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京的饮食变迁(文化)

南京的饮食变迁(文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我国消费者与亚洲其它地区消费者,在餐饮方面有 6点不同:即健康指数,就是选择食品时对于身体健康方 面的考虑;家庭指数,就是对于食品是维系家庭关系的重 要纽带的认可程度;文化压力指数,就是对于外来食品文 化与当地文化的冲突而产生的压力感受的强弱程度;兼容 指数,就是对外来的、新鲜的饮食文化的偏好度;不信任 指数,是指对于食品供应商的怀疑程度;体面指数,是指 对于需要依靠食品显示社会地位的认可程度。 从这六点可以看到,除了“体面指数”在我国明显偏 高外,其余与亚洲其它地区消费者的态度不存在太大差异。 “体面指数”居高,在于我国人的待客之道,国人待客, 食物是最重要的。在一次调查的受访者中有88%认为: 称职的女主人会为客人准备丰富的食物,客人根本吃不完, 但会因此很高兴;82%的人认为称职的女主人会为客人 准备平常很难吃到的食物;有56%的受访者更喜欢在自 己家以外的场所招待客人。归根结底,这是个“面子问 题”。这和传统比较重视对于有限资源利用的质量的态度 是有冲突的。奥美对于我国研究的最主要发现就是:我国 消费者在餐饮方面对于“数量”与“质量”关注的失调, 是引发一切关于“吃”的错乱之源。
小时候曾经看到过一句十分有名的诗句:“春江水暖鸭先 知”,本以为在鸭饮食文化异常兴盛的南京,成群的鸭子嬉戏 水上的情景一定随处可见,然而恰恰相反,不仅秦淮河上没 有一只鸭子,甚至连浩浩长江也没有一只戏水的精灵给刻板 的画面添加一丝灵动的色彩,于是时常纳闷,那街头巷尾四 处飘香的鸭子从何而来。玩笑归玩笑,南京的鸭子是不能不 吃的。与北京烤鸭不同,南京的盐水鸭则别有另一番味道, 肥而不腻,余香满口,细细品尝则回味无穷。 到南京,就不能不吃南京的鸭血粉丝汤。夫子庙边,秦淮河畔,华灯初上,热闹 非凡。此时的你随便走进任何一家鸭血粉丝汤的店面,生意的兴隆都会 令你目瞪口呆。等了好久,终于轮到了你那一份,满满的一碗,雪一样的粉丝躺在碗 底,顿时勾起了你的食欲。 三毛曾经把粉丝戏称为雨,说的就是它的滑润,柔韧, 口感极佳的粉丝再配上浓郁淳厚的汤汁,风味极佳。当然鸭血是不能少的,还可以根 据个人口味放上切的碎碎的鸭肠或小块的鸭肝,你便可以细细品味正宗鸭血粉丝汤的 味道了。与鸭血粉丝汤配套吃的是南京另一样非常有名的小吃——小笼灌汤包,玲珑 小巧的包子完全体现了南京饮食的最重要特点——甜,明明是做得很咸的包子,细品 之下却有一丝淡淡的甜意,令北方长大的我忍俊不禁。 南京的饮食文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色:集中体现了包罗万象,集百家之长的特点。这 里不仅有南京本地的正宗食品,还有各地不同的风味小吃。湖南路上的日本寿司店, 韩国料理店,傣妹民族小吃店……琳琅满目,令人应接不暇。听人说,每年八月桂花 飘香的时候是品尝南京桂花糕的最好季节,来得不是时候的我只能遗憾不已了。 吃在南京,是一种享受,也蕴含着浓浓的文化底蕴。青梅煮酒,评诗论画,饮着 新鲜桂花花瓣做成的桂花茶,当真是其乐无穷,别有韵致。
