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鄂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1.白天与黑夜1.随着太阳东升西落,我们迎来一个个白天和夜晚,看到周而复始的昼夜交替现象。
2.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可能原因:(1)太阳不动,地球自转;(一昼夜为24小时,无四季变化)(2)太阳不动,地球公转;(一昼夜为一年)化)(4)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
(不符合天体运转规律)3.太阳是恒星,地球是行星,应该是地球围绕太阳转。
4.地球是太阳系里的一颗行星,除了围绕太阳运转,地球还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5.在昼夜交替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哪些有规律的变化?答:(1)早上的气温较低,影子较长;(2)中午的气温较高,影子较短;(3)夜空中月亮的位置会不断变化。
6.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答:因为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地球在自转过程中朝向太阳的一侧会被太阳照亮,这里就是白天;背对太阳的一侧没有光照,这里就是黑夜。
随着地球不断自转,地球上的人们就会看到白天和黑夜交替出现,周而复始的现象,这种现象叫做昼夜交替。
7.极昼和极夜现象是怎样产生的?答:在地球的南极和北极附近,白天和黑夜常常超过24小时,白天超过24小时的现象叫做极昼,黑夜超过24小时的现象叫做极夜。
地球在自转时,地轴与其垂线形成23.5°的倾斜角,因而地球在沿椭圆形轨道绕公转时便出现有6个月时间两极之中总有一极朝着太阳,全是白天;另一个极背向太阳,全是黑夜。
南、北极这种神奇的自然现象是其他大洲所没有的。
2.谁先看到日出1.地球的自转是围绕地轴,按照自西向东的方向进行的,因此,比起西边的地区,东边的地区会更早迎来日出。
2.地轴是一个假想轴(地轴并非真实存在),是人们为了描述地球的自转运动而提出的,因而又叫做地球自转轴,地轴通过地心连接地球的南极和北极。
3.日出时间与地球自转方向有关。
★(1(2)自转方向自东向西时,西边城市先看到日出。
(这种情况西藏日出早于武汉,不符合实际情况)4.为什么乌鲁木齐和北京的日出时间不一样?答:地球自转自西向东,相对而言东边的日出时间永远比西边的要早,北京在乌鲁木齐东边,所以日出时间比乌鲁木齐早。
5.怎样探究两地日出时间不同的原因?答:可以用手电筒和地球仪做模拟实验,地球仪上哪里先被照亮,哪里就先迎来日出。
3.四季的形成1.春华秋实,夏雨冬雪,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明显的四季变化。
2.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公转,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形,方向自西向东。
公转一周所用的时间大约为一年,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指向始终不变。
3.地球公转和地轴倾斜,使得太阳对地球的照射角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气温也随之发生变化,由此,便形成了四季。
4.一年四季的气温变化有什么规律?可能是由什么引起的?答:在我国大部分四季分明的地区,春季和秋季较为凉爽,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四季循环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太阳向地球发出光和热以及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在公转的过程中,地球绕着倾斜的地轴自转。
气温也随之发生变化。
5.四季的气温变化与太阳的直射有什么关系?答:太阳直射的角度不同,使地球接受太阳的光和热总量也不同,因而造成四季的气温变化。
制作太阳能热水器时我们做过一个简易的装置实验。
实验结果结果表明,物体的温度与太阳的照射角度有关。
6.怎么知道一年四季太阳的照射的角度不同?答:根据一年四季中影子的长短变化,就可以大致判断一年四季太阳的照射角度各不相同。
(例如,在夏季影子短,而冬季影子长。
)7.模拟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运动观察并比较物体,在A,B,C,D四个位置上的影子长度有什么不同,太阳的照射角度有什么变化?答:物体在A、B、C、D,4个位置上的影子长度不同,太阳的照射角度不同,由此推测地球A点时影子适中,气温适中为春季,在B 点时影子很短,阳光接近直射,气温较高为夏季,C点时影子适中,气温适中为秋季,D点时影子最长,阳光是,气温较低为冬季。
8.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祖先根据昼夜的长短,正午的影子等变化,在一年当中定出的24个时间点,这些时间点与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有关。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夏满芒夏暑相连,(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处露秋寒霜降,(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9.农事谚语:(1)谷雨前后,种瓜点豆。
(2)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4.电灯的能量转化1.能量无处不在,声、光、电、磁、热以及各种各样的运动都是能量的表现形式。
2.电灯是现代人类生活离不开的照明器具,每当夜幕降临时,家家户户大街小巷的灯就亮起来了。
3.模拟实验,为了保证活动安全,我们用手电筒代替电灯进行实验。
实验结果中发现,电灯发光时,电灯附近的温度明显升高。
4.电灯可以使电能转化成热能和光能,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的现象,叫做能量的转化。
(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
)5.100多年前,爱迪生发明了电灯。
在此之前,人们只能用火把,油灯,蜡烛,煤气灯等照明。
爱迪生发明电灯是在前人工作基础上,经过无数次探索改进,才取得成功的。
继爱迪生之后,人们又对电灯做了更多改进,如今的电灯不仅种类繁多,对光能的利用效率也更高了。
