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专题复习知识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研究的主要内容(1)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城市空间组织的规律性)(2)主要研究内容:①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土地利用、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等;④城市问题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⑤新方法、新技术和新领域。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2、城市的概念及本质特征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非农产业的核心空间载体及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其本质特征是密集性、中心性、系统性、高效性、多元性。
3、界定城镇的规范(城镇与乡村的基本差别)①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为主,在职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②人口聚居规模大于乡村,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③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高于乡村,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④具有较好的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⑤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另外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4、城市地域类型①行政地域--指市政府管辖的城市范围。
是各国按城镇界定规范确定的城镇地域。
随着城市建制的设立就明确划定。
②实体地域--指城市座落在地表的实际范围。
相当于有着密集人口和各种建筑物组成的建成区。
是完全不同于乡村景观的城镇聚落实体。
又称景观地域。
③功能地域--体现城市人口居住、就业、购物、医疗、文教、娱乐等城市基本功能所涉及的地域范围。
(大都市区、大都市带)5、城市人口指哪些人?城镇人口—也称驻地人口。
应指占用城镇生活空间,并享受城镇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服务的人口群体,包括城镇实体地域内的常住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和居住满6个月或1年以上的人口。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和发展6、影响城市的产生与发展的因素?(1)生产力因素是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①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②生产力水平决定城市的发展水平——机器大工业替代工场手工业,掀起城镇化的世界浪潮。
——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城市在许多方面将发生深刻的变化(2)自然条件因素是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基础①地形条件(海拔、地势)城市选址:平坦的地形;平原(丘陵);河谷盆地;两种地形交汇处;高平原(热带地区);城市形态:随地形展开②地质条件地质承载力;地下水:水位,储量;地震:裂度。
③气候条件(气温、降水)城市选址:温暖湿润,水热条件组合好气温——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降水——城市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④河流与城市区位a.供水:沿河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b.运输:起点和终点(货物转运);河流汇合处(人流物流集聚中转);河口(河运与海运的中转站)c.军事防卫⑤资源条件矿产资源:城市产生、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城市结构形态土地资源:城市规模、用地选择水资源:选址、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等(3)位置与交通条件是城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条件①中心和重心位置中心位置--城市位于某一区域的中央,则城市与其以外各个方向的联系距离都比较近。
重心位置――城市偏于区域的一方。
也具有总联系距离最短的效果。
②邻接和门户位置:邻接位置,即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偏在吸引范围的某一侧。
门户位置(出入口位置):城市位于区域对外主要联系方向一端。
③交通地理位置a.交通条件是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城市分布:向交通便利地集中b.交通地理位置具有动态性(4)政治文化等因素政治因素;文化活动;宗教活动。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与城市化进程(重点)7、城市化的概念(必考)城市化是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变以及城市因素在地域上不断增大、扩散的过程。
其实质是一个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
包括以下涵义:①人口的转变(人口);②二、三产业的集聚发展(经济);③城市景观的地域扩展(景观);④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文化)。
8、城市化的类型(1)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工业化的关系划分①同步城市化(Synchrourbanization)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趋于一致的城市化模式。
②过度城市化(Overurbanization)又称超前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模式。
③滞后城市化(Underurbanization)%100?=总人口城市人口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2)按城乡关系空间格局变化和人口与非农经济的不同划分① 集中型城市化:人口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从农村向城镇集聚的过程。
② 分散型城市化:城市的经济活动和基本功能从中心区向外围扩散,将其周边的非城市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③ 就地型城市化:资源开发型;对外交通枢纽型;产业结构升级型(3)按与城市中心的空间关系划分向心型城市化;离心型城市化(4)按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划分① 自上而下型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
