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中日跨文化交际

浅析中日跨文化交际

浅析中日跨文化交际——以笔者的真实经历为例摘要:中日之间的历史源远流长,两国的文化交流相互交融,以留学、就业、移民等形式交往亦日益频繁。

随着相互交流的不断深入,在交际中也出现了不少文化休克现象。

本文主要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以笔者身边的中日之间的交际事件为案例,浅析中日两国在文化方面的不同,提高中日跨文化交流意识。

关键字:中日跨文化差异前言进入21世纪,中日关系愈加成为人们极为关注的热点话题。

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隔海相望。

不管是在文化还是历史上,都有着必然的联系和相似的地方,但是由于受到两国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日在各自的文化上有着很多的不同。

在跨文化交际中,若是不能正确理解看待对方的文化,便会产生文化冲突,造成交际障碍。

一、请客与AA制案例:有一次,我和室友(中国学生)一起邀请玩得比较好的日本留学生去中国餐厅吃四川菜,因为知道他喜欢吃麻婆豆腐。

我和室友在之前就商量好我们俩请留学生吃,先由我来付钱。

但是在付账时,留学生坚持要付自己的那一份钱,即使我们一直在解释这次是我们邀请你来吃的,你就不要出了,下次你再请我们吃吧!但是在付完帐后他还是把那份钱给了我们。

日本人在吃饭的时候一般坚持「割り勘」(AA制),和同事以及朋友聚餐时都是“均摊付款”,即使共同招待客人,而且可以在客人面前公开算帐、掏钱。

在中国人眼里,这是一种丢脸的行为,而且是一种“冷淡”的表现,作为好朋友,不应该斤斤计较,应该是今天你请客了,明天我再请回去。

「割り勘」的习惯于昭和20年代从美国进入日本,30年代迅速普及。

因为它迎合了日本人的心理,所以倍受欢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日本向美国式产业社会转变和向消费社会迈进,日本社会以往的「義理人情」意识逐渐淡薄,人们不再追求真正的感情、永恒的友谊,而希望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

这种变化反映在交际关系上有两个具体特征:一是谁都不愿欠别人的情;二是感情,人情只局限于一时一事,和以后及别的事无关,所以一切都要当场算清、了结。

在现在的日本,已不仅表现在共同餐饮时的付款方式上,而且几乎表现在所有共同消费的行为之中,似乎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种「割り勘」文化。

而中国人乐于“套近乎”,交谈双方力求拉近双方的距离,在一些场合急着付账。

比如坐公交时碰到熟人会抢着为对方付款;买饮料时为对方买一瓶等等。

日本人在为人处事时信守“距离美”的原则,人际交往不愿欠他人的情,“距离意识”在日本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人乐于人情往来,认为这样会促进双方感情的交流。

由此可以看出,日本人的人际交往距离远远大于中国人。

因此,在与日本人交流时一定要尊重他们的文化,避免产生“日本人小气、冷淡”等文化误解。

二、寒暄案例:刚开始学习日语的时候,有一次吃完午饭后正好碰见要出校门的外教,于是我走上前去问「先生、昼ご飯を食べましたか?」(老师,吃饭了吗?),外教听了我的问话显得很惊讶,想了一会说到「ええ、もう食べましたよ。

」(嗯,吃完了哦。

)我又接着问「どこへ行きませんか?」(您去哪呀?)这下外教感到很疑惑,说到我去外面的水果店买点水果。

还有一次夏天的早晨,去上课的路上碰到了日本留学生朋友,他向我打招呼「今日は暑いですね。

」(今天真热啊!),我根据自己的感觉,说到「いいえ、熱くないですよ。

」(我觉得不热啊!)当时朋友的表情有些僵硬,我感到有点纳闷。

我实事求是地回答了他的话,他的表情怎么会如此呢?后来才知道这只是在寒暄问候,并不一定要对方回答。

就像我们见面时经常会问别人“吃了吗?”、“上哪去呀?”等,甚至是边走边说也不用在意别人是否回答。

由上可知,中日两国在寒暄用语方面是各具特色的。

日本人的寒暄内容经常涉及季节、天气。

日本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湿润温暖、四季分明,因受到有规律的季风影响,气候多变。

