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讲稿导入:展示两张图片,一张为大体人体的构造,一张为人体微小的细胞组成,引入人体解剖学的知识,列出人体解剖学的研究内容,从而引入组织学的研究内容,要求大家明确其两门课程的联系与差异。
第一章绪论组织学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
胚胎学是研究个体发生和生长及其发育机理的科学。
组织学和胚胎学是医学专业的主要基础医学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能掌握组织和器官的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熟悉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了解人体胚胎的发生和常见的先天性畸形。
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
第一节组织胚胎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1.组织学(Histology)的概念与研究内容:(1)概念:组织学是使用显微镜技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
(2)研究内容: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又称显微解剖学。
细胞(cell) 组织(tissue)器官(organ)(system)细胞:是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长发育的基本单位。
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三部分构成,成人约有1×1015个细胞,可分为200余种。
不同的细胞有各自的亚细胞结构特点。
亚细胞结构是由各种分子构成,其中的生物大分子,特别是核酸与蛋白质是决定细胞形态和功能的关键因素。
组织:是由形态近似,功能相关和来源相同的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组成。
(细胞间质:是细胞产生的、存在于细胞间的物质,包括纤维、基质和体液,是细胞生存的微环境。
)人体四大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器官:由几种不同的组织相互联结,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并完成一定的生理功能。
如:心、肝。
系统:由许多器官联合在一起,完成连续性生理活动。
如消化系统:由口腔、咽、食道、胃、肠、肝、胰腺等组成,相互配合完成消化和吸收功能。
2.胚胎学(Embrology)的概念与研究内容:(1)概念:是研究从受精卵、通过细胞分裂、分化、逐步发育形成新个体的全过程及其生长变化的规律。
(2)研究内容:胚胎的发育过程,常见先天性畸形的成因及预防。
3.组织学在医学课程中的地位: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它与基础和临床课程都有密切的联系。
如:解剖、生理、病理生理、病理解剖;妇产科、外科。
第二节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学习方法1.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电镜照片上识别各种组织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通过从实际中获取的感性认识,加深理性知识的记忆及理解。
2.注意形态与功能的统一:一方面要掌握各种细胞、组织、器官的形态学特征,同时要注意其与功能的联系。
3.培养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平面与立体的关系。
第三节常用的研究技术1.光学显微镜技术:(1)石蜡切片:最经典而最常用的技术。
步骤:取材,固定,脱水,透明,包埋,切片,染色,封片。
常用染色液为:HE染色 H:hematoxylin苏木精;E:eosin 伊红,苏木精将核染成紫蓝色,伊红将细胞质染成粉红色。
由于苏木精为碱性染料,故被其染色的结构称嗜碱性;伊红为酸性染料,能被其染色的结构称嗜酸性;在细胞中,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以及高尔基体均为嗜碱性,故当这些细胞器丰富时,细胞嗜碱性。
而溶酶体和线粒体为嗜酸性,故当它们丰富时细胞嗜酸性。
有些组织结构可直接使硝酸银还原而显色,称亲银性,有些结构需加入还原剂后才能显色,称嗜银性。
有些组织成分用甲苯胺蓝等碱性染料染色后不显蓝色而呈紫红色,这种现象称异染性。
(2)其他常用的制片方法:冰冻切片:应用恒冷切片机,将组织迅速冻结之即切片,它能保留组织细胞内的脂类成分和某些酶活性,可做细胞酶化学染色观察。
涂片:将体液成分或器官组织的刮取物涂在载玻片上,制成薄膜,经过固定染色后进行观察。
如:血涂片、骨髓涂片等。
2.电镜技术(electron microscopy,EM):用电子流代替普通光源,穿过标本后,经过第一电磁场(相当于LM中的聚光器)和第二电磁场(相当于LM中的接物镜和接目镜)而投射到荧光屏上,即可进行观察。
(1)透射电镜(TEM):是用电子束穿透样品、产生物象,显示细胞内部的超微结构,电镜的放大倍数和分辨率比光镜大数万至几十万倍,分辨率可达0.2nm分析透射电镜图象时电子密度高与电子密度低的含义:被重金属盐染色的部位,荧光屏上图像暗,称为电子密度高;反之,称为电子密度低。
(2)扫描电镜:主要用于观察组织、细胞、器官表面和立体结构。
3.组织化学技术:是利用某些化学试剂与组织和细胞内的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有色的生成物沉淀下来。
可对组织和细胞内的蛋白质、酶、糖元、核酸等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研究。
(1)一般组织化学技术:如用过碘酸雪夫反应(periodic acid Schiff reaction,PAS反应)显示细胞内的多糖和糖蛋白。
糖被强氧化剂过碘酸氧化后,形成多醛,与无色的品红硫酸复合物(即雪夫试剂)结合,形成紫红色反应产物。
(2)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根据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检测组织中肽和蛋白质的技术。
