大利,推动两国债券收益率上升;加之希腊大选后组阁失败,法国新总统主张放松财政紧缩以刺激经济增长,加大了希腊退出欧元区和德法继续救助重债国等问题的不确定性,国际评级机构纷纷下调欧元区多国主权债务评级,欧债危机再度升级。

此后,西班牙向欧盟提出总额1000亿欧元的银行救助计划,进一步加大了投资者对欧债危机可能进一步蔓延的担忧。

全球资本流向突然逆转,避险情绪凸显。

(二)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活动持续低迷,发展中国家FDI流入首次超过发达国家受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动能缺失、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不断升级,以及新兴市场增速持续放缓的不利影响,全球直接投资活动渐趋低迷。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公布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1~6月,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流入额667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下跌8%,其中,发达国家下跌9.5%,发展中国家下跌5%。

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FDI流入额3360亿美元,占比50.3%,首次超过发达国家,其中,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外商直接投资目的地。

(三)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深度萎缩,部分国家FDI流入大幅下跌 2012年前3季度,全球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交易额同比跌幅分别为40%和60%。

从国别看,FDI流入差异较大。

美国上半年FDI流入同比下降39%,日本FDI则持续净流出,欧盟微跌3.8%;金砖国家中印度、巴西和俄罗斯分别下跌43%、39%和9%。

总体看,2012年上半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位居前列的国家和地区依次为中国、美国、香港、法国、英国和巴西等。

二、2012年下半年以来国际资本流动态势(一)欧债危机趋于和缓、发达国家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促使全球资本流动较二季度再次开始转向2012年7月份以后,在全球主要央行继续放宽货币政策、欧央行推出无限量购债计划、德国宪法法院批准ESM及预算协定、美联储推出新的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3、QE4)等一系列利好因素影响下,国际金融市场形势逐渐有所好转。

资本避险意愿降低,资本流向较二季度再次转向。

1.部分资本流向资本市场,全球股市自2012年6月初谷底震荡反弹。

截至2012年11月21日,与6月初谷底相比,美国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上涨6.2%,标普500指数上涨8.8%,日本日经指数上涨12.9%,英国FTSE100指数、德国DAX指数和法国CAC指数分别上涨9.4%、20.4%和17.9%。

与年初相比,美国道琼斯指数和标普500指数亦分别上涨3.5%和8.9%,日经指数上涨9.4%,英国FTSE100指数、德国DAX指数和法国CAC指数则分别上涨0.9%、18.3%和7.9%(见图1)。

2.部分避险资金撤离国债市场。

截至2012年11月21日,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7月触及的记录低位1.38%升至1.68%,德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则由6月份低点1.17%升至1.43%。

3.国际资本出现回流新兴市场迹象。

截至2012年11月21日,印度卢比、俄罗斯卢布和墨西哥比索兑美元汇率从6月初低点分别升值3.6%、7%和8.8%。

由于巴西政府的强力干预,巴西雷亚尔兑美元汇率仅微升0.5%。

(二)部分资金从美国流出,其中主要流向亚洲地区2012年9月中旬至10月底,资本从美国流向亚洲地区的迹象较为明显。

花旗银行《每周资本流向跟踪报告》显示,自QE3推出后,资本开始从发达国家流向新兴市场,而北美占全球资本流出的90%以上,亚洲地区则吸收了其中80%以上的资金。

美国商务部统计显示,2012年9月份净流入美国的海外资本骤降为47亿美元,比8月份净流入635亿美元大幅下降92.6%。

渣打集团的数据显示,9月份,韩国证券市场净流入外资14亿美元,8月份为净流出24亿美元,韩元兑美元汇率持续升值并于10月下旬创下13个月新高。

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的汇市、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同时升温,新加坡元成为亚洲表现最强的货币,香港金融管理局10月中旬连续干预汇市遏制港元涨势,压低港元捍卫货币升值上限。

有迹象表明,9月和10月份亚洲地区面临较大的热钱流入压力。

(三)为防止热钱冲击,部分国家和地区快速出台相关资本管制措施美国QE3推出后,新兴市场普遍担忧新一轮“货币海啸”来临。

为防患于未然,巴西、秘鲁和土耳其等国紧随美联储QE3之后积极干预外汇市场,特别是巴西不仅采取了所谓“反向美元互换”的举措干预外汇市场,在汇率制度上亦转向“肮脏浮动汇率制”,即仅允许雷亚尔对美元汇率在一个狭窄的区间浮动,改变了此前允许市场决定雷亚尔汇率水平的政策。

亚洲国家和地区也纷纷加大资本管制力度,如泰国央行放宽了对上市公司及个人投资海外股市和以外币计价的国内债券的限制以鼓励资本流出;香港政府则通过连续收紧按揭(房贷)政策、提高额外印花税税率和延长适用年限等措施遏制楼市投机。

(四)资本并未持续、大规模流向新兴市场总体来看,美联储QE3、QE4尚未成为资本流向新兴市场的主要推手。

2012年11月份以来,资本流向新兴市场的势头有所收敛。

从美元指数看,自2012年7月中旬高点下跌至9月中旬低点后,美元小幅震荡升值,尤其10月中旬以后,美元升值幅度加大,显示出较强的资本力量支撑。

与此同时,主要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兑美元自9月中旬至10月中旬仅微幅升值,如印度卢比升值2.1%,巴西雷亚尔升值0.7%,墨西哥比索升值0.2%,俄罗斯卢布升值0.6%。

