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都历史文化

成都历史文化

春熙路
“熙来攘往,如登春台”
这条建于1924年的街道,已成为成都魅力的代名词,从多方面延伸着她的影响力。

《新周刊》根据养眼、美食、便利、休息、人气和商业六大指数,再次推出“中国商业街排行榜”,被誉为中西部第一商业街、中西部第一商家高地、成都金街的春熙路进入该榜前三甲
春熙路位于成都市锦江区春熙路街道,面积大约20公顷。

春熙路不仅是成都的时尚中心,美女打望地,也是美味小吃云集之所。

这里堪称成都的美味小吃云集之所,钟水饺、赖汤圆、夫妻肺片、韩包子、龙抄手,还有街边的麻辣烧烤和串串香
外地人到成都来如果不逛逛春熙路,就好比到北京不去王府井,到上海不到南京路一样令人遗憾。

宽窄巷子
“宽窄巷子”是成都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城市老式街道及其之间的四合院群落组成,清朝的时候是旗人居住的地方。

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

这条清代街区记录了老成都的沧桑历史,其建筑风格兼具川西民居与北方四合院的特点。

宽窄巷子、市井生活的最佳体现。

从清朝满城时期的八旗子弟提笼架鸟、莳花弄草;到民国时期达官贵人觥筹交错、大宴宾朋,再到现如今文人游客一杯清茶、一把竹椅品味生活,
宽窄巷子已经成为典型成都生活的写照
大慈寺
公元622年玄奘曾正式在此寺出家为僧,唐玄宗曾赐额“敕建大圣慈寺”,历经兴废,多次毁于兵火,现存诸殿为清顺治至同治年间陆续重建。

这里有成都最古老的“茶馆”,大慈寺禅茶堂,建于一千二百年前的唐代,旁边是斋堂,可以吃素餐。

在所处闹市的大慈寺饮一杯竹叶青,仿佛整个人就置身于峨眉山的雾气晨光之中。

在太古里的喧嚣中取静,热闹与清静无缝切换,没有什么比大慈寺饮茶更成都了。

武侯祠
武侯祠肇始于公元223年修建刘备惠陵时,它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

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评选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成都武侯祠现占地15万平方米,由三国历史遗迹区(文物区)、西区(三国文化体验区)以及锦里民俗区(锦里)三部分组成,享有“三国圣地”的美誉。

如果你也是“三国迷”,那么这里一定能满足你对历史的渴求,若不想被打扰,最好尽量在早晨刚开门时入内参观。

成都着名的锦官深处——“红墙竹影”就在这里,不要忘记拍照纪念。

武侯祠中现存的53座碑刻中,最有名气的当属被誉为“三绝碑”的唐碑。

此碑刻立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高3、67米,宽0、95米,厚0、25米;因为碑文由曾任监察御史、宰相的裴度所撰,由曾任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又是着名书法家柳公权之兄的柳公
绰所书,由当时蜀中名匠鲁建所刻,文章、书法、刻工均属上乘,故被称为“三绝碑”,而其《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的本名,却往往被人们所忽略了。

当然,成都值得一去的地方远远不止这五处,但是基本上这五个地方能让你体会到成都不同的特色。

成都茶馆规模
史料记载,中国最早的茶馆起源于四川。

据《成都通览》载,清末成都街巷计516条,而茶馆即有454家,几乎每条街巷都有茶馆。

1935年,成都《新新新闻》报载,成都共有茶馆599家,每天茶客达12万人之多,形成一支不折不扣的“十万大军”,而当时全市人口还不到60万。

去掉不大可能进茶馆的妇女儿童,则茶客的比例便无疑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

即便在今天,成都的茶馆恐怕也仍是四川之最,中国之最,世界之最。

成都的茶文化无论是在文化沉淀,还是民众基础上,一直处在相当高的水准。

老成都上世纪40年代拥有60多万人口。

在这60多万人口当中,有近12万老成都人都是名副其实的“茶客”。

他们嗜茶如命,每年他们消耗掉的茶叶有好几万吨。

今天老成都人对茶叶的需求量,仍是排在全国之前列。

茶、盖碗茶,
已经构成了老成都人一套独特的市井休闲生活文化。

今天,当我们走在成都的一些旧街老巷。

这样的情景仍依稀可见。

如宽巷子、水井街这样的地方。

一些老茶客仍是挽着裤腿大大咧咧地往那一坐,抽着叶子烟;嗑的瓜子皮满街撒落;三五扎堆侃龙门阵,从早上可以一直坐到晚上。

成都,这座泡在茶缸里的城市,无处不洋溢着茶的芬芳,无处不闪烁着茶的智慧光芒,无处不展现出茶的无限创造力。

对于成都市民来说,没有茶就没有生活。

茶已深深地烙在成都人的生命中。

成为成都人摆不脱、舍不掉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简直不敢想象,如果没有茶,成都将会变成什么样。