台风、梅雨、暴雪、樱花、红叶等大自然培养了日本人敏锐的“季节感”。

比如樱花开放的时候,有很多人都有花粉症。

因此日本人十分喜欢谈论与季节、气候有关的话题,并将其发展为一种寒暄方式。

见面时先交流一下彼此对季节天气的感想,产生共鸣。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无论自己的真实感想如何,都不会反驳否定对方,而是不断地随声附和,以保证交际的继续进行,这也是日本暧昧性文化的一种表达。

日本人在书信的前面部分,也常常把有关季节的话语作为开场白。

中国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足见食物在普通人心里的重要地位。

在生产技术落后的古代,人们过着贫穷的生活,填饱肚子成了当时人们关心的头等大事。

彼此之间的寒暄围绕饮食展开话题,表达关切之情。

久而久之,见面时便用“吃了吗”来打招呼,并延续至今。

汉语的招呼语形式灵活、不拘一格。

除“吃了吗?”,常用的还有“去哪儿啊?”“忙着哪?”……主要根据见面时的具体情况而定。

有时还是明知顾问,如看到人家在洗衣服,会问句“在洗衣服呀?”类似这样的问句并不需要对方回答,只是表达自己对对方的关心而已。

汉语的这种打招呼的特色,除了受传统的“与人为善”、“互相关心”等文化因素的影响之外,还受到汉文化传统的重实用、重经验的思维模式的制约。

近年来,国际间的交流日益密切,随着中国的逐步改革开放,“你好!”也成为人们常用的寒暄用语。

另外,日本人打招呼时会微微鞠躬,以示尊敬。

三、人际交往的距离案例:在考研的过程中,外教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为了感谢外教的耐心指导,复试完后我特地从北京带回一些小特产。

在拜访外教家时我提前一天打了电话,准备第二天把礼物送到外教家。

当我走进她家,把礼物送给她并表示因为她的指导我才顺利考上研究生,可她只说了一句「本当によっかたね!おめでとう。

」(真是太棒了,恭喜你!),之后就一直沉默着,也不叫我进去坐一会儿,我觉得有些尴尬,于是就说自己还有事先告辞了。

整个送礼以及感谢的话语都是在玄关完成的,都没有进到她家的客厅里去。

由此可见,日本人的人际交往距离远远大于中国,所谓的人际交往距离是指在交往中,双方所需要的空间上的物理距离以及情感上的距离。

比起中国人来,日本人更加注重隐私。

虽然日本是集体主义倾向,但是即使是在集体内部也特别重视个人隐私的保密。

据调查,日本人的人际交往的距离是1.5----3.6m,再进就会产生压迫感,会感到非常的不自在;而中国人的人际交往距离是1.2m左右。

日本人并不喜欢在家里招待客人,也不喜欢客人在家里晃来晃去,甚至坐到自己的床上,更不喜欢硬留着客人在家吃饭睡觉。

相比之下,中国人就显得非常热情好客,一定要让客人入厅坐好并送上茶水后才开始讲正事,如果客人是第一次来家里拜访的话,会请客人参观自家的房子,一般都会留客人在自家用餐甚至留宿。

因此除非主人的邀请,不要冒昧去登门拜访日本的家庭。

即使要拜访,一定要提前预约,并且不要逗留太长时间,最好带点儿小礼物。

另外,因为日本人重隐私,所以在交谈中不要涉及个人隐私的话题,比如婚姻、年龄、收入等等。

这些在中国人看来是关心对方的生活,但对日本人来说是冒昧进入了别人的私人空间、会让日本人感到不快。

前文提到日本人打招呼时的非言语动作是鞠躬,虽然日本深受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影响,但亲吻、拥抱等身体密切接触的打招呼方式并没有被日本人所吸收,与交谈对方有一定距离的鞠躬还是主要的打招呼时的非言语动作。

