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美术能站立的折纸动物教学反思动物是人类的好伙伴。
可爱的小猪、神气的小鹿、英俊的小马、笨重的大象、天真的企鹅……这些动物是小学生心中童话王国的嘉宾。
利用身边随手可及的材料加以立体表现,引导学生探讨动物能站立的方法,研究折法、剪法和画法等,使纸做的动物站立起来、漂亮起来,这是完全符合小学生好奇、好胜、好美的心理发展规律的。
铁铸的小鹿、陶塑的疣猪、铜雕的群牛……形式多样,情趣盎然。
具象与抽象、现实与想象、传统与现代并存,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与思路。
这些精美的雕塑艺术品,主要是让学生真切感受雕塑之美、立体之美,懂得对于身边熟知的动物,可运用适当的材料进行创作表现。
大胆发现、认识、联想及灵活运用各种材质的媒材,应物造型,蓄情创造,就会使材料焕发新的生命活力。
本课教学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个人通过折、剪、画、贴等方法独立制作完成能站立的折纸动物,当然也可以与同桌一起互助完成。
第二课时是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合作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动物乐园”。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个人通过折、剪、画、贴等方法独立制作完成能站立的折纸动物,要求学生要把对动物的平面认识转化成表现立体的动物。
一开始我通过让小朋友玩“猜影子”的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让学生了解认识了各种动物的主要外形特点,再通过观察不同的动物图片,进一步了解不同动物的主要特点。
接下来再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在制作过程中会遇到的一些难点,如:动物要做多大?什么部位要相连?怎样才能站的稳?改变单纯追求像的审美标准,指导学生对事物要看整体,抓特征,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表现观察后的“主要特征”。
学生的作业对于动物的特征表现较好,但是也有不足的地方:如动物的动态较单一,变化不多,不够有趣,还要再鼓励学生大胆创作。
2.《小雨沙沙》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回忆,学习用点和线来表现不同雨的表现手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以及对点、线、色彩的表现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美丽的大自然的热爱。
首先,我先给学生听了一段下雨的音乐,然后让学生猜猜看,听了这段音乐,让你们想到了什么?这样主要是给学生用设问的方式,带领他们进入到本节课,从而导出本课,在这里我都觉得导入不错。
在学生知道下雨的同时,我又给他们放了下暴雨,大雨,小雨等不同级别的雨声,学生听后分别都有不同的感受,各各都举手回答,“老师我知道,这是表现大..大雨的声音....”从这里的几个问题看,学生都可以顺利的回答,那么接下的环节就自然而然的接下去了。
比如我问学生,那么怎样可以用我们手中的笔来表现这些不同雨的形状呢,我们到底用怎样的画法来表现出雨的形状呢等问题,给学生自己思考,学生思考之后的答案有很多,本来我想好也就那么几种,比如倾斜的直线,曲线,小点的方式,可是学生的回答真是让我觉得自己有点自叹不如,有“老师我可以用圆圈来表现雨”,那我有点闷了,问,“你圆圈要怎么表示呢?”这位学生不等我说好,马上在自己的纸上就画了起来,“老师这样的”。
我一看,嘿,好家伙,这样都想到,猜是怎样的,他画了一个大圆,然后在旁边画了一个小圆,分别都给这些圆圈都画上手和脚,那我说到这,大家也应该明白了,照我这个学生的意思呢是,他给这个画面加上了一个故事,雨爸爸牵着小雨的手,出来溜达,哈哈。
经学生这么解释,我真是觉得自己太死板了,就知道要求学生怎样画好这样一张画,却忽视了学生的丰富想象力,真该死哦。
不过还好,有这个学生指点我,我顿时想开了,马上要求学生可以把小雨拟人化,可以自由想象,你认为雨点怎样就大胆把它画下来,画出自己的想法,画出自己的故事....就这样,学生纷纷在自己的画面上画下自己下雨时的感受,并各各都有自己的见解,这边,“老师,我觉得雨还可以这样画,”那边“老师,我觉得雨不是他说的那样,我觉得雨是下的很大的,而且要撑雨伞的”呵呵,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就是这样,有时候我问他们这个,她们可以回答成别的,不过课堂上还是很活跃很有气氛的,最后一张张成果出来有很多有趣的画面,有表现雨点好朋友的,也有表现亲情画面的,有雨水滋润树的等等。
不过这节课的缺点(我个人认为)就是在学生上色的,学生老是不去涂满,这样我总觉得好像画面看起来不够完整,这主要是我开学初没有很严厉的去要求他们,这个习惯还是以后要慢慢把他们变过来。
(这里说明下:涂色时要让孩子养成不留白的习惯,这样上的色块颜色较饱和,更有助于孩子们感受色彩,所以我一般都要求学生涂满,呵呵。
)最后,让孩子们在下雨的日子里观察:有风的时候,雨滴会怎样排列?当你站在门口或窗户看外面的雨景,你觉得那些地方的雨滴看起来很清楚,那些地方的雨滴看起来不明显?天上落下来的雨滴都流到哪里去了?鼓励孩子将观察到的情景表现出来,可以运用剪贴、撕贴等方式表现雨滴。
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关键在于发现。
一棵平常的树,在画家的笔下会变得如此精彩,因为他们会用心去感受,用热爱生活的心去表现大自然,他们对生活充满了感恩的心!3.《生长的植物》课后反思《生长的植物》一课是浙美版教材上的一课,本课很多人上过,我个人觉得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用写生的方法表现事物的能力。
于是,我的课堂也是朝这两个方向努力。
在没上这课之前觉得很简单,但真正研究后才发现,上好这课不容易。
问题一:生长的植物,植物包括草本,木本,藤本等等,这么多植物下手。
问题二:作业是用写生的方式完成。
四年纪的孩子还不是太明白写生的概念,学生一画就容易加进固有的概念,而缺少细节的变化。
从哪个点进去,用什么教学手段让学生能主动自觉地去产生的观察的意识,并能生动地表现出物体细节的变化似乎成了本课的难点,也成了一直萦绕我的问题。
在我教学实施过程中我觉得有两个亮点:亮点一:我找到了一个点,从被学生忽视的一些植物的局部展开,并进行欣赏,研究,将本课定位在局部写生。