可见,QE3后并未出现热钱大规模流向新兴市场的情况。

三、未来资本流动走势及其对我国的影响(一)资本流动走势判断1.近期资本大规模回流新兴市场的可能性不大。

首先,美国财政悬崖迫近将使资本倾向于采取避险为上的谨慎态势。

2012年11月8日,由于担心美国政界人士难以达成预算协议,道指跌至3个多月低点,而自9月中旬开始流向亚洲地区的资本热潮也在11月上旬突然减弱。

此后,当投资者感觉华盛顿出现就财政悬崖达成妥协的迹象,美国股市于11月19日收盘走高,道指创下两个多月以来最大涨幅。

可见,美国财政悬崖已成为当前影响资本流动的主要因素。

目前,在美国两党尚未就财政悬崖达成最终协议之前,资本都将对风险资产持保守观望态度。

其次,新兴市场经济表现不佳,金融风险加大,加之严密的资本管控对热钱大量流入形成制约。

综上所述,尽管主要发达国家推出史无前例的宽松货币政策,但在上述条件约束下,短期内流向新兴市场的资本规模仍将有限。

图1 2012年以来(截至11月21日)主要股票指数变动情况2.欧债危机仍将影响资本流动走势。

一是欧债危机仍可能发酵从而导致资本流动大幅震荡。

尽管自欧央行2012年9月份推出直接货币交易(简称OMT)以来,市场信心得到有效抚慰,欧债危机趋于缓和。

但OMT 治标不治本,欧债危机解决的前景依然黯淡,欧元区政府债务问题仍将是影响资本流动的重要扰动因素。

据统计,以每年到期政府债务本金计,2013年是意大利和西班牙的还债高峰期,届时意大利到期国债2500亿欧元,之后逐年减至1601亿和1649亿欧元。

西班牙到期国债规模为1312亿欧元,2014年减至922亿欧元,之后偿债压力将继续减轻。

中期看,每笔到期债务的偿还都可能导致欧债危机发酵,引发资本流动大幅震荡。

二是欧洲银行流动性紧张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善,欧资银行资本回流趋势仍将持续。

国际清算银行2012年4月份数据显示,仅2011年第四季度,欧洲银行从亚洲撤出的资金高达1000亿美元。

国际货币基金预计,未来两年欧洲银行去杠杆规模将达2.6万亿欧元。

根据OECD(世界经合组织)统计,欧洲银行业向世界其他地区提供的贷款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规模是美国银行业的两倍。

因此,欧债危机导致欧洲银行资金回流会对其他地区的资本供求带来较大影响。

3.发达国家极度宽松货币政策仍是热钱流动的潜在推手。

欧央行OMT、美联储QE3推出后,日本央行于2012年9月份和10月份连续两次将资产购买计划规模由70万亿日元扩大至91万亿日元。

目前,QE1和QE2推动热钱大规模流向新兴市场、推升大宗商品价格和资产泡沫的情景还未重演,美联储释放的流动性中约70%被银行作为超额储备金存放起来。

从中长期看,发达国家史无前例的宽松货币政策仍是导致热钱泛滥的潜在隐患。

目前,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已膨胀至2.8万亿美元,是危机前水平的3倍,宽松货币政策如果不能有序退出、流动性不能有效回收都将引发新一轮“货币海啸”,给经济增长已持续放缓、金融脆弱性日渐凸显的新兴市场带来巨大压力。

(二)对我国的影响1.外商直接投资流入萎缩。

尽管2012年上半年我国超过美国成为FDI(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第一目的地,但从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看,在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活动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流入我国的FDI出现萎缩。

2012年1~10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17亿美元,同比下降3.45%。

外资减少与我国经济减速、结构调整有关,但主要原因在于金融危机严重削弱了美欧对外投资能力。

2011年美国对华实际投资同比下降26%,2012年1~10月有所回升,同比增长5.3%。

2011年欧盟27国对华实际投资同比下降3.7%,2012年1~10月同比下降幅度扩大至5%。

从我国FDI流入的月度数据看,2012年6月和7月我国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分别下降6.87%和8.65%,正是欧债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大幅震荡、资本纷纷逃向避风港的时期。

可见,欧债危机不断升级是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流入萎缩的直接原因。

2.资本外流压力骤然加大。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放缓,欧债危机不断升级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大幅震荡,我国资本外流现象凸显。

自2011年四季度我国资本和金融账户出现逆差以来,2012年二季度和三季度再次分别出现逆差。

外管局初步统计,2012年前3季度资本和金融项目(含净误差与遗漏)累计逆差845亿美元,上年同期为顺差2341亿美元。

3.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

2012年初至5月2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从6.3元兑1美元逐渐升值至6.26元兑1美元,随后至8月16日贬值至6.35元兑1美元。

8月中旬后人民币逐渐升值,11月29日为6.3元兑1美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