[感想] 这段电话记录很典型,国庆节 就要到了,很多南京人都会进入一个迎来送 往的过节模式。有朋自远方来,安排他们吃 好玩儿好很需要费一番脑筋。“金陵夜生活” 觉得,“南京特色饮食”这个概念有着很大 的外延,不一定非得是秦淮小吃,特色美食 街上的特色餐饮,往往更能体现城市的风格。 说起南京风味,想起有次几个朋友回上海, 买了绿柳居的素菜包给他们路上吃,没多久 就接到朋友从火车上打来的电话:“太好吃 了,一口气吃了4个,有这样的素菜包当晚 饭,真是幸福。”从这一点来说,素菜包子 以“打包”的形式被带走,或许比“堂吃” 更能体现南京美食的滋味。 南京人的美食精神,并不局限于秦淮风 味,这个城市对南北滋味的兼容并蓄,以及 对平民化餐饮方式的热爱,更能表达特有的 美食精神。
因为面对众多新奇美食的诱惑,人们时常“明知故犯”地以牺牲健康而满 足口腹之欲,暴饮暴食。对于孩子的愧疚就更明显:有77%的受访者认为, 现在的孩子要吃很多垃圾食品。同时,对于究竟什么是“健康饮食”,中国消 费者越来越不相信食品供应商的意见。近年来饮食事故在媒体的频频曝光使食 品供应商在中国的信任感大打折扣。受访者中有54%指出,“从来不指望食 品厂家告诉我什么是健康食品”。 那么,什么是我国消费者比较信任的“健康饮食知识”来源呢?很自然, 亲戚朋友是信任度比较高的群体。但是,调查的一个发现是,我国消费者对于 政府的依赖程度较亚洲其它地区高得多,有90%的受访者认为“政府有责任 就什么是健康饮食对公民进行教育”。 归纳以上种种,可对我国消费者当前的饮食态度,作出几点启示:第一, 新奇越来越无法独立成为消费者购买产品的原因。众多陌生品牌在我国市场风 云迭起的今天,单纯依靠“新奇”而获得销售业绩的市场操作逐渐失效。第二, 饮食品牌必须配合我国消费者目前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密切关注国情发展 以及由此所致的老百姓心态和实际生活的变化。第三,一个企图在中国市场长 久发展的食品品牌必须为我国消费者提供某种切实的利益。 因此,我国目前的迅速变化,在对于传统市场策略提出挑战的同时,也孕 育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英国的饮食习惯
早餐 传统的英式早餐有煎培根、香肠和煎土司。这叫做“煎 食”。但现在多数人都很忙,没办法每天都吃这种丰盛的早 餐,所以现在最流行的早餐种类有: · 一碗玉米片加牛奶; · 一些优格加新鲜水果; · 土司 涂果酱,通常在早餐时喝茶、咖啡、或果汁。 英国人仍在周未享用传统的英式早餐。各个旅馆或饭 店,尤其是大家所熟知的家庭式旅馆(B&B“s)皆有供应传 统的英式早餐。 午餐 英国人的中餐很快就解决,不像意大利人。通常午餐只需三十到四十分钟,许 多英国人吃三明治,或许是因为三明治是英国发明的。通常人们早上在家做好三明 治,然后在午餐时间食用,三明治是英国人的便当。同样受欢迎的午餐为烤马铃薯。 点心在英国相当普遍,特别是巧克力,且特别在早上约十一点和下午三点。英 国儿童是世界上吃甜食最甚者,这使得英国牙医非常忙碌。 晚餐 晚餐是一天中的主餐,且通常有两道菜--肉或鱼加蔬菜,之后有甜点(也就是布 丁)。英国小孩都知道在吃布丁前要把肉和蔬菜吃光光。 冷冻熟食在英国相当普遍,几乎每个家庭都有微波炉,且通常英国人(尤其是 学生会买一份冷冻熟食,放进微波炉,边看电视边吃--这叫做吃“电视晚餐”。 外国食物也相当受英国欢迎。超市里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印式、中式、意式、希 腊式和日式食物--事实上是来自世界各地的食品。 晚餐后通常要来上一杯茶(当然要加牛奶!)
