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司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公司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公司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1 目的:
通过采取持续改进、纠正措施,实现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

2 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原燃材料,工序产品及最终产品,质量活动与服务中发生的不合格时采取纠正措施。

3 职责:
3.1 管理者代表负责监督、协调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纠正措施制定与实施;各主管领导负责各自主管业务的持续改进、纠正措施的实施。

3.2 全质办负责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纠正措施的实施;
3.3 生产技术部、化验室负责产品、过程质量、持续改进等方面的纠正措施的实施;
3.4 销售公司和采供部负责有效地处理顾客和供方(内部和外部)意见,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纠正措施。

3.5 各单位实施相应的改进、纠正措施;
4 工作程序:
4.1 持续改进的策划
4.1.1 企业要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就必须不断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在实现质量方针和目标的活动过程中,
持续追求对管理体系各过程的改进。

4.1.2 日常的改进活动
对日常改进活动的策划和管理参见4.2条款执行。

4.1.3 较重大的改进项目
涉及对现有过程和产品的更改及资源需要变化,在策划和管理时应考虑;
a.改进项目的目标和总体要求;
b.分析现有过程的状况确定改进方案;
c.实施改进并评价改进的结果。

4.1.4 业务主管领导与主管单位通过质量方针和目标的贯彻、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管理评审的结果,积极寻找体系持续改进的机会,确定需要改进的方面(如技术改造、工艺优化、资源配置的改善等),进行策划,制定改进计划报批后,予以实施。

负责改进的责任单位要按策划的改进计划规定的内容、进度、要求进行控制,并将执行实施的情况及时反馈到主管单位,主管单位对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协调相应资源和运作中的实际问题,及时向主管领导报告。

4.2 纠正措施
4.2.1 对于存在的不合格应采取纠正措施,以消除不合格原因,防止不合格再发生,纠正措施应与所遇到问题的影响程度相适应。

4.2.2 识别不合格
对质量管理体系各过程输出的信息进行识别:
a.过程、产品质量出现重大问题或超过公司内控规定时;
b.管理评审发现不合格时;
c.顾客对产品质量投诉时;
d.内审发现不合格时;
e.供方产品或服务出现严重不合格;
f.出现重大威胁安全的事故;
g.其它不符合质量方针、目标,或管理体系文件要求的情况。

4.2.3 原因分析、措施制定、实施与验证可采用统计技术或试验的方法来确定主要原因。

4.2.3.1 对情况b、g由全质办填写《纠正措施通知》中“不合格事实”栏,确定责任单位;由责任单位填写“原因分析”栏,制定纠正措施并实施,全质办跟踪验证实施效果。

4.2.3.2 对情况c由销售公司填写《纠正措施通知》中“不合格事实”栏,转全质办确认并确定责任单位,由责任单位分析原因、制定纠正措施并实施,全质办跟踪验证实施效果并将结果反馈给销售公司,并由其转告顾客并取得顾客满意。

4.2.3.3 对情况d由内审组发出“不合格报告”,执行《管
理体系内部审核控制程序》。

4.2.3.4 对情况f由生产技术部填写《纠正措施通知》中“不合格事实”及“原因分析”栏,确定责任单位,由责任单位填写纠正措施并实施,生产技术部负责跟踪验证实施效果。

4.2.3.5 对情况a由化验室填写《纠正措施通知》中“不合格事实”栏,确定责任单位;由责任单位填写“原因分析”栏,制定纠正措施并实施,化验室跟踪验证实施效果。

4.2.3.6 对情况e则由化验室填写《纠正措施通知》中“不合格事实”栏,转采供部,要求供方进行原因分析,并将纠正措施反馈给采供部、化验室,由化验室对其下一批来料进行跟踪验证。

4.2.4 每项纠正措施完成后,监督单位进行跟踪验证,并组织对实施效果的有效性进行评定,评定其能否防止类似不合格继续发生,并在《纠正措施通知》“验证栏”上签名确认。

5 相关文件:
《管理评审控制程序》
《内部质量体系审核控制程序》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文件控制程序》
《记录控制程序》
《内外部信息沟通控制程序》
《与顾客有关过程的控制程序》6 记录:
《纠正措施通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