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说课各位领导,老师,下午好,我是基础部教师孟晓凤。
下学期所授的课程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下面进行我的说课:说课主要从课程性质、教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和情境五个方面来进行介绍。
一、课程性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属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公共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
根据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直接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高职高专院校必须要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篇之作。
是“大学生的人生教科书”。
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后续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培养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学习兴趣。
二、教材教学所使用的教材是全国统一教材(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国家规划教材),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学生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牢记使命,自信自励;要有高强的本领才干,勤奋学习,全面发展;人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讲求奉献,实干进取。
三、学情分析讲究务实和功利,认为思政课没有用,只是来混学分的,对思政课淡漠,学习兴趣不高;学生人文基础不强,对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了解的较少;自控力较差,学习三分钟热度,很难持之不懈学习,要经常督促才行。
结合学生能力层次、心理及行为特点,兴趣关注点,教学过程中增强针对性和时效性。
四、教学方法基本思路。
一理论精讲方面下功夫,将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
二是在材料精选上下功夫。
结合当前形势,通过一些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典型材料和案例的分析,引发思考,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是学生的行为养成习惯加强引导。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情境设定与教学相关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进行认知与探索。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一个相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教学情景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启发、帮助学生掌握、理解知识,提高学生分析能力、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时效。
故事情境,提高学生对思绪课程的兴趣。
教材的知识点在故事中体现,故事趣味性不仅使学生更愿意学习,增加学生的探索意识,更重要的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增进学生对教材的吸收。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好地理解所学的内容。
可以是情景剧、小品、微视频等形式。
问题情境。
设置值得争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
学生通过分析和探索得出结论。
内容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报告会;“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主题实践活动。
情景剧(个人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主题);志愿者服务活动的视频。
以说课的题目《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例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程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国家统编教材,本课程是教育部确定的高校必须开设的公共必修课。
该课程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观念。
本节课程选自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教材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第一节。
本节的特点是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较强的理论性、突出的综合性等特征,本节在第三章起着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形成系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键时期,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抵制各种错误的人生观的影响。
那么,本着课程标准,我确立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人的本质的理解,大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教学难点:怎样帮助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能够认识人的本质,理解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含义及关系,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能力目标:能够端正人生态度,明确人生应追求的目标和方向。
3、素质目标:帮助青年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正确的人生观,及早规划好自己的人生计划,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意义的人,引导大学生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二、学情分析本门课的授课对象涵盖全校所有系部的所有专业。
大学学生大多经历过高中政治课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本门课的基础。
那么,结合我院办学层次和生源结构,许多学生还存在些问题。
1、知识方面:有一定的理论学习的基础,但深度和广度还不够。
2、能力方面: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不强,学习能力有待提高。
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90后,他们从小就接触电脑,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但也存在自控力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不大,特别是人生、人生观,他们觉得离自己很远,很空洞,心理上会觉得枯燥。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关注学生的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法学法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为主,案例分析法和互动教学法为辅,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讲授法。
主要用于理论阐述部分。
利用课件把抽象、复杂的理论简练、概括后向学生进行直观的演示。
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为以后打好基础。
2、互动教学法。
这是一种师生双边活动,目的是既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多想、多问,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3、案例分析法:先从具体案例出发,通过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这种方法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本节课我鼓励学生采用分组讨论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自己理解、领悟,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真正提升学生的素养。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首先让学生猜谜。
什么动物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路,腿最多的时候是速度和力量最小的时候。
学生们有的会猜到答案:人》。
这就是著名的斯芬克斯之谜。
那么,何谓人?是怎么界定的?(二)接着观看视频资料《印度狼孩》。
印度“狼孩”刚被发现时用四肢行走,慢走时膝盖和手着地,快跑时则手掌、脚掌同时着地。
她们总是喜欢单独活动,白天躲藏起来,夜间潜行。
怕火和光,也怕水,不让人们替她们洗澡。
不吃素食而要吃肉,吃时不用手拿,而是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
每天午夜到清晨三点钟,她们像狼似地引颈长嚎。
她们没有感情,只知道饥时觅食,饱则休息,很长时间内对别人不主动发生兴趣。
看完这个视频后,引发学生思考: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三)教师总结。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凡是自幼就与世隔绝、脱离社会关系的存在,即使具有人的自然属性,个体也不可能发展为真正的人类,也不会具有人的本质。
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讲授新课首先,引用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关于人生的一段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生命对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引出世界观、人生观的定义,阐述二者的关系。
其次,观看视频:视频资料【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与范跑跑】。
(看完这个视频后学生唏嘘不已)在这个时候提出问题:人为什么而活?人该怎样活着?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面对困难和挫折,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让学生讨论发言。
[总结]为了生存仅仅是人的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在于他的社会属性。
一个人走什么样的路是由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决定的。
为什么危难时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现?这实际上是人生观的三个问题: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
大学阶段是人生心理发展的过渡期,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此时,大学生在个人初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系统地接受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理论学习,深入思考“人是什么”、“人生是为了什么”、“怎样的人生更有意义”等人生观方面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和发言,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应该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用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三、板书设计本着直观简洁原则,我的板书设计如下:一、世界观与人生观1、世界观与人生观的涵义。
2、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关系。
二、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人生目的的作用:决定人生道路、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标准。
三、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1、人生态度与人生观的关系2、端正人生态度——认真、务实、乐观、进取四、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人生观。
四、课堂小结结合板书,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并再次强调其中的重点及难点。
五、布置作业针对本节内容的重点布置作业:人生态度与人生观是什么关系?如何端正人生态度?五、教学反思1、课上的讨论活动会占用较多的时间,在授课时要注意把握好教学的节奏。
2、把握好学生的思想动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课堂讨论中来。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主要内容,今后我也将进一步说好课,并希望各位评委专家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