行政指向型;重点工程带动型;大城市扩散带动型② 自下而上型指以乡村集体或个人为投资主体,通过乡村工业化实现乡村城市化。
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
苏南模式;温州模式③ 外力推动型指在外资、外贸、旅游等外向型经济带动下形成的城市化过程。
外资带动型;边贸激发型;旅游促动型9、城市化的指标和测度① 人口指标法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② 土地利用指标法统计一定时间内非城市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的比率。
③ 复合指标法选用与城市化有关的多种指标予以综合分析,以考察城市化水平。
10、城市化动力机制①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为城市人口提供商品粮;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为工业提供原始积累资金;为工业提供原料和市场②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③ 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11、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一)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规律城市化进程的S 型曲线:诺瑟姆(Ray M.Northam , 1979)发现城市化进程所经历的轨迹是一条稍被拉平的S 型曲线。
城市化进程的三阶段论:① 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为初期,或称起步阶段,发展速度缓慢;Initial Stage 。
② 在30%--70%为中期,或称加速阶段,发展速度明显加快;Accelerate Stage 。
③ 在70%以上为后期,或称高级阶段,发展速度再次趋缓,直至基本停滞。
Terminal Stage.(二)大城市超先增长规律在城市化进程的一定阶段内,大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中小城市,并产生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带和城市群。
(三)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进规律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城市化进程促进了经济发展12、当代世界的城市化特征(一)城市化进程加快:进程普遍加快(二)区域差异明显城市化水平差异: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速度和规模差异:城市化的重点正在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三)大都市化趋势明显:大都市区数量增加(四)大都市带成为国家的核心区域概念:由在地域上集中分布有密切联系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形成的多核心、多层次的庞大城市群体,是大都市区的空间联合体,是城市化进入高级阶段的一种地域空间组织形式。
特征:1)都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2)政治经济上的中枢作用;3)多核心带状、网络结构;4)经济一体化,产业结构高级化;5)大规模高密度的人口;(五)发达国家出现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原因:①中产阶级逃离环境、社会问题丛生的中心市区(需要)②家庭小汽车的普及;高速公路的完善(可能)③政府的政策支持(鼓励铲除郊区破旧住宅、低息住房贷款)(六)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仍以乡村向城市移民为主乡村向城市移民为主(中初级阶段),出现过度城市化和乡村城市化原因:①人口爆炸,劳动力增长快;②城乡收入差异大;③经济过度集中少数大城市;④工业创造的就业机会少。
后果:城市非正式就业,城市社会问题。
13、当代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一)城市化进程的波动性较大(二)城市化水平低,但城市人口总体规模大(三)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落差减小曾长期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四)城市规模体系动态变动加速(五)城市化水平区域差异显著(六)动力机制趋于多元化,出现多种区域城市化模式(七)1990年代以来,出现了郊区化现象(八)都市连绵区成为国家经济的核心区域14、郊区化的概念人口、就业岗位和产业部门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
15、逆城市化的概念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人口从大城市和大都市区向小城市或小的都市区甚至乡村迁移的分散化过程。
16、再城市化的概念概念:1980年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为深化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以维持和加强城市的中心地位,促进城市进一步繁荣而采取了积极开发市中心区的政策,并吸引人口迁回城市中心区,导致城市中心区人口回升。
17、城市经济基础理论⑴一个城市的全部经济活动,按其服务对象可分成两部分:基本活动部分和非基本活动部分。
⑵二者对于城市发展的作用:基本和非基本活动每一次的增加都要引起当地人口的进一步增加,这样反过来又增加本地区的需求和本地区的人口。
城市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活动在一个地方循环往复、不断集聚的过程。
⑶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是相互依存的,应保持适当的比例;⑷城市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是一种乘数效应。
第五章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方法18、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部分的划分方法①普查法;②残差法;③区位商法;④正常城市法;⑤最小需要量法19、城市职能分类方法卡特(H.Carter)把城市职能分类方法按发展的时间顺序分为5种:①一般描述方法:英国奥隆索(M.Auronsseau)1921②统计描述方法:1943年哈里斯(C.D.Harris)的美国城市职能分类③统计分析方法:1955纳尔逊(H.J.Nelson)美国城市职能分类④城市经济基础研究方法:阿列克山德逊美国城市职能分类、麦克斯韦尔对加拿大的城市分类⑤多变量分析法:1968年贝里美国城市职能分类20、城市职能的概念城市职能--是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
(周一星)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所担负的任务和作用。
(崔功豪)21、城市职能三要素①专业化部门,可能是1个也可能是几个部门具有为区外服务的作用。
②职能强度,取决于城市为区外服务的部门的专业化程度。
③职能规模,职能强度很高的小城市,对外服务的绝对规模却不一定大;相反,一些大城市对外服务的比重可能不高,但绝对量可能很大,影响很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