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

没有茶就没有成都!
旧成都有很多老茶馆,大多为老年人占据。

清晨就有顾客光顾,有的老人一边喝茶,一边还叨着一米长的烟杆。

烟头熄了,将打火机揿在地上,似钓鱼似地再行燃点。

喝茶时还可旁若无人地朝地上吐口水,且可光着膀子在茶馆内喝,煞是优闲。

这老茶馆内人员嘈杂,均来自五湖四海,一般都互不相识。

"龙门阵"一起摆,茶钱各自付。

兴之所至,天文地理、古今中外、街谈巷闻、国家大事,无话不谈,喝完讲完,各奔东西。

?
成都的老茶馆朴素自然、古色古香,别有一番情趣。

茶客一到,茶博士应声而至,主随客便,泡上一壶香茗清淡,经济实惠。

店内还不时有刮脸、扦脚、梳辫子等手艺人待客。

馆内家具大多为竹椅。

四川多竹,因地制宜。

也有藤椅。

而所用茶具一般都用四川式"盖碗"。

那碗盖用于搅合茶叶,茶碗置茶托中。

茶过三巡,往靠背竹椅上一靠,比之广州茶楼的高背椅、红木椅、沙发更觉舒服惬意,悠闲自在。

在成都茶馆喝茶有一股浓浓的人情味。

花一杯茶钱可消磨一整天,如中途有事需暂时离开,走时只须将茶盏盖揭开放于坐椅上,店家即不会收茶,茶客也不来占座。

茶客们在茶馆"泡"多久也无人厌弃,不会遭人白眼,这是与广州茶楼截然不同之处。

成都的茶馆只是吃茶,不供应饭菜,佐茶也只是瓜子、花生,也与广州的茶楼不同。

成都的老茶馆有很多讲究,第一就是喝茶的手法:左手托茶船,右手姆指中指轻轻提起茶盖,在碗上缓缓拨动,然后将茶盖立着半沉入水,由内向外慢慢推动,这时只见绿波翻涌,翠叶沉浮,幻影游动。

饮茶时也是左手托船,右手扶碗,略开茶盖,悠悠然送至唇边,轻轻
吹动,所谓三吹三浪,要的就是这点过场。

然后徐徐饮入,稍事停顿,满口茶水于口中往来回荡,分三次慢慢吞下,咕咕有声,这时但觉口中暗香浮动,甘苦参杂,涩中有爽,芬芳乱窜,略一张口便有花香扑鼻,绿荫环拥,飘飘欲仙的感觉。

?
成都的茶铺有浓厚的风情色彩、民俗现象。

茶铺里卖瓜子、卖花生,掏耳朵,擦皮鞋,修脚趾,舒筋骨,搓麻将,打扑克,算八字,谈生意,闷磕睡,晒太阳,放鸟,遛狗,备课,写文章,百业千行都对茶铺情有独钟。

成都人偏要挤到一堆,就要到茶馆里才能得到感觉,联曰:“闹中取静喝杯茶去,忙里偷闲拿杆烟来”。

成都人消遥劲头可见一斑。

更有味道的是成都人“吃讲茶”。

邻里之间、熟人之间发生了纠纷都不愿意去见官,找个中人茶铺头一坐,一肚子怨气发将出来,中人调理自有手段,有道是“一张桌子四只脚,说得脱来走得脱”。

输理的一方是要付茶钱的,这个不成文的规矩人人都必须遵守。

吵嘴打架之人,谁个火气不旺?可一到茶馆喝杯清茶,心情平静许多,又在公共场所,谁也不便太放肆,这样一来,调解,评理也容易许多,“纵有不平事,尽从毛孔散。

”也许这也是成都人厚爱茶馆的原因之一吧。

四川成都最大的缺点是少太阳,不好听的话头是“蜀犬吠日”,有一定道理,也因此养成了这里人们爱聚拢在室内活动的习惯,反正外面也不灿烂,在屋头坐着还热闹一些。

正如谚语说的“头上青天少,眼前茶馆多”。

过去城市内外,凡大街小巷,大、小茶馆随处可见,也是“锦城一绝”。

不过这几年城市改造的步伐太快了,日新月异,很多街边边上的茶馆转眼就不见了,心里挺遗憾的。

还有说法是,“四川茶馆甲天下,成都茶馆甲四川”,茶馆和麻将已成了成都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有人统计每天有二十万人泡在茶馆和休闲场所里。

“坐茶馆”是成都人的一种特别嗜好,因此茶馆遍布城乡各个角落。

成都茶馆不仅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而且有它自己独特的风格。

无论你走进哪座茶馆,都会领略到一股浓郁的成都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