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矿产资源的现状中国是开采和利用银金属最早的国家之一。
十九世纪末叶,在中国已经出现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找矿勘探和采矿技术的银矿山,同时能够生产白银。
当时有河北承德三山银矿山(1882年)、广西贵县天平寨银矿山(1889年)、广东香山天华银矿山(1888年)以及吉林天宝山银矿山(1890年)等。
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有了现代科学理论武装的地质勘探队伍,开展了大规模的地质找矿并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发现了大量前所未有的新的矿产资源,但却没有银矿找矿的报道,也没有这方面的统计资料。
1975-1980年,世界银矿的储量由18.66万吨提升到25.27万吨时,中国还没有一吨银矿储量的资料。
当时已发现了并勘探世界级的超大型铅锌矿——云南金顶铅锌矿(伴生Ag品位10.4g/t)和号称密西西比型(MVT)铅锌矿甘肃厂坝铅锌矿以及广东凡口铅锌矿(共生Ag品位102g/t),银矿资源量达到了5000t,却没有找到对银矿找矿有贡献的记载,因为那时国家还没有提出独立银矿的工业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银矿产资源的认识产生了影响。
1982年,地质矿产部在广西博白召开了全国银矿的地质工作会议。
会议提出了独立银矿的概念。
独立银矿是指矿石的银品位和储量均达到了工业独立开采利用的要求;共生银矿是指除银元素外,还共生有其他金属组分并达到工业生产要求;伴生银矿是指银元素含量较低,达不到独立开采利用的要求,只能在开采其他主要产品时顺便回收银。
当时确立了银的工业指标为:边界品位Ag=40g/t可采品位Ag=100g/t1987年,全国储委又把边界品位为:40-50g/t,工业品位100-120g/t。
1989年国务院成立了“白银地质勘查基金委员会”,确定了银矿勘查工作条例,对重视白银找矿并有成果的单位予以奖励。
在条例上第一次明确了独立银矿、共生银矿、伴生银矿的概念。
1990年国家制定了《银矿地质勘探规范》,进一步强调了独立银矿、共生银矿和伴生银矿的地质勘探工作要求,并确定了独立银矿、共生银矿和伴生银矿的勘探指标。
独立银矿:Ag品位大于150g/t共生银矿:Ag品位在100-150g/t伴生银矿: Ag品位小于50g/t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由于把银品位大于150g/t的银多金属矿床作为有独立经济意义上的银矿床进行地质勘探和矿床学研究,使中国银矿资源从没有矿产资源的记载到不断涌现出银矿找矿成果。
1984年,河南桐柏破山银矿获得银储量2662吨,此后迅速出现了一批独立银矿山并进行了开发利用。
见表1.2000年,中国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国家统收专营白银的管理体制”结束,白银市场全面开发,允许白银上市交易和对外出口,白银矿产资源的地质勘探和开发利用更加发展,大型、超大型银矿不断被发现。
这是中国最早的有关独立银矿资源开发利用的统计数据,这些矿山大多数至今还在生产,并在外围的找矿勘探中相继发现了新的接替矿山。
1993年由国土资源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工业标准(DZ/T0214-2002)银矿地质勘探规范,银矿床工业指标一般要求:边界品位Ag40-50g/t,最低工业品位80-100g/t,矿床平均品位Ag≥150g/t,从而进一步确立了独立银矿的评价标准。