(3)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是一种在组织细胞原位进行的核酸分子杂交组织化学技术,用以研究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或编码某种蛋白质的mRNA在胞质中的表达,其灵敏度高,特异性强。
4.细胞培养与组织工程:在无菌条件下,将细胞放在盛有营养液的培养瓶(皿) 中,在适当温度下,使之在体外生长。
这个方法可观察组织细胞的发生和发展变化。
培养需严防污染,也要有适合细胞生长的营养物质、生长因子、PH渗透压、O2和CO2浓度、温度等物理化学条件。
组织工程是用细胞培养技术在体外模拟构建机体组织或器官的技术。
基本要素:①种子细胞②细胞外基质(生物学材料)③信息分子。
体外构建组织或器官移植于体内。
第三章上皮组织概述:1.上皮组织的一般特征(1)大量形态规则、排列紧密的细胞和少量细胞外基质组成。
(2)上皮细胞呈明显的极性。
极性:是指细胞的两端在结构和功能上都具有差别。
它的一极朝向表面或管腔面称游离面,与其相对的另一极附着在结缔组织上称为基底面。
(3)上皮组织无血管,营养物质来自结缔组织中的组织夜。
(4)具有保护,吸收,分泌,排泄和感觉功能。
2.分类:根据上皮组织的形态和功能分为(1)被覆上皮:覆盖于体表或衬于体内腔、管、及囊的内面。
(2)腺上皮: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
(3)感觉上皮:具有特殊感受机能的上皮。
第一节被覆上皮概述:即一般所通称的上皮组织,它排列成膜状,广泛被覆于身体的表面及衬附于体内各腔、管,囊的内面及某些器管表面。
分类原则:①细胞排列的层次(侧面观):单层、复层。
②表面细胞的形态(侧面观):扁平、立方、柱状。
(一)单层扁平上皮(simple squamous epithelium):1.形态表面观:呈多边形,核扁圆,位于细胞的中央,细胞边缘呈锯齿状,互相嵌合。
侧面观:扁平形,细胞质很薄,细胞核处稍厚。
2.分布:根据其分布部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
☆内皮:分布在心血管内表面的单层扁平细胞。
分布在心脏、血管、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它薄而光滑,可减少血液或淋巴流动的阻力,且有利于内外物质交换。
☆间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及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细胞。
分布于胸膜、腹膜、心包膜、肠系膜及包裹于器官袁管表面的单扁上皮。
它表面光滑,便于脏器活动、减少麼擦。
☆其他:分布在肺泡壁、肾小囊壁层、肾小管细段等处。
(二)单层立方上皮:(simple cuboidal epithelium)形态结构:为一层立方的细胞,细胞呈棱形立方状,核圆,居中,细胞间有少量的细胞外基质。
分布:肾小管、甲状腺等处。
功能:吸收或分泌等功能(三)单层柱状上皮(simple columnar epithelium):侧面观:一层高柱状细胞排列所成,核椭圆,与细胞长轴平行,位于细胞的基底部。
分布:胃、肠、子宫、输卵管等处的管腔面。
功能:分泌和吸收在肠管的单层柱状上皮细胞之间,夹有一种高脚酒杯样的细胞,称杯状细胞(Goblet cell),在其顶部胞质内常含有大量的糖原颗粒,核被挤压于细胞的基底部,呈三角形或扁圆形。
它能分泌粘液,具有润滑和保护作用。
(四)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pseudostratified ciliated columnar epithelium):组成:是由一层高低不等,形状不同的柱状、梭状、杯状、锥体形细胞组成。
它们的基底部都位于基膜上,只有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可达游离面。
由于细胞高低不等,细胞核的位置也高低不等,切面上很像复层。
但到达游离面的柱状细胞表面有纤毛,故称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
分布:呼吸道的内表面。
功能:保护、分泌。
(五)复层扁平上皮(stratified squamous epithelium):又称为复层鳞状上皮1.形态结构:由几层~几十层不同形态的细胞组成,细胞间有少量细胞外基质,上皮的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呈凹凸不平的连接,从而扩大了两者的接触面。
表面层:几层扁平形细胞组成,最表层的细胞已衰老、退化,并不断脱落。
中间层:数层多面形细胞组成。
基底层:1~2层矮柱状细胞组成,具有很强的分裂增殖能力,新生的细胞可不断向表层推移,以补充表面脱落的细胞,保持上皮的厚度。
2.分布与分类:(1)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皮肤的表面(表皮:浅层细胞核消失,胞质充满角蛋白,细胞干硬,并不断脱落);(2)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口腔、食道、阴道等的腔面。
3.功能:耐摩擦及阻止异物侵入等保护功能。
(六)复层立方上皮(simple cuboidal epithelium):形态结构:为一层立方的细胞,细胞呈棱形立方状,核圆,居中细胞间有少量的细胞外基质。
分布:肾小管、甲状腺等处。
(七)复层柱状上皮(stratified columnar epithelium):形态结构:浅层为一层排列较整齐的柱状细胞。
深层为一层或几层多边形的细胞,细胞间有少量的细胞外基质;组成:表层:细胞为柱状,排列整齐中间几层:细胞为多边形基底层:矮柱状细胞分布:眼睑及男性尿道等处。
功能:润滑,保护等功能。
(八)变移上皮(transitional epithelium):又称移行上皮。
特点:上皮细胞的形态和层数可随所在器官的收缩和扩张状态不同而改变。
如:膀胱收缩时,上皮变厚,细胞层数变多,细胞呈大立方形;膀胱扩张时,上皮变薄,细胞层数减少,细胞显梭形。
基底层:细胞呈矮柱状或立方形;中间层:细胞呈多面形或多边形,有些细胞呈倒置梨形;表层:细胞较大,呈长方形或称矩形、或呈扁平状;细胞核大、呈扁椭圆形,居中。
有的细胞含有两个细胞核。
分布:泌尿管道的内表面。
功能:保护。
第二节腺上皮和腺1、基本概念:腺上皮:机体内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称腺上皮。
腺:腺上皮为主组成的器官称腺(gland)。
2、腺的分类:(1)外分泌腺(exocrine gland)或称有管腺;形成的腺具有导管通到器官的腔内或身体的表面,分泌物经导管排出,如汗腺、胃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