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村干部个人先进事迹

村干部个人先进事迹

村干部个人先进事迹身为一名先进的村干部,要富有创新精神,思维活跃,能吃苦耐劳,心贴群众,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

下面是店铺整理村干部个人先进事迹的范文,欢迎阅读!村干部个人先进事迹篇一当大学生村官廖阔考上公务员即将离开的消息传开后,宁强县汉源镇金家坪村立刻炸开了锅,许多干部群众自发地来到廖阔那间小屋子里,道不尽对他的依依惜别之情。

2008年9月,刚刚走出校园的廖阔毅然选择了大学生村官之路,到宁强县担任汉源镇金家坪村主任助理。

两年的“村官”生涯里,廖阔用实际行动打消了村干部和群众疑虑,以卓实的工作成绩,博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真正成为了村两委会的“好助手”,农村群众的“好朋友”。

全县第一个档案管理工作省级A级村由他打造“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廖阔是一个愿意把任何小事做好的有心人。

一次在清理村委会库房时,他发现村上自1952年至2008年期间档案都装在麻袋里,管理和查找起来非常不方便。

许多群众对他说,村上这些档案资料有什么用,干脆卖废纸算了。

廖阔却说档案资料反映的是村上的历史,是开展农村工作的第一手资料,应该好好整理一下。

在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下,他专程到县档案局学习了档案管理工作。

回来后就一头扑进了档案整理工作中,每早晨天还未亮他就赶到村委会,开始整理档案,遇上下乡回来很晚,他也要到村委会整理几卷档案,才肯回去休息。

这一干就是二个多月,廖阔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老茧。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麻袋装了50多年的档案资料,在他的努力下变成了一盒盒目录规范,装订整齐的“艺术品”,他还将档案目录输入电脑,建立索引,方便了查阅和管理。

20xx年3月,金家坪村被授予陕西省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认证A级单位,成为宁强县第一家村级档案管理获省级A级先进单位。

全县第一个村级网站由他建立“志不强者智不达”,廖阔是一个善于将想法付诸实践的实干者。

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是廖阔到村任职后一直思考的问题。

他发挥自己电脑特长,利用网络资源,建起了全县第一家村级网站,并将村上茶叶、香菇、苗木等供应信息发布至各大农产品供求信息网,几乎每天都能够接到全国各地客商打来的求购咨询电话,网站的建立不仅为全村农产品打开了销路,增加了群众的收入,而且还引来了外地投资客商。

湖北一投资商通过金家坪网站了解到该村有大量生产琉璃制品的页岩山石,经过实地考察后,投资2000万元开设了琉璃瓦制品厂,解决了村上100多人的就业。

村上的群众笑着说没想到看不见的网站居然引来了湖北的金凤凰。

20xx年5月,廖阔被省农业厅和省通信管理局评为陕西省2008年度信息入村工程建设先进个人。

全镇第一家茶叶产业合作在由他号召“面对困难的时候,要勇敢、执着、不畏艰辛地去战胜它。

”廖阔有这样一颗敢于迎接挑战的心。

茶叶是金家坪村群众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但由于长期缺乏有效的技术管理,没有产生大的经济效益,廖阔经过实地调研,主动走访村上茶叶种植大户商议如何做大做强茶叶产业,在他的提议下成立了全镇第一个茶叶合作社。

在茶叶合作社的引导下,金家坪茶叶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初步实现了规范化、标准化种植,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资源、信息、效益共享的服务体系。

