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代化论文

中国现代化论文

对中国现代化的一点思考摘要:本文主要针对什么是现代化、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及意义、中国现代化的阶段划分进行了描述及理论介绍,同时就笔者自己掌握的文献资料从探讨我国现代化存在的问题的角度,对我国现代化存在的不足与现状提出了一些观点与看法,同时结合实际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与构想。

党的十七大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主题,这一主题的核心就是发展,现代化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必经阶段。

党的十六大也提出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因而加大对我国现代化的研究力度是当前的趋势与重点。

关键词:中国现代化,内涵,体制,理性,小政府、大社会,公民素养一、定义当前我国正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要时期。

那么到底什么是现代化?现代化的涵义又是什么呢?笔者通过翻阅相关书籍及文献,找到了如下几种定义。

第一种认为所谓中国现代化是指近代中国社会资本主义化的历史进程,亦称中国早期现代化或近代化;也有的学者认为现代化是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引发的社会生产方式与人类生活方式大变革,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过程。

还有的观点认为现代化(近代化),是相对于传统农业社会而言,其过程就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工业社会或知识社会)的变迁过程,主要包括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及思想科学化、理性化。

吴增基等人认为社会现代化是指一种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特殊社会变迁过程,是以科学技术进步为先导,以工业化、城市化为主要内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变迁过程。

上述的定义有的是国内通行历史教科书的观点及一些主流公认的定义,比较具有权威性。

笔者在网上找到了一些笔者认为比较完整的关于现代化的解释。

“首先社会现代化是一个高度综合的概念,它有四层含义。

第一、社会现代化是社会领域的一种革命性的社会变迁,它包括: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两次转型,社会生产力和生活质量的持续提高,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的根本转变,国民文化和健康素质的大幅度提高,社会福利和社会公平的根本改善以及国际地位的变化。

第二、社会现代化也是一个长期的有阶段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18到21世纪的400年里面,世界社会现代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第二个阶段是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在22世纪还有新的发展。

第三、社会现代化是一场持续不断的国际竞赛,它包括:不同国家、不同民族追赶达到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竞赛,以及国内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社会观念、社会制度的深刻变革。

第四、社会现代化有国际、国内,相对和绝对两层概念。

社会与经济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

为什么?因为社会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人认为所谓的社会就是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是一个大概念,无所不包,而我们研究的社会特指社会领域,是小社会,它包括人口与健康、学习与工作、休闲与福利等12个分领域。

在国家现代化里面,社会现代化、经济现代化都是国家现代化的组成部分,没有经济现代化,没有社会现代化,也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同时经济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基础,而社会现代化是我们的目标,社会现代化、人的全面现代化是我们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我们的目标是要提高全民族、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

”笔者认为这一阐释更加具体与全面,笔者比较认同这一解释。

二、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及意义关于现代化的内容,吴增基等人认为现代化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经济发展的现代化、社会组织功能的现代化、社会生活空间城市化、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与教育的发达等。

吴增基等人的观点主要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所以其关于现代化的定义非常具体与全面且注重社会性,而官方历史教科书的解释则是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及思想科学化、理性化,即工业、农业、国防及科学的现代化。

既然现代化的内涵如此丰富,那发展现代化的具体意义体现在哪里呢?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及最大的为数不多的社会主义国家,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等。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承担着多重任务,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我国发展的必经阶段和必然战略。

三、中国现代化的阶段与进程反思中国的现代化,最早可以推论到洋务运动时期。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现代化共经历过起步阶段(1840-1895)、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腾飞阶段(新中国成立后)。

这一划分是从现代化发展程度与速度上来区分的。

如王思斌等认为,参照罗荣渠等人的分析,中国的现代化大致经历了四个大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即从洋务运动经维新变法到立宪运动,大约半个世纪;第二个阶段是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49年革命;第三阶段是从1949年到1979年改革开放;第四阶段是从1979年迄今。

这一观点比较成熟,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同及官方的认可。

四、中国现代化的现状及反思从上述的一些比较成熟的定义及相关理论,我们可以发现现代化的核心是发展——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发展、文化的发展等等。

发展是一个褒义词,代表着文明与进步。

我们新一代领导人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更是大大扩大了发展的内涵。

当今,研究中国现代化已成为很多学者的主要研究课题,而这一研究又由于得到国家的极高的关注度,因而现在关于现代化的研究观点、理论、著作层出不穷,可谓硕果累累。

可以说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我们已取得了很丰硕的成果,理论非常成熟。

可是,反思我国当前的发展现状,很多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甚至西方国家都没有遇到的问题在我国不断涌现,严重威胁着我们的现代化发展。