课件全部推翻,从有花有草变成了几乎是各种姿态的绿色叶片。
但如何展开教学,我的欣赏对下面的作业有何关联,最后作业要呈现怎么样的效果,都是我考虑的。
我采用了植物线描写生的方式表现植物。
但作为四年级上的孩子,对事物的描绘还是处于想象和概念的层次。
如何引导他们成了关键,后来,我决定先画一篇叶子,这样的好处是一开始给学生降低了难度,解决了有的学生无从下手的困境。
同时,也能让孩子们更单纯,更仔细地去观察植物的细节。
比如:叶子的整体造型不同,有的是单片的,有的是很多小叶子根据一定的排列组合在一起,有的叶子的边缘是流畅的,有的是曲线的,有的叶子叶脉是对成的,有的是不规则的。
等等亮点二:我让学生在第一片叶子的旁边画一片离和它最亲近的叶子。
这样一来就会生成很多新的东西。
有的孩子画了不同方向的叶子,有的孩子用到了遮挡法。
然后教师在一学生的作品上进行修改,从中让孩子们自己体会一片叶子与多片叶子不同的美感及学会了运用遮挡及大小的对比。
然后出示老师课前画的作品请学生评价优缺点,并让学生感受到写生要尽量最终实际的物体,但也可以根据画面需要做一定的增减,并在写生植物时构图要饱满,叶子要注意变化,对比及转折与穿插,并与几张有问题的作业做对比,让学生自己找到画面如何才是好的原因。
然后欣赏其他孩子的作品。
让学上在视觉上有利更大的冲击,让自己的作品更完善。
最后拓展小结。
第一次试教,当顺利进行到第一个环节,叫学生拿出记号笔在纸上画一画时,学生们开始沸腾了,有的学生说:老师画上面还是下面,画大一点好是小一点。
当时我懵了,这是我所没有想到的,后来学生的作业呈现了很多问题,一;有的学生第一片叶子画得太大,以至于第二第三片叶子没法添加二,让学生自己选择一片叶子,有的学生选则了一片仰视的叶子画在画面的下方,或者是有的学生将俯视的叶子画在了上方,导致画面很奇怪。
总之最后的作业效果很不理想。
可以说是一节失败的课第二次.改变了原来的策略,将纸折三折,让孩子将看到的最大,最吸引你的叶子画在中间,这样视觉中心的叶子就在画面中间出现了,然后后面的问题迎韧而解,加上我及时的师范与讲解,学生的作业相当精彩。
组长给了很高的评价,她认为这40分钟真实、有效。
别受小学生的喜爱。
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益,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选择适合学生动手和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让他们运用感官和知觉,深人体验,投人情感的去认知、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
从美术课程中的写生教学中,我们往往能够看到,对教学内容有无选择,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大不相同。
我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用视觉对写生对象作了一番观察选择,优化了学生面对的视觉信息。
美术课中感性的内容很多,美术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从形形色色的大干世界里获取有益的视觉信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美术课程在这些方面有着自己的学科优势,我们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要防止把美术课变成枯燥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也要防止把美术课变成形式主义的无效参与,满足于表面上的热闹和再综合,不能深入艺术学习的感受和体验。
小学美术写生课不同于其他课程的地方是更有操作性和情意性,因而特别受小学生的喜爱。
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益,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选择适合学生动手和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让他们运用感官和知觉,深人体验,投人情感的去认知、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
从美术课程中的写生教学中,我们往往能够看到,对教学内容有无选择,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大不相同。
我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用视觉对写生对象作了一番观察选择,优化了学生面对的视觉信息。
美术课中感性的内容很多,美术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从形形色色的大干世界里获取有益的视觉信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美术课程在这些方面有着自己的学科优势,我们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要防止把美术课变成枯燥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也要防止把美术课变成形式主义的无效参与,满足于表面上的热闹和再综合,不能深入艺术学习的感受和体验。
4.让学生感受线条艺术的魅力——《线条的魅力》案例反思环节1:1.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条丝带,它现在是什么状态?(直的)谁能让它变成各种形状。
”请一位同学上来,其他同学仔细看,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线条?2.同学们的桌上有一根毛线,你能把它摆出不同的形状吗?用一纸做称,让学生在这纸上摆一摆图形然后用投影展示。
3.揭题:一根线就能变化出这么多的形状,看来线条还真是很神奇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线条,感受线条的魅力吧。
(板书课题。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游戏表演学生对于老师的预设的目的不够明确,所以在表演时有点拘束,原本老师让学生用丝带舞动起来但是学生只是表现了一些形状,体验一根线条可以变换出各种线条的状态。
如果我能说:谁能把这丝带舞动起来?再配上一点不同节奏的音乐可能会使得课堂一开始就激起学生探索线条感受线条魅力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