一、中国银矿资源状况1、中国白银资源状况据统计,2002年中国有白银资源/储量118957吨,其中储量23995吨;基础储量34177吨;资源总量84780吨;有矿床和矿山626处。
2003年统计银储量为26000吨。
2006年统计白银基础储量116500吨,资源总量143956吨,可供开发利用和在建矿山569处。
2007年不完全统计全国白银储量23247吨,基础储量由120000吨。
白银资源与世界产银各国相比较基础储量约占世界第二名,仅次于波兰(储量基础140000吨);白银储量占世界第6名,排列在澳大利亚(31000吨)之后。
注:1975-1997以前储量为A+B+C级;资源量为D级2002年以前,虽然中国白银资源量/储量已达到10万t以上,但大型矿床和超大型矿少,中国十五期间查明的银矿大多为伴生银矿,例如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的阿尔哈达银铅锌矿、河南栾川冷水北沟铅锌银矿、河南嵩县土地庙沟铅锌银矿、河南栾川百炉沟铅锌银矿,西藏嘉黎蒙亚啊铅锌银矿、辽宁凤城青城子矿的外围金银矿等。
近几年,“国土资源大调查”的成果不断呈现,开始出现了大型超大型的银矿床,如广东富湾、四川夏塞、砂西、云南的白秧坪、白牛厂、乐马厂、芦子园,河北来源的镰巴岭、内蒙古的拜仁达坝、双尖子山等独立银矿床相继出现,中国的白银矿床资源才开始有了相当的规模。
2、中国银矿资源的特点2.1 独立银矿少,共、伴生银矿资源多,特别是伴生银矿资源的比重较大。
大多伴生在Pb、Zn、Cu、Au、等矿床中,特别是在Pb、Zn矿床尤为普遍。
独立银矿对共、伴生矿的比率随着白银矿产勘查逐渐加强,所占比率也不断增加,已经由1985年独立银矿仅占5%逐渐增加到2001年的29%。
伴生银矿产资源现在已经只占60%左右,近几年独立银矿资源变化见下表:中国白银矿产资源独立银矿资源/储量变化表注:独立银矿:银品位>150g/t,伴生银矿:银品位<100g/t 中国独立银矿大约有40-50个左右,其中大型独立银矿床有25个左右。
共伴生矿石资源在选矿技术水平很高的今天,并不是一件令人烦恼的资源,相反很多伴生资源如Pb、Zn、Cu、Au等主要成分品位不高时,由于有了较高的银品位而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许多低品位的多金属矿产资源,由于伴生银而使其得以继续利用。
这都是由于银资源市场价值的提高所致。
德兴铜矿伴生银不到2g/t,由于综合回收Cu中的银成分,矿山的价值大大提高了。
目前在银矿资源利用上提出了“富伴生银矿”,一般是指银品位在50-100g/t之间的资源。
1993年曾做过统计,富伴生银矿产地有62处,资源量储量约15709吨,占当时的伴生银矿资源/储量的25%,其中可供开发的矿产地40处,也就是约四分之一的伴生银矿是富伴生银矿,可供开发利用。
2.2 银矿资源/储量分布普遍也相对集中中国银矿资源分布较广泛,大多数省份都发现有银矿资源。
据统计,银矿主要集中在内蒙古,基础储量占全国白银资源的19.96%,位列第一。
江西省(10.62%)、云南省(8.69%)、湖南省(6.95%),以上四省银矿的基础储量占全国基础储量的46%,独立银矿资源较多的还有广东、广西、四川、云南、河南、山西、内蒙等省市自治区。
独立银矿和共生银矿的发现和勘探开发,是使一个地区迅速成为银矿产资源优势区的关键。
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发利用的大型银矿床有广东凡口(3641吨)、河南桐柏(2068t)、陕西柞水(1671t)、吉林山门(954t)、湖北竹山(1380t)、云南澜沧(1220t)、河南洛宁(1105t)、广西大厂(1531t)广西隆安(1312t),还有内蒙甲乌拉(901t)等大型白银矿产的发现使这些地区迅速成为银矿开发利用大省。
