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项目经理胜任力模型与激励机制

项目经理胜任力模型与激励机制

项目经理胜任力模型与激励机制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我国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体制改革也在不断的进行。

以项目管理为中心,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是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成败的关键。

而如何区别优秀的项目经理进而培养优秀的项目经理成为每个企业的重中之重,本文的目的就是建立一个能识别优秀项目经理的模型,并且应用到企业中作为依据,实施一系列的激励措施,从而创造绩效。

文章通过借鉴胜任力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项目经理素质数据库,建立了项目经理胜任力模型,模型中涉及项目经理的六项基本素质要素,每项要素又细分为几个小要素,我们通过对每项要素的小要素评估可以得出此要素权重,最后形成一个可以用来评价优秀项目经理的指标。

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专门针对于项目经理的激励机制。

关键字:项目经理;胜任力;模型;激励机制ABSTRACTAlong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our socialistic market economy system and the policies of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the reform of th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system continues. To focus on the project management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manager responsible for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system is the key to success. Thus how to distinguish a good project manager and to train an outstanding one is the top priority of every business.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build a model that can identify a good project manager and apply it in the company as a basis to implement a series of incentives to improve performance.The article establishes a project manager competency mode by referencing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relevant research about competency and the project manager quality database. This model involves six basic elements of a qualified project manager and each element is further divided into several small elements. By assessing each small element of each element, the weight of each element can be drawn and finally an indicator was formed to evaluate a good project manager.Key words: Project manager; Competence; Model; Incentive mechanism目录第1章前言 (1)第2章胜任力模型理论概述 (3)2.1 胜任力的内涵 (3)2.2 胜任力模型以及其构建方法 (3)2.3 胜任力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5)第3章项目经理概述 (6)3.1 项目经理 (6)3.1.1 项目经理的地位和职责 (6)3.1.2 项目经理的需求状况 (6)3.1.3 项目经理的特性 (7)3.2项目经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9)3.2.1项目经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9)3.2.2原因以及解决办法 (10)第4章项目经理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12)4.1 建立项目经理胜任力要素指标数据库 (12)4.2 归类项目经理胜任力要素指标 (15)4.3 构建多级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16)4.4 确定项目经理胜任力要素指标权重 (17)4.4.1 沟通协调能力各要素权重 (17)4.4.2 其他各要素权重 (19)4.4.3 权重排序 (20)4.5 模型的可靠性和优缺点 (21)第5章基于项目经理胜任力模型的激励机制 (23)5.1 项目经理胜任力与激励问题的内在关系 (23)5.1.1 胜任力要素与激励因素的内在一致性 (23)5.1.2 胜任力分析对项目经理激励的作用 (23)5.2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项目经理激励机制 (24)第6章结论 (29)致谢 (30)参考文献 (31)附录 (33)第1章前言很长时间以来,国内外学者们一直致力于管理者胜任力的研究,但把研究成果应用于工程管理中的项目经理胜任力问题的研究却比较少。

项目经理是工程项目承担单位的法定代表在该工程项目上的全权委托代理人,是负责项目组织、计划及实施过程,处理有关内外关系,保证项目目标实现的项目负责人,是项目的直接领导与组织者。

项目经理不同于公司总经理,也不同于部门经理,负责沟通、传递指令,对项目进行有效地日常管理并制定计划、进行组织实施等具体事务的决策,从而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

因此研究并建立一个有效地项目经理胜任力模型,对于项目经理的综合素质提升和选拔培训有着重要意义。

国外对于胜任力的研究比较早,其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

但直到上个世纪20年代初美国著名心理学家McClelland在其标志意义的文章《 At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中才提出胜任力概念。

随即胜任力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一个前沿的管理理念。

许多世界知名企业建立了自己的胜任特征体系。

我国管理界于90年代开始以企业管理者为对象进行胜任力的研究和应用,现阶段,管理和工商业界已经充分认识到胜任力的研究是建立选拔和培养优秀管理者的科学体系的基础,可以为管理者的鉴别培训和评价提供具体的建议和指导。