6.电灯最初是作为一种照明器具出现的,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们又研制出许多其他用途的电灯,如:紫外线灭蚊灯、红外线理疗灯、植物工厂育苗灯、城市景观灯塔。
7.观察几种电灯。
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答:相同点是三种电灯都是由灯头和灯泡构成、通电后都可以亮起来照明,不同点三种电灯的发光效率不同且转化成光能的能量也不同。
白炽灯、荧光灯、LED灯的发光效率分别为:30%以上,90%以上,97%以上。
白炽灯需要加热到一定温度灯丝才能发光,会产生大量热能,光线暗,发光效率低;荧光灯用X-射线轰击荧光粉发光,效率已经很高了;LED灯用砷化镓,电子获得能量跃迁发光,效率最高。
8.了解照明器具的发展过程说一说,每种照明器具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能量转化?答:油灯,蜡烛和煤气灯都是将自身的化学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化学能—→光能+热能)白炽灯则是将电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
(电能—→光能+热能)5.电铃的能量转化1.铃声响了,该上课了,许多学校的铃声是由电铃发出来的。
2.电铃是由铃碗、小锤、电磁铁、弹簧片组成。
电铃是根据电磁铁的性质制成的。
3.电磁铁是音箱、电铃的主要元件,由线圈和铁芯组成。
4.电磁铁和普通磁铁一样,有南北两级,与电源正极相连的是N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是S级。
5.电磁铁在通电情况下才有磁性。
电磁铁两端的极性与电池的方向,线圈的缠绕方式等有关,磁力大小与电池的节数,线圈的匝数等有关,两个电磁铁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同名磁极相斥、异名磁极相吸的特点。
6.电磁铁广泛应用于电磁起重机、电话、磁悬浮列车。
7.电铃的能量转化:电能→磁能→动能→声能起重机的能量转化:电能→磁能→动能(机械能)8.制作一个电磁铁所需要的原件有电池,开关,电池,铁钉,砂纸,漆包线,导线。
(1)将砂纸磨掉漆包线两端的漆。
(2)将漆包线沿着同一方向缠绕在铁钉上。
(3)连接电池和开关。
(4)注意控制通电时间,避免电磁铁过热烫手。
9.制作简易电铃(1)把导线紧密地绕在铁钉上,导线要朝着同一方向缠绕。
(2)把铁钉固定在纸板的一端,把木块固定在纸板的另一端。
铁钉要比木块低三毫米左右。
(3)把窄铁片的一端固定在木块上。
(4)把窄铁片和线圈的一端与电池相连。
(5)用线圈的另一端轻轻触碰窄铁片的上表面铁片,就会上下振动并嗡嗡地响起来。
一个简易的电铃就做好了。
6.小电动机转起来1.许多同学玩过四驱车,四驱车是靠电动机驱动的。
2.电动机是四驱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电动机由磁铁和线圈组成。
3.磁铁和线圈的作用。
答:磁铁在发电机里产生一个固定磁场,发电机的线圈在磁场中运动,线圈切割磁场就会产生电流。
4.接通电源,轻轻触碰一下线圈,线圈会转动。
当拿开磁铁,线圈会停止转动。
说明电动机线圈转动和有无磁铁有关。
5.磁铁和线圈距离远,线圈转动慢;磁铁和线圈距离近,线圈转动快。
6.电动机工作时的能量转化情况答:电动机是利用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的作用的原理制成的。
(电能→动能)7.电动机的应用:洗衣机、吹风机、冰箱7.随处可见的能量转化1.能量转化不仅存在于电器的工作过程中,生物的生长和运动,各种机械的工作都与能量转化有关。
2.生活中有哪些能量转化现象?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是怎样转化的?答:篝火燃烧:(化学能→热能+光能)萤火虫发光:(化学能→光能)击鼓:(化学能→动能→声能)3.能量转化只能朝着一个方向进行吗?分析下列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
答:能量转化不一定朝着一个方向进行,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打电话:(声能→电能→声能)太阳能电灯发光:(太阳能→电能→光能)4.进行下列活动,有什么发现?说明什么?答:拍手:(化学能→动能→声能)来回扭动铁丝:(化学能→动能→热能)将摩擦后的直尺吸引纸屑:(化学能→动能→电能→动能)5.用身边的材料制作弹力小车,并观察小车的运动过程,说一说小车运动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能量转化?答:弹力小车:(化学能→动能→弹性势能→动能)6.绳上系有两个重物,把其中一个重物提到一定高度,然后缓缓释放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什么?答:重物会下降重新回到原来的位置。
重物将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并牵动绳子上另一个重物运动。
说明能量不仅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还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
7.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都有能量。
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还能从一个物体传给另一个物体。
8.能量主要包括电能、光能、热能、动能、磁能、声能和其他能量,大多用于照明、加热、消毒、驱动、交流和其他方式。
8.人的感知与反应1.篮球是一项很好的体育运动,打球时,我们需要密切注意球和其他人的运动,随时准备做出适当的反应。
2.有听觉障碍的人通过手语“听”到声音,有视觉障碍的人通过触摸进行“阅读”。
3.科学研究发现,人眼看到的景物形象能在大脑内保留大约0.1秒,光的作用结束后,视觉形象并不立即消失,而会形成一种残留的视觉“后像”,这种现象被称为“视觉暂留”。
由此可知,如果人眼先后看到两幅图画的时间间隔不足0.1秒,这两幅图画就会发生重叠,电影放映机正是利用这一现象,使得胶片上的静态图像动起来的。
由于人眼的视觉暂留现象,放映时就会产生动作连续的感觉。
4.在不同的环境刺激下,人体会做出哪些反应?答:当我们观看相声时,主要通过眼睛和耳朵感受到外界的刺激,看到滑稽的表演和有趣的故事,我们就会开怀大笑,身心放松,产生愉悦感。
当我们的鼻子闻到食物的香味时,身体就会产生饥饿的反应当我们不小心触碰到冰冷的物体时,手会使我们感受到冷的刺激,于是手会马上缩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