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研学知识点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是世界著名的大熊猫迁地保护基地、科研繁育基地、公众教育基地和教育旅游基地。
基地占地面积1500亩。
作为“大熊猫迁地保护生态示范工程”,以保护和繁育大熊猫、小熊猫等中国特有濒危野生动物而闻名于世。
除此之外,海域小熊猫、黑颈鹤等各种珍稀动物也在这里安家落户。
这里山峦含黛,碧水如镜,林涛阵阵,百鸟谐鸣,被誉为“国宝的自然天堂,我们的世外桃源”。
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
基地以80年代抢救留下的6只病、饿大熊猫为基础,从原仅有的6只大熊猫开始,在未从野外捕获一只大熊猫的情况下,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现已繁育大熊猫143胎,214仔,现存152只(截止2015年),是全球最大的圈养大熊猫人工繁殖种群,且种群遗传质量、种群内个体健康状况和行为健康状况均良好。
近三十年来,通过系列创新性科研工作,基地攻克了圈养大熊猫人工饲养与管理、繁殖与育幼、疾病防控与种群遗传管理等关键技术难题,突破多项技术瓶颈,取得多项原创性科研成果,在中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的指导下,引入先进的保护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针对
当今环境热点问题,从公众意识、情感、行为多层面在基地和深入到全国城市社区、大中小学、幼儿园和农村,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保护教育项目。
获得了广大青少年和国内外志愿者、动物爱好者的高度赞誉和好评。
基地以造园手法模拟大熊猫野外生态环境,大熊猫产房、熊猫饲养区、科研中心、熊猫医院分布有序,若干处豪华熊猫“别墅”散落于山林之中。
不同年龄段的大熊猫在这里繁衍生息,长幼咸集,其乐融融。
保护动物,爱护环境是美德!
地球上自有生命以来,共出现过25亿种动植物,其中有将近1/2是在最近3个世纪内消失的。
物种平衡的破坏,使人类生存环境恶化,人类本身将遭到巨大灾难。
现在,地球上平均不到两年就有一种野生动物灭绝,不少动物也处于灭种的边缘。
为保持地球生物的多样性,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各个国家对野生动物的保护都非常重视。
如果仅靠科研人员和野生动物保护机构不足以拯救濒危物种,只有通过教育的方式,鼓励广大公众的参与及日常行为的改变,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环境。
现代社会大人和孩子少有亲近大自然的机会,强调接触、互动和实践,帮助建立人与大自然的情感联系,避免因保护教育理念的落后导致教育活动流于形式,避免单纯知识讲解的枯燥,从而达到理解和乐于环保行动的效果。
研学从三个层面对学生进行教育。
首先,从意识层面传递正确的信息,鼓励关注生物多样性状况;其次在情感层面上激发目标群体更关爱生物多样性和动物福利;第三是在行为层面上传递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力量,以激励人们改变行为。
使保护教育成为学校德育教育和社会实践的一部分。
保护动物,爱护环境,就是拯救人类自己,培养其仁慈行善的习惯,提升道德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