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产资源开发现状综述姓名:班级:学号:摘要:矿业是人类从事生产劳动古老的领域之一。
矿业的发展与扩大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有95%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30%以上的工农业用水均来自矿产资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矿产资源是人类的生命基石。
人类使用矿产资源历史悠久,中国至少在50万年以前就开始利用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矿产资源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离不开矿产资源的快速稳定的供给。
我国虽然是个矿产资源大国,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大,而且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对矿产资源的依赖仍然很大。
我们一定要做好国家矿产资源的宏观预测调控,健全制度,完善法规,转变观念,坚决关闭小矿业,加快技术进步,树立精品意识,实施全球资源战略,开发、利用、保护好我国现有的矿产资源,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实现“矿业强国”,并最终保证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矿业开发,矿业分布与存储,矿业现状,矿业可持续发展1.中国矿产资源储存分布情况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矿产资源种类较齐全的、矿产自给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
资源总量大,一部分矿种(矿组)的储量名列世界前茅或首位。
中国现在已经发现171中矿产资源、其中已经查明储存量的有158种,其中能源矿产10种,金属矿产54种,水气矿产3种。
面前已经拥有矿产地18000处,大中型的矿产有7000余处,是世界第三大矿产资源国。
而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居第53位,个别矿种甚至居世界百位之后。
1.1 富矿少,贫矿多。
我国矿产资源,贫富矿兼有,而以贫矿居多,品位低,不能直接供冶炼和化工利用,而矿石在采选过程中,浪费也很严重。
开采时采富弃贫,使矿石品位下降,富矿越来越少,选别时技术落后,富集率低,并形成大量尾矿,无法合理利用。
1.2 地区分布不平衡。
我国的煤炭贮量中,山西省占1/4,内蒙古自治区占1/5,而南方很少。
石油也存在这种北多南少的状况,大庆、辽河、华北、胜利等几大油田都集中在北方,有色金属则是南多北少,如钨、锰、镍、铅、锌矿等。
这种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的不相匹配,长期形成了北煤南调、西煤东运的局面,大大提高了矿产开发的成本。
[1]1.3 共生、伴生矿床多,单一矿床少。
中国80%左右的有色矿床中都有共伴生元素,其中尤以铝、铜、铅、锌矿产多。
而且不少矿石嵌布粒度细,结构构造复杂。
中国有色矿产资源中,虽然共伴生元素多,若能搞好综合回收,可以提高矿山的综合经济效益,同时由于矿石组份复杂,势必造成选冶难度大、建设投资和生产经营成本高的现状。
2.中国矿产资源生产情况2.1 目前的大型矿场中国目前拥有一大批矿业基地,形成部分比较齐全的产业链,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发展,已经形成了鞍钢、武钢、攀钢等大型钢铁基地,形成了金川、铜陵、德兴、大厂等大型有色金属基地,形成了大庆、新疆、辽河、胜利等大型石油基地,大同、抚顺、六盘水、平顶山等大型煤炭基地,昆阳、云浮等大型化工基地。
但目前基本上都面临着资源匮乏的严峻现状,特别是占绝大部分的中小型乡镇矿山普遍存在资源匮乏的困境。
[2]2.2规模小,生产效率低。
我国已探明的2万多个矿床,多为中小型矿床,大型矿床只有800多个,具有明显的大矿少、中小型矿多的特点,我国可露天开采的煤炭储量仅占总储量的7%,而美国和澳大利亚则分别为60%和70%左右。
“小、散、多”的小矿山,由于设备落后,人员素质低,导致我国矿产资源的利用是粗放型的,浪费惊人。
3.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3.1技术单一,矿山规模小,大小矿山各自为政。
技术单一,难以形成规模采矿和规模经济,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偏低。
国家通过多年治理,对小型矿山进行关停并转,取得一定成效,但小型矿山数量仍然巨大。
据2007年国家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06年年底,全国共有各类非油气矿山企业12.6370万个,其中大型矿山占全国矿山总数的0.33%,中型矿山占0.82%,小型矿山却占到全国矿山总数的98.85%[3],而小型矿山的产量仅占全国总产量的40%~60%。
由于这些小型矿山企业欠缺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的扶持,易造成矿产资源严重浪费,且因其安全环保意识薄弱,使当地在社会经济繁荣的背后隐藏下祸根3.2设备落后综合利用效率低。
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国家还正处于工业化的过程中,技术水平和装备还比较落后,因此在矿产资源的开采、冶炼等过程中难以实现对矿石中某种物质的高纯提取和多种物质的共同提炼,工人劳动效率低,深加工产品少。
例如2001年中国吨钢综合能耗的铁钢比为1.02,而世界主要产钢国家一般在0.5~0.7之间;2001年中国连铸比平均为82%,但日本、韩国等国家已达到95%以上;2005年,我国各类钨品出口量为3.9万t,比上年增长13.4%;出口值为8亿美元,增幅高达1.4倍。
在钨品出口一片“价量齐飞”的欢乐气氛下,出口产品结构上存在的问题正越来越突出。