四、送礼案例:我有一个外教松下老师非常喜欢吃干笋,在日本没有干笋这一吃法(都是吃新鲜竹笋)。

于是,寒假回家时,我特意让妈妈去别人家买了两斤自制的干笋送给松下老师。

当我把干笋送到松下老师家时,她就从水果盘里拿了五只苹果包好给我并说「お返し」(回礼),我当时很诧异,觉得老师送的回礼是为了尽快还人情,特别没有诚意。

中日两国在礼品的选择以及送礼的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异。

日本人一般不会送特别贵重的东西给对方,避免给对方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避免让对方因回礼而烦恼。

日本人在送礼物时经常会说「誠につまらないものですが。

」(非常不成敬意的东西。

)即使是花了很大的心思挑选的礼物也会说成是很普通的东西,他们的心理是:因为是不值钱的,很普通的东西,不会给受礼者造成压力,也可以不用还礼。

如果回礼的话,通常是立刻或时隔不久回礼,强调回礼的时间性。

而中国人馈赠礼物时讲究礼品的档次,有种越贵越稀罕的东西越能代表双方的关系深厚,而且在送礼的时候还会稍微强调一下礼物的贵重与送礼者的精心挑选。

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一般都会回礼的,回礼的礼品也会根据送礼的礼品的档次而定。

但是回礼不是马上就回,有时隔几年再回都可以。

从送礼事件可以看出,日本人的思维极为细腻,常作换位思考,替他人着想。

因此,他们送的礼物通常都是比较低廉的,如一块毛巾,一只圆珠笔,一把扇子等等。

大三时我是班里的学习委员,协助外教的教学。

在学期将要结束时,外教为了感谢我积极配合他的工作,送了我一条小方巾。

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不轻易给别人东西。

五、打电话(自报家门)案例:第一次给外教打电话时,我说「もしもし」(您好!)、对方马上答道「もしもし、松下です。

」(您好!我是松下。

)当时我感到很惊讶,因为我都没有问接电话的是谁,也没有说自己是谁。

由上可知,日本人在接电话时通常是自报家门,而中国人一般是知道对方的名字后才报上自己的名字。

这反映了日本人常常站在对方的角度看事情,知道对方会问自己是谁便在之前就自报家门。

而且之后再给松下老师打电话时,她的第一句话还是「もしもし、松下です。

」其实即使她不说出自己的姓名我也知道是她,也反映出了日本人常常换位思考。

六、感谢案例:大三的十一长假的时候,松下老师和中土井老师(外教)想去舜黄山旅游,于是我和室友(中国学生)一起为外教做了一次导游。

旅游回来后分别前外教说了句「今日は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

」(今天谢谢你们了。

),没想到第二天上完课后,中土井老师又说了一句「昨日、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

」(昨天,谢谢你们了。

)大概过了三天的样子,在学校超市里碰见买东西的松下老师,老师说了句「先日、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

」(前几天、谢谢你们了。

),当时听得我云里雾里,心想:我没干什么事呀?老师为什么要感谢我?后来才知道原来还是导游的事情。

由此可知,日本人对已完结的某件事情会反复的表达自己的谢意,甚至是半年之后都会重提旧事,再三的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中国也是礼仪之邦,崇尚“礼多人不怪”的观念。

相比之下,日本人表达谢意时具有相对的后倾性,也正是因为这种后倾性,使人际关系得以保留与维持。

因此在与日本人交际中要注意这方面的差别。

要向日本人表达谢意时可采取当面表达的方式以及事后用E-mail或明信片的方式重表感激之情。

结语:总之,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交流时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中日之间的交流也是如此。

我们要在充分认识日本的文化背景及知识,平等对待异文化,相互理解与尊重双方文化,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注:笔者2010年—2014年本科所学专业为日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