不仅如此,现代大型超大型银矿的发现更加使银矿资源向一些资源赋存条件好的地区集中,不仅仅是一个省,而使一个地区,一条成矿带,甚至是一个矿床的银矿资源量就相当一个省的银矿资源。
例如广东凡口和富湾、四川巴塘的夏塞和砂西、云南蒙自白牛厂和鲁甸的东马厂、云南兰坪的白秧坪、内蒙古的拜仁达坝和双尖子山、河北的镰巴岭和辽宁凤城青城子成矿带的外围等,都对银矿的分布起着决定作用。
中国银矿产的勘查和勘探还不断地在西部深入开展,从而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认识,认为银矿多在中国东部地区的理念也会慢慢的改变。
如在“三江”北部地区的青海,纳日贡玛、众根涌已发现40多条多金属矿脉,银的资源量达到2700t;然者涌的银品位(平均)高达460g/t,银资源远景有5000t,在四川义敦岛弧带上的锡多金属成矿远景区的夏隆、热朗泽、兴普勒等矿区发现了银铅锌矿,砂西银的资源量达到5679t,预测该区银资源量达到8000t,整个义敦岛弧带上银的资源远景可达到1万吨以上,从青海的然者涌银矿到云南老厂银矿长达1500公里,整个银矿带可以与美国西海岸银矿成矿区带相媲美,同样成为世界著名的银矿资源区(见图1)。
2.3 银矿石类型多,工业利用选矿技术复杂,但矿山银产量较高中国银矿成因类型多,工业类型复杂,因此矿石类型多而杂,有单一银矿石、铅锌银矿石、铜银矿石、金银矿石、镍银矿石、磷钒银矿石、锡石硫化物矿石、锰银矿石以及多金属矿石等等,千差万别的矿石类型给选矿和工业利用工艺带来麻烦,必须采用相应的技术才能使银与多金属分离。
中国银矿还是以伴生矿为主,银作为副产品回收,由于回收工艺复杂和回收率较低,因此影响银矿的工业利用。
只有大型的独立银矿的开发才能提高银矿的利用率。
目前,在世界上中国是第三大产银国。
中国近年来矿山银产量变化表中国银矿山银的产量占世界第三,紧随墨西哥,秘鲁2007年矿山银产量第一(3493.9t),墨西哥矿山银产量第二(3083.7t)。
在白银生产需求方面,中国是需求上升的国家之一。
银的需求主要在制造业中,包括工业应用、电器制造、摄影等,特别是电子电器生产领域银的需求上升很快,汽车工业和光电工业更是需要更多的白银金属,电气制造、电子消费品、还有电池、催化剂等方面,在一个工业制造(中国制造)的大国,其白银的消费是相当大的,仅电子电气工业消费就达到1050t(2007年)。
因此未来白银的需求增长更快,加快银矿的找矿勘探和改进银多金属矿的选矿和提高回收率,增加矿山银产量才能满足国内的需求。
银矿和金矿找矿一样,必将成为长盛不衰的勘探活动。
图1 著名的银矿资源区二、中国银矿床的类型2.1 中国银矿床的工业类型按照DZ/T 0214-2002标准,中国银矿的工业类型可划分为6类。
第1类型:产于大理岩、白云岩、灰岩等碳酸盐岩型银矿石。
矿体大多层状、似层状产出,例如广东凡口、辽宁八家子,常见矿物方铅矿、闪锌矿、淡红、深红银矿等。
第2类型:产于泥岩、碎屑岩中的银矿床,或者炭质黑色页岩和泥质岩等的银矿,例如湖北白果园、广东嵩溪。
常见矿物有黄铁矿和银的硫化物。
第3类型:产于凝灰岩、熔岩和碎屑岩互层中的海相火山岩和火山沉积岩,例如甘肃小铁山、四川呷村。
常见Ag、Cu、Pb、Zn的硫化物。
第4类型:产于炭质绢云母片岩、千枚岩或层间破碎带的银矿,例如河南破山、陕西银洞子,矿体层状、似层状,常见矿物有黄铁矿、黄铜矿、银的硫化物。
第5类型:产于火山岩或次火山岩中的断裂或接触带内的陆相火山、次火山岩型银矿。
目前是中国最主要银矿的工业类型,例如额仁陶勒盖、浙江大岭口、浙江银露岭等银矿。
大多呈脉状或不规则状,有的明显受火山机构控制。
常见Ag、Pb、Zn硫化物矿物。
第6类型:产于各种围岩破碎带中的脉状银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