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79 成都市域历史文化体系规划

79 成都市域历史文化体系规划

规划成果对接成都市规划管 理文件。
一座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的城市 浮沉自安
汇报完毕 乐容天下 谢谢
以“遗产廊道-天府名镇-大遗址公园”为重点的空间网络。
历史文化资源综合评估图
市域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空间结构图
2.3 市域保护利用规划
“一核、两带、六廊、多点”的整体格局
一核为中心城区 两带为龙门山、龙泉山文化景观带 六廊为历史文化遗产廊道 多点为历史名城与天府名镇
龙门山文化景观带
川西林盘聚落
建设7处大遗址公园
遗址公园与市域绿道相连 周边发展观光农业、乡村度假
天府名镇布局规划图
1、龙泉山—龙门山廊道 2、成都中心城—平乐镇廊道 3、平乐镇—永商镇廊道 4、成都中心城—泰安镇廊道 5、都江堰—彭州—成都中心城廊道 6、成都中心城—五凤镇廊道
历史文化遗产廊道布局规划图
2
6
5
7


成都历史文化谱系图
沱 江
龙门山
龙泉山
岷 江
成都历史文化脉络图
古蜀人迁徙路线 道教传播路线 佛教传播路线 茶马古道 丝绸之路 金牛道 移民路线
2.1 文脉梳理与资源发掘
成都历史文化资源
结合文物部门“三普资料”,从资源构成、空间分 布、文化属性等方面进行评估 周边5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4处国家重要大遗址 市域2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5处国家历史文化名镇 拥有26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6项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
2012.05
一、规划概况
规划背景 规划目标 规划思路
1.1 规划背景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如何协调城市发展与历 史文化保护的关系。 在城乡统筹的进程中突破城市,建立全域历史文 化保护利用体系。 在5.12灾后重建的发展振兴时期,延续地域文脉, 传承历史记忆。
历史文化名城区位
“三普”调查历史文化资源8512处,规划筛选出848处重要资源
峨眉山
青城山
九寨沟
都江堰
乐山大 佛
黄龙
大熊猫栖息 地
2.2 市域保护利用体系
全方位拓展保护利用范畴
空间上,从“名城保护”拓展到”全域保护” 630平方公里
成都历史文化名城范围
12121平方公里
成都 中心城区
成都市域历史文化保护利用范围
锦江 人民南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庆大道
人民南路 四川大学华西校区城市开放意向
中心城历史文化景观标识布局图
三、实施成效
实施项目 管理落实 法规文件
3.1 实施项目
2010年,金沙遗址成为国家首批考古遗址公园。
2010年,国家文物局和四川省和共同签署了 《共建大遗址保护成都片区框架协议书》,标志着 成都的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公园
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3.2 管理落实
首批17处优秀近现代建筑已完成挂牌,第二批34处 正在筹备中。
东丁字街民国建筑
四圣祠北街17号基督教恩光堂
三官堂街33号四川机诫局碉楼 四圣祠北街12号民居
四圣祠北街基督教教会旧楼 四圣祠北街医院
隆兴街42号民居
刘存厚公馆西珠市16号
成都平原历史发展进程
成都
成都城市格局历史演变
2.1 文脉梳理与资源发掘
成都历史文化脉络
4大文化特征,11类特色文化 7条纵贯全域的历史文化脉络