胜任力模型成为我国管理界和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领域。

许多以胜任特征建模服务为主要业务的咨询公司创建和构造了各种胜任特征模型数据和通用胜任特征字典。

我国对胜任力的研究起步较晚,基本上没有把研究成果应用于工程管理中的项目经理胜任力问题,因此如何把项目经理胜任力模型构建出来并建立对应的激励机制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关键事件等方法并借鉴项目经理胜任力素质词典将成为优秀项目经理所必须的能力分为六个部分,而每个部分都有许多小要素组成,我们取其中对优秀项目经理影响较大的要素,然后建立多级递阶层次结构模型,确定各个要素的权重,从而确定每个要素对优秀项目经理的影响程度,然后针对每个要素从权重较大到较小依次采取项目经理激励措施,这种有针对性的激励,能为培养或挖掘优秀项目经理,进而为企业创造绩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2章胜任力模型理论概述2.1 胜任力的内涵自从胜任力的概念提出后,胜任力的研究就成为全球的焦点。

1973年,麦克里兰博士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Testing for Competency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1]。

在文章中,他引用大量的研究发现滥用智力测验来判断个人能力的不合理性,并进一步说明人们主观上认为能够决定工作成绩的一些人格、智力、价值观等方面因素,在现实中并没有表现出预期的效果。

对于胜任力的定义,现在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但是大多数人形成了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潜在的、深层次特征。

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的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绩效和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

胜任特征模型,则是指担任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所需要具备的胜任特征的总和。

2.2 胜任力模型以及其构建方法图2-1 胜任力冰山模型著名管理咨询公司普遍认可的冰山模型[2]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胜任力的特点,胜任力这座“冰山”由知识、技能等水面以上“应知、应会”部分和水面以下的“价值观、自我形象、个性、内驱力”等情感智力部分构成。

知识技能等明显、突出并且容易衡量,但真正决定一个人成功机会的,是隐藏在水面以下的因素,他们难以捕捉,不易测量。

冰山上面是我们可见的,也是以前常用来判定一个人胜任力的标准,但实践证明,冰山下面不可见的部分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才是真正的胜任力判定的标准。

由此还可以看出冰山上面的,往往被人们看成很重要的是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比较容易学会的,而冰山下面真正的胜任力是在环境长期的影响下形成的,是很难在培养的。

具体说来,建立胜任力模型步骤如下:(1)建立要素指标数据库。

一般采用工作分析和专家小组讨论相结合的办法来确定。

用工作分析的各种工具与方法明确工作的具体要求,提炼出鉴别绩效优秀者与绩效一般者的因素。

专家小组就相关工作(岗位)的任务、责任和绩效标准以及期望优秀表现者的胜任力表现和特点进行讨论,并得出最终的结论,从而构成要素指标数据库。

(2)归类胜任力要素指标。

根据各要素的性质,将相差不大或性质相同的要素归为一类,从而有针对性的采用合适的方法去处理。

(3)建立模型。

主要是对收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提炼,以得到相应的胜任力模块。

首先,是对已收集数据的报告进行内容分析,记录各种胜任力要素在报告中出现的频次。

其次,对优秀绩效组和普通绩效组的胜任力要素指标发生频次和相关的程度统计指标进行比较,找出两组的共性与差异特征。

(4)确定胜任力要素指标权重。

运用统计学和相关科目的知识,如模糊综合评价、层次分析法等对数据进行处理,进而求出权重。

(5)模型的可靠性和优缺点。

确定模型的可靠性以及优缺点,进而为模型的运用提供依据。

2.3 胜任力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外对于胜任力的研究比较早,其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

但直到上个世纪20年代初美国著名心理学家McClelland在其标志意义的文章《 At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中才提出胜任力概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