合作社还积极引进无性繁殖技术,为茶农统一采购农用物资,先后组织开展茶叶种植技术培训20余次。

目前,合作社入社农户121户,入股资金达249万元,全村发展茶园1500多亩,仅此一项农民人均纯收入就增加了600元。

在即将离开的日子里,廖阔非但没有一丝松懈,反而更加努力的工作,“时间不多了,好多想法都没来得及实现,能多做点就多做点吧。

”他还说:“我将永远记得,我曾是一名大学生村官。

”相信这个叫廖阔的年轻人,人生之路必定会像他的名字一样辽远宽阔。

村干部个人先进事迹篇二赵稳志,男,26岁,中共党员,本科学历,湖南邵阳人,现任松滋市八宝镇龟咀村党总支第一书记。

他是一位富有创新精神,思维活跃,能吃苦耐劳,心贴群众,深受群众欢迎的一名优秀的大学生村官。

是年轻干部的先进典型,是大学生村官的杰出代表。

短短一年时间,让跟着他一起干事的农民年均纯收入由3000元变成了8000元。

他于2008年8月分到松滋市纸厂河镇官堰坪村,任村主任助理。

期间,他凭借扎实的工作作风,创新的工作思路,得到了干部群众的充分肯定。

20xx年12月松滋市委组织部将其安排到荆州市新农村建设试点镇——八宝镇,并委任龟咀村党总支第一书记。

一年半以来,他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利用其自创的三大“法宝”,向我们展示: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选不出时代的伟人”。

光荣的花环从来都是由荆棘编成,同样,在三年的农村基层工作和生活中,面对艰苦的环境,赵稳志凝聚一种务实苦干的青年精神;面对诸多的难题,坚定一种势如破竹的勃发勇气;面对形形色色的各种诱惑,练就一双祛邪扶正的“火眼金睛”。

端正态度、扎扎实实、不论先干,“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勤勤恳恳、默默耕耘中提升自我,他经常自豪地说:“这三年我没有碌碌无为。

”一、“三件品”——走近群众、贴近农村的法宝刚到村时,他就试着慢慢改变学生之气,夏天戴着“草帽子”,防汛穿着“胶靴子”,干活戴着“手套子”尽量走近群众,贴近群众,后来他将此形成了习惯,并将这三样东西命名为“下村三件品”。

他是一名非常爱动脑子,并富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的人,往往别人感觉无从下手的一些事情,他总能找到一种特别的方法加以解决。

作为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又是说着普通话的外乡人,如何尽快融入当地群众开展工作是摆在这名年轻大学生村官面前的首要难题?他认真思考后,写了一封《致官堰坪村父老乡亲的一封公开信》,并印刷了1000份,在组长指引下,挨家挨户的上门拜访。

在摸清村里基本情况的同时,又与群众拉近了距离。

每次经过农户门口看到有纸屑瓜皮,他都会戴着手套随手拾起来,久而久之,村民们也被他的行为所感染了。

本村的官堰坪小区连续两年被市、镇评为“清洁家园”示范小区。

他的“手套”总是在开沟除淤,修路铺沙等情况为村民率先垂范,他的“靴子”走过了累计1个多月的汛期,累计下过200多次农田开展春耕;他的“草帽”陪着他开展土地平整项目协调工作,“三建一改”工作,夏收夏种工作,计划生育工作等。

他总是说,这三样东西是他的法宝,有了它们,我们就是群众的亲人,就是群众的朋友,就是群众眼里真正的人民公仆,做什么事都得心应手。

二、办“村报”——倡导文明、完善管理的法宝“我们村里有自己的报纸了!”2008年12月6日,赵稳志刚拿一沓《官坪百姓》就在群众中炸开了锅。

《官坪百姓》成立于2008年12月,是由赵稳志牵头并担任主编、村总支书记任社长、其他村干部和组为编委成员的内部发行的报纸。

截止20xx年8月共发行了5期。

栏目涵盖了“村情动态”、“产业发展”、“百姓课堂”、“家长里短”、“创业论坛”、“百姓之声”、“官堰坪人在外乡”、“你我共话新农村”等。

以前村里有大事小事老百姓都不能及时知道,现在利用报纸宣传一些法律知识,道路交通安全、食品安全、殡葬改革、社会治安等一些常识和知识,并及时发布奖励政策等,使老百姓参与争先评优的积极性十分高。