先导

移 民
文明
国 文
文 化
复合
农耕

陵寝 文化
文明
文明
工商
传统工 商业 文化
文明


文 化
川西民 俗文化


革 命
文 化
“全域成都”意象
5.12地震中受损的文物古迹
1.1 规划背景
为全面落实城乡统筹,构建“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特色化文态,我院编制完成了成都市第一 个全域层面的历史文化保护利用规划。
成都规划的“三次跃升”
从城市规划到城乡规划
迈向世界舞台的文化积淀
全域历史文化保护利用规划
从单一体系到全域规划
成都力争用30-50 年时间成为世界二 级城市
祠堂街16号民国四川美术社 祠堂街38号新华日报社
祠堂街42号金秋茶社 太升南路282号附3号民居
文庙西街80号民居
花牌坊江源巷2号民居
花牌坊街2号徐子昌旧居
励志社
四圣祠西街
3.3 法规文件
正在编制
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成都市大遗址保护管理办法 成都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规划管理办法
宽窄巷子
文殊坊
3.1 实施项目
2011成都双年展在东区音乐公园成功举办,体现了成都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协调发展的新成果。
3.1 实施项目
成都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三届“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成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
举办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节 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公园作为永久会址 建立了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古城格局保护图
2.4 中心城保护利用规划
中心城保护利用举措
活化20处历史建筑 在修缮、复原的基础上植入现代功能,发挥其记忆传承、景观展现以及文化产业的资源效益。
历史建筑空间改造模式
2.4 中心城保护利用规划
中心城保护利用举措
打造工业遗产品牌 针对东郊工业遗产普查和评估; 确定保护性与改造性要素,制定建设导则 再现“三线建设”时期的城市记忆
4
3
1
大遗址公园布局规划图
1、宝墩古城遗址 2、芒城古城遗址 3、紫竹古城遗址 4、双河古城遗址 5、鱼凫古城遗址 6、古城遗址 7、金沙遗址
2.4 中心城保护利用规划
重塑延续不断的城市记忆体系
系统梳理“成都记忆”的线索与载体
2.4 中心城保护利用规划
重塑延续不断的城市记忆体系
以文脉为主题,挖掘各历史时期的记忆载体,全面彰显城市个性 以绿道为骨架,串联整合形成集中展示网络,重塑“成都记忆”
构筑非遗展示网络 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公园的后续建设 构筑4级空间层次的非遗展示网络
街头公园
东区音乐公园效果图
2.4 中心城保护利用规划
中心城保护利用举措
设立城市节庆大道 设立人民南路天府广场—锦江段为节庆大道。
开放名校人文空间 引导大学校园向城市开放。
天府广场
天府广场
建设历史文化景观标识体系 实施“特色地名景观标识” 加强“餐饮老字号”的保护与发展
中心城区
龙泉山文化景观带
市域历史文化保护利用规划图
2.3 市域保护利用规划
市域保护利用举措
打造26个天府名镇 形成多处博物馆群落 开展“文化天府”系列活动
构建6条遗产廊道
生态绿廊、绿道、遗产、解说系统
建设3大文化生态保护区
青城山-都江堰道文化、东山客家、川西民俗
打造100处村落文化景观
目前,宝墩遗址正在编制保护规划,鱼凫村遗址 保护规划已完成并公布。
宝墩遗址
鱼凫村遗址
金沙遗址
3.1 实施项目
历史文化名镇正逐步成为展现成都历史文化特色的重要窗口。
中国博物馆小镇-安仁古镇
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洛带古镇
南丝路第一驿站-平乐古镇
西蜀水乡古镇-新场古镇
3.1 实施项目
宽窄巷子、文殊坊等历史文化街区塑造了成都新的城市名片。
文脉梳理与资源发掘 市域保护利用体系 市域保护利用规划 中心城保护利用规划
2.1 文脉梳理与资源发掘
成都历史文化特色
长江文明起源,巴蜀文化中心,地位突出的文化名城 历史悠久,“城址不移、城名不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青山绿水抱林盘,大城小镇嵌田园”的市域环境特色 “两江环抱,三城相重”的城市格局特色 “以蜀文化为主体,兼容南北”的文化特色
法定保护-登录保护-规划控制的分级保护控制 文化展现-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分类利用引导
成都历史文化保护控制和利用引导
2.3 市域保护利用规划
运用GIS分析空间分布特征、自然要素关联性、文化线路耦合度,形成“廊道+斑块”的结构。
历史文化资空间评估
山水关联度分析
+
+
文化线路耦合度分析
+
2.3 市域保护利用规划
各历史时期的记忆切片
城市记忆的空间整合
2.4 中心城保护利用规划
中心城保护利用举措
中心城区依托绿道形成文化路径 重点构建古城5条文化路径
中心城文化路径图
古城文化路径图
2.4 中心城保护利用规划
中心城保护利用举措
加强古城格局保护 打造古城12处文化节点 打造历史地段,增加文化空间
2.2 市域保护利用体系
全方位拓展保护利用范畴
时间上,从“古代”延伸至“近现代”
成都历史文化发展阶段
2.2 市域保护利用体系
全方位拓展保护利用范畴
对象上,从“文物古迹”扩展到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物古迹
都 历









2.2 市域保护利用体系
全域统筹的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体系

从区域中心到全球定位
1.2 规划目标
具有国际影响的世界文化名城 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
近期通过对成都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和文化脉络的梳理,构建一个充分展示和发掘成都历史文化特色的 保护利用体系,逐步推进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相辉映,最终实现“世界文化名城”的长远目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