统计显示,2006年1—4月我国各类钨品出口量前4位的产品是仲酸钨铵、钨铁、三氧化钨和未列名钨的氧化物及氢氧化物,出口量依次为2318t、188t、1628t和1587t,上述4种产品合计占出口总量的64.7%。
而加工程度相对较高的钨粉、混合料等中间产品的出口量出现下降。
由于这些技术上的原因使得我国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不高3.3缺乏战略眼光盲目投资。
数据统计显示,2007年全国采矿业投资达到5270.88亿元。
但纵览当前矿业投资现状,可以发现目前投资以追求短期效益、直接利益为主,重复建设过多,一哄而上,缺乏长远的战略性思考,只注重量的增加,缺少质的提高,造成矿产资源的低水平开发。
在我国,近几年钢铁行业发展迅速,生产需求两旺,出口增加,所以投资钢铁行业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加。
虽然近期钢材市场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投资有所放缓,但总体基数依然巨大。
2006年中国钢铁工业投资2602.99亿元,钢铁生产量46685万吨,增长了24.5%,而在新增钢产量中有一半以上是小型材、中厚板和线材等低档产品,其中也不乏国家明令禁止生产的质量低劣的产品,而供不应求的冷轧板、镀锌板、硅钢片、彩涂板、石油钢管等仍需大量进口。
前期受铁矿石紧张局势的影响,使盲目投资的行为进一步放大,而世界金融危机的发生,将给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4]另外,我国4个直辖市、21个省会城市和175个地级市都有自己的钢铁厂,大家都在抢地盘、争资源,结果是内耗增加、浪费严重、国际竞争力差,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必然经不起国际市场的冲击3.4观念滞后缺乏忧患意识。
政府社会企业的观念有待转变,心存资源大国的意识,而缺乏忧患意识,不利于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虽仅次于美国和前苏联,矿产资源储量排名第三,并且诸如钢铁,Al、Cu、Mg等常用有色金属,水泥,有机纤维,玻璃等产量稳居世界前两名之内。
但我国人口基数大,矿产资源人均拥有量低;我们的产品主要以低档产品为主,仅有出口数量上的优势,没有价值上的优势。
我们的开发大多为低水平开发,矿藏浪费巨大,生态环境也破坏严重,甚至已影响到人们的生存。
如此开发下去,中国可能就会从资源大国变成资源小国,未来的中国必将受制于资源的短缺,钨矿的不合理开发就是例证。
中国五矿进出口商会的统计显示,近年来,中国钨矿流失了120万t,致使中国钨资源储量占世界总储量从65%下降到了46%。
原有的20个黑钨矿目前仅存2个,已难以支撑国家发展的需要。
3.5目前宏观调控机制落后,法规不健全。
矿业企业社会负担重,与世界同行及相关行业信息交流不够。
规划管理跟不上,导致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严重;对市场严重供大于求、国家限量开采的保护性特定矿种(如钨、稀土)超额开采、竞相压价,造成大量的资源流失;多数矿区处于远离城市的边远山区。
优劣矿并存,贫富不均,共生伴生矿多,单矿种矿床少,矿区分布范围大。
这些赋存条件必然导致矿山建设周期延长,投资成本增加,作业难度增大,维护措施要求高,矿产综合回收以及矿山“三率”(回采率、贫化率和回收率)降低。
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50%,比发达国家低10~20个百分点3.6西部矿产资源状况。
西部矿产资源丰富,但知识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跟不上,加上自然条件恶劣,水资源严重短缺,在一定时期内还不具备全面开采条件。
西部12个省、自治区、自辖市总面积685万km2 ,总人口3.65亿,分别占全国的71%和23.6%[5] ,矿物123种,截至1998年底,19种矿产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一半以上,10种矿产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33%~55%,甲盐和石棉占全国总储量的99%,钛和铂钼金属占全国总储量90%以上,煤、镍、岩盐、汞、芒硝、锶占全国总储量80%以上,铭、锑、重晶石占全国总储量70%以上,锰、天然气、钒、硼占全国总储量60%以上,锡、磷、锌、玻璃硅质原料占全国总储量50%以上[6] 。
由于气候、地理、交通以及相关配套技术、设施等条件的限制,暂时还不能全方位地规模化经营。
4.结束语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与战略发展,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需要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不仅要满足当代人民的生活所需,还要考虑后代的需求;不仅要满足国家正常发展时需要的用量,还要考虑非正常状况下战争时的储存;不仅需要考虑经济发展,还需考虑环境的保护和环境的承受能力。
我们个人也需要节约资源的利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对可回收的矿物提高回收率,这样我们才能更好更长久的利用我们的资源。
[1]宋明建.矿产资源开发现状及发展分析,2005[2]傅雷,中国矿产资源现状与思考,2008[3] 梁凯,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现状及对策,2004[4]赵洁心,冯波,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可持续发展探讨2006[5]高世宪.西部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J].中国能源,2003[6]赖世骧,李金河,等.台阶爆破飞石控制探讨[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2000[7]部分文献来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