黄建平,男,官堰坪村9组村民,以前在广东打工,因为看到报纸“创业论坛”和“官堰坪人在外乡”后,知道家乡正在发展特色养殖,他毅然决定回乡投资创业,办起了家兔两养项目,目前已建兔舍5个,发展到800余只,年实现销售收入60万元,获利20余万元。

更可喜的是,报纸上经常公开村务、财务和党务,真正体现了办刊宗旨: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干群关系也变得和谐共处,少了很多的上访问题。

他还在村报上专门开辟了一个收集民意的专栏,并在村部设立了意见箱和投稿箱,每期过后,老百姓都有大量的信息反馈上来,为干部开展工作也提供了很多的思路。

他还利用这份报纸加紧与在外成功人士的联系,将他们的联系方式收集起来,定期为他们寄送报纸,在他们随时了解家乡变化的同时,也增加他们返乡创业,建设家乡的决心。

在龟咀村也开始办《龟咀百姓》,目前正在筹备策划当中。

三、调结构——发展生产、促农增收的法宝来到龟咀村以后,发现本村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

他通过多方联系,从自己的家乡湖南省邵东县引进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并牵头成立合作社,并依托专合组织,打破常规,创新建立了“龟咀村蔬菜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并担任支部书记。

他非常钻研学习,经常利用书本,网络学习相关知识,经常请教荆州市农科院、松滋市农业局部分专家,并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指导合作社改进完善服务机制,推进蔬菜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发展,打造“蔬菜专业村”。

合作社吸纳全村40多户蔬菜户为成员,统一为他们购买优良的种子,提供辣椒、黄瓜、西红柿等蔬菜种植技术和市场信息,每周开展技术推广培训,让他们学习到最环保、最有效的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及时为他们提供销售信息,确定最可靠的销售渠道。

在赵稳志带动下,龟咀村的蔬菜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全村目前80多户群众大力发展蔬菜种植。

截止2011年6月,全村新增蔬菜种植面积200多亩,搭建国标大棚200多个。

亩平实现利润达1.5万元,人平年均增收5000元。

合理定位,找准坐标,发挥特长,创新工作,就是赵稳志同志这一年半以来的工作写照,他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大展身手,实现了自己人生的一次飞跃。

他在艰辛付出的同时也收获了累累硕果,三年来,他荣获湖北省“十佳大学生村官”、湖北省优秀共青团员、松滋市优秀共产党员、松滋市“双建致富”优秀村党组书记等荣誉。

他的先进事迹多次被市电视台、报纸、政府网站等媒体多次报道。

村干部个人先进事迹篇三村官高旭彬毕业于江西井冈山大学,他放弃了去上海同济大学工作的机会,到山西农村当村官。

副书记当了一年多,被邻村的村民全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这个村原来的两个正职主动让贤,一个30多,一个40多,心甘情愿给他这个20多岁的后生当副手。

他们说,村里实在太落后了,靠天吃饭、“土革命”的办法行不通了,希望能有个外面的能人带着村民发展致富。

高旭彬现在所在的村叫圪垛儿村,位于山西省清徐县。

这个村地处山区,人口325人,村民以种植葡果和外出打工为生。

高旭彬上任时,村里的账本上只有25元钱。

这个村的村民之所以“看中”高旭彬,是因为他在邻村干出了点名气。

2007年8月,高旭彬以综合考试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山西省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考试,到清徐县东马峪村当村官助理。

他把村民组织起来跑运输,一年下来,每辆车增收了1000多元。

去年12月28日,圪垛儿村“两委”换届,村民把高旭彬“挖”了过来。

刚上任时,急村民求发展之所急,高旭彬住在老支书家,每天挨家挨户去吃派饭。

他很快摸清了村情——圪垛儿村是历史文化和红色之村,是传统葡果种植和生态之村,也是偏僻和经济落后之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