南京饮食文化
南京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本邦京苏大菜,仅菜名的典 雅就引吸了无数旅游者,如“六朝素翅”、“玄武三丝”、 “莫愁鲜夹”、“秦淮什锦”、“白鹭菜核”、“雨花凤 尾”、“梅花明珠”等等,诗情画意都在一席之中。京苏 大菜的特点,在于口味醇和,咸淡适中,讲究原汁原味, 酥烂脱滑而不失其形,滑嫩爽脆而不减其味。 有人说,到了南京就见识了“鸭文化”。南京的鸭馔, 不负“甲天下”盛名,如今常见的,就有:盐水鸭、金陵 烤鸭、料烧鸭、黄焖鸭、清炖鸭、珍珠鸭、松子鸭卷、香 酥鸭、烩鸭舌掌、美人肝等等,都是席间佳肴。
南京人对南京饮食的观点
“多哩美味专线”继续热闹,询问西餐厅的读者多了起来,看来 美味专线终于走出烧烤、川菜的寻常套路,为此多哩在昨日的 本报“国庆服务手册”特别专题介绍了南京的几家西餐厅。 在诸多电话中,有一通值得回味。 [电话记录]“你好,多哩美味专线” “我有几个朋友从济南来南京,晚上才能到,给我们的晚餐一点建议。我们3个 人,预算为200元。” “……嗯,建议你们去狮子桥吃泰国菜。” “啊?这个……”(打进电话的MM有点发愣,估计是觉得泰国菜有点文不对题) “是这样考虑的。远方来的客人舟车劳顿,通常缺乏食欲,泰国菜的酸味调得 很特别,可以开胃。其次,泰国菜味道浓郁,适合北方来的朋友,我们推荐香叶包鸡, 大块的烤鸡肉,南京话就是‘杀渴’,上菜也快,明炉桂花鱼酸酸的,鱼肉细嫩,汤 也好喝,此外推荐香叶西米,是一道甜品。3个人200元可以吃得非常舒服 了。”“外地朋友来南京,第一顿吃泰国菜是不是没有南京特色?” “要说南京特色,只有去夫子庙吃秦淮小吃。”“我们不吃。”(MM态度很 坚决)“晚餐选狮子桥也有道理的。湖南路很都市化而且有朝气,美食街特色明显, 而且有几家店口味不错,饭后一路沿马台街时尚小店一路逛去,或者在湖南路上溜达, 有都市夜晚的感觉。周边还有茶社和咖啡馆,继续聊天也不错。夫子庙嘛,另外找一 个晚上去溜达溜达就好。” “的确如此,好像现在只有外地人才去夫子庙走马观花。”(这一点上MM相当 认同)
饮食:中国人餐桌上的变化
经济的迅速发展正逐步改变着人们的饮食习惯。越来 越多的人发现,中国人餐桌的“内容”正悄然发生变化,由 原来饱餐型向营养型、新鲜型、简便型转变。 20世纪80年代,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00 公斤,结束了粮食长期短缺的历史。举世公认,中国用世 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是个了不起的奇迹。 现在,中国人越来越注重饮食的营养。据权威部门统计,1995年,我国城 市居民每天人均消费粮食387克,肉禽78.3克,鱼 虾36.1克,奶类24.2克,蛋类76.1克。 与5年前相比,除粮食消费基本持平外,其他类消费增长都在10%~20%。 中国人营养摄入量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 填饱肚子和摄取营养之间有天渊之别。 近几年,高粱、玉米等杂粮再度“走红”,有人认为是“忆苦思甜”。营养学 家则说,它反映了老百姓对杂粮中微量元素的重视,对传统膳食的重新认识。 食不厌“鲜”是近年来中国人餐桌上的一个显著特色。今天不论南方还是北方, 每个城市每天都有大量鲜菜上市,严冬再也不会妨碍人们吃鲜的欲望。中国人对蔬 菜的消费量不知不觉中迅速增长,去年全国人均消费蔬菜150公斤。 经济的发展给中国人餐桌上带来的变化才刚刚开始。专家分析,这种变化必将 改变中国人的饮食观念和习惯。尽管目前物价仍然偏高,人们有时有几句牢骚话, 但老百姓自己都承认:“涨归涨,嚷归嚷;买归买,吃归吃;都吵着东西贵了,可 桌上的饭菜还是一天比一天丰盛了。”
数字解读中国饮食变化
十年来美国在饮食习惯上,几乎没有变化,而我 国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么具体变化了什么?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吃”一直是重要的一部分。这 从语言上可见一斑。比如,“才高八斗”就是以古代粮食 的度量去比喻一个人的才华。又好像“同甘共苦”就是用两种味 道去形容生活的顺境和逆境。至今,我们每天仍然用很多和“吃” 相关的表达方式交流。比如想法、感受、身边的人、工作、家 庭……都可以用和“吃”相关的语言表达。而在传统的“儒”文 化中,也有对“吃”的态度。比如郑板桥,他不仅是美食家,而 且有一手好厨艺。总体来看,中国传统是以一种优雅平和的态度 来对待饮食的。但是,这种传统在现在剧烈的市场变化中受到很 大冲击。因为在一个突然开放的商品经济中,人们一夜之间眼界 大开,纷至沓来的餐饮品牌、外国的饮食文化、“吃”的知识等 等让人眼花缭乱。由于我国社会分配制度的改变使每个人收入发 生巨大变化,人们迫切地希望拥有更多东西。尤其是对“吃”的 态度也随之变化。从追求“手艺”、“和谐”、“其乐融融的家 庭聚会”到“要尝试”、“要速度”、“要方便”、“要过 瘾”……总之,就是变得比原来“贪心”了,在“数量”与“质 量”的权衡中,更多关注“数量”而忽略“质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