我们先来看看我国的现代化程度到底有多高,以下是摘自网上的一篇研究报告。

中国社会距离现代化有多远?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在对大量数据、图表进行研究分析后发现,中国等61个国家仍然属于社会欠发达国家。

根据城市化、平均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等指标计算的社会水平综合年代差,2001年中国与英国、美国、德国、瑞典和法国5国的差距超过80年。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国际差距略小于经济现代化。

研究者发现,根据人均GDP、农业劳动力比重等指标计算的经济水平综合年代差,2001年中国与美国等7个国家的差距超过100年。

2003年中国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为73分,排世界109个国家的第57位;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为28分,排名第59位;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为25分,排名第60位。

中国社会水平距离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非常明显。

“2003年的中国处于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期,大约为城市化的中期。

中国社会现代化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何传启研究员说。

在反映社会现代化水平的90个指标中,中国有人口增长率、死亡率、抚养比、小学入学率、青年识字率、失业率等8个指标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当,平均预期寿命等17个指标与世界中等水平大体相当,其他指标的国际差距较大。

在过去50年里,多数时期中国社会现代化快于经济现代化。

专家预计,按照1980年至2003年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的年均增长率测算,中国完成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大约需要15年。

研究同时发现,2003年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排名世界前10位的国家依次为挪威、瑞典、美国、丹麦、英国、芬兰、日本、荷兰、瑞士和澳大利亚。

根据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分组,挪威等20个国家属于社会发达国家,西班牙等33个国家属于社会中等发达国家,泰国等17个国家属于社会初等发达国家。

从以上的报告中我们可以对比其他的亚洲国家,我国当今的现代化程度依然很低。

实际上,我国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其实在学者们的论文著作与研究里都发现过也提到过,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因而不可避免地走了很多本可避免的弯路,当然这另一方面也和学者们的研究偏于理论化,注重于解释及描述对比性研究,很少提出比较有效的针对措施或解决方案及建议有关。

其次,国家大的政策上对于经济现代化的片面关注导致了其他方面现代化发展的失调,结果又严重阻碍了我国现代化的整体的健康发展。

第三,笔者认为中国的体制改革没有跟上经济改革的步伐,体制上的缺陷导致效率的极度低下,相关制度的不健全导致社会不公与社会矛盾的加剧等众多的社会问题。

如果体制改革不实行,不进行体制现代化,现代化的速度与质量将会大打折扣。

第四,笔者认为我国现代化的关键还是人的现代化,可是我国的公民素质、创新能力却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GDP 的不断增高而相应地提高。

只有国人具有较高的现代化所需的素质,形成一种理性的社会风气与氛围,改变传统文化中的以人情关系为主导的价值取向及思维习性,如此方能从根本上向社会的现代化迈进。

五、感悟与思考在这里笔者就自己对于中国当前现代化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几个角度作出了一些反思与思考。

1、学者的研究偏于理论化,缺乏实用性,转变成生产力和实施的规划的比率较低。

关于学者们的研究不被关注的问题,这一点笔者所掌握的资料较少,而且这方面的研究也较少。

但笔者结合日常的观察及自己的思考认为,这一点除了政府机构应加强反思以外,还有就是学者们的相关研究应该更加注重实用性,使自己的研究更加贴近地区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且要注意与政府机构等互相配合,为政府的规划及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及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与相关的数据分析。

当前我国的科学研究转化为生产力的比率及程度较低,笔者认为这一点值得政府及我们学者的深入思考。

2、政府的大政方针及规划的偏向性过大,导致现代化发展的不平衡。

笔者认为政府这些年的发展规划过分偏向于经济的发展,即对于经济指标、GDP等数字的追求,而忽视了社会、民生、公共福利、公共事业等其他方面的发展。

因此国家在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时就提出了六个统筹的思想——要统筹区域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要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可见这一问题近几年也逐渐得到了国家与政府的重视。

但是,地方政府的发展观仍然没有多大的改善,从近几年各地频繁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地方政府对于地区发展存在的巨大误解对于社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同时也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的恶化。

改变地方各级政府错误的政绩观及地区不科学的发展模式就显得很重要了,这方面的尝试就需要我们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加强对各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与调查,在掌握了充分的地区实际资料后通过科学分析摸索出适合地方发展的能使社会得到整体和谐发展的新路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