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义词辨析大全

近义词辨析大全

近义词辨析大全【辨】言语。

在古代汉语里“言”是自动地跟人说话“语”则是指回答别人的问话或是和人谈论一件事情两者区别很清楚。

如左传僖公三十年“佚之狐言於郑伯曰”这是佚之狐主动向郑伯进言宣公二年的“叹而言曰”是自动地慨叹成公二年的“岂敢言病”“言病”也是说自动说出自己受伤。

这些地方的“言”都不能换成“语”。

“言”“语”用作及物动词时分别更是明显。

“言”一般只能带指事物的宾语言病言事如果指人,也只能他指,不能指谈话的对方。

“语”既能带指事物的宾语例如庄子在宥“又奚足以语至道”带指人的宾语时可以指称谈话的对方例如论语阳货“吾语女”还可以带双宾语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庄子在宥“吾语女至道。

”总之“语”字的“告诉”这一意义是“言”字所不具备的。

“谚语”一义,更是“言”所没有的。

谓曰。

“谓”是“说”的意思后面有引语但不与引语紧接“曰”字后面紧跟着就是引语。

小说里常有某人“说道”“谓”等於“说”“道”等於“曰”。

“谓”“曰”与“言”“语”分别更大因为“谓”“曰”后面必须有引语这里指的是“谓”的第一义“言”“语”后面不一定有引语。

召招。

用口叫人来为“召”用手招人来为“招”。

荀子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报告。

“报”字一般用於复命“告”字用於告诉所以它们的差别颇大。

告语。

在“告诉”的意义上“告”与“语”是同义词但对上就只能用“告”不能用“语”。

告诰。

“告”与“诰”同音同义后来分化了告上为“告”告下为“诰”。

反复。

在“回来”这个意义上这两个字是同义词没有什么差别。

但“反”用得更广泛些。

驰驱。

二者是同义词都有马快跑和赶马快跑的意思。

如诗经鄘风载驰“载驰载驱”都是马快跑大雅板“无敢驰驱”则都是使快跑意为放纵。

但后来“驰”字主要沿着“快跑”这个意思发展下去所以引申出“疾行”如“风驰电掣”、“流布”如“名驰宇宙”等意义。

“驱”则着重向“使快跑”的意思方面发展所以逐渐引申出“策驱”、“驱使”“驱逐”和“驱除”等用法来。

二者有了明显的区别。

侵袭伐。

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

”“伐”是正式的战争,所以有钟鼓,而且进攻的国家总要找一些“声讨”的理由,如“包茅不入”、“无礼”、“贰於楚”等,参看第六单元“伐”字条。

“侵”就不需要任何理由,只是“不宣而战”。

“侵”与“伐”是不同的,所以左传僖公四年说“侵蔡遂伐楚。

”“袭”比“侵”更富於秘密性质只是偷偷地进攻所以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说“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追逐。

二字一般用起来没有分别。

试比较左传桓公六年“请追楚师”与庄公十年“遂逐齐师”。

但是“放逐”的意义不能说成“追”。

而“挽回”的意义又只能说成“追”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不能说成“逐”。

荐祭。

二字在祭的意义上为同义词。

细分则无牲而祭曰荐荐而加牲曰祭谷梁传桓公八年注。

左传僖公五年“而明德以荐馨香”馨香指的是黍稷之类礼记郊特牲注“馨香谓黍稷”。

后世荐祭不再区别。

无不。

“无”是动词指其第一义它所否定的是名词“不”是副词它所否定的是形容词和动词。

因此“无”字後面的形容词和动词往往带名词性如“无上”“无穷”“无畏”“不”字后面的名词则带动词性如“不君”“不臣”“不国”。

上古时代“无”字有时有“不”的意思“不”字却没有“无”的意思。

后来“无”和“不”的分别就更清楚了。

辨勤劳。

“勤”与“劳”是同义词所以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前面说“劳师以袭远”后面说“勤而无所”“劳”与“勤”是前后呼应的。

“勤民”是“使民辛苦”例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这个意义后来可以说成“劳民”。

“勤民”另一意义是“为民辛苦”例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非神败令尹令尹其不勤民实自败也”这个意义不能说成“劳民”。

辨二贰两再。

“二”是一般数目字“贰”与“二”虽同音但它只用於特殊埸合如“两属”“两事”“二心”等。

“贰”用作“二”是后代的假借用法。

“二”和“两”在上古有很大的分别。

“两”是指自然成双的事物如“两手”“两端”“两翼”“二”则表示一般数目,不能取代“两”的上述作用。

就后来称数方面而言“两”的用法选择条件较严如“十二”不能说“十两”“第二”也不能说成“第两”“二”在这方面则较自由。

另外“两”能作副词“二”则无此作用。

“两”和“再”有表面的相似处,但实际内容完全不同。

如“两说”和“再说”“两度”和“再度”。

就是同用来作状语二者所表示的内容也不相同。

如“两得”是说得到两样东西“再得”则表示一种东西得到了两次。

辨军士卒兵。

“军”是集体名词跟“士”“卒”“兵”都不同。

上古“兵”和“卒”有很大的区别“卒”是战士而“兵”一般是指器械。

左传文公七年“训卒利兵。

”“卒”是人所以要训练“兵”是戈矛之类所以要“利”磨它使它锋利。

“士”和“卒”的分别是作战时士在战上面卒则徒步。

辨妇女。

已嫁的为“妇”未嫁的叫“女”。

有时候已嫁未嫁的女性都可统称为“女”如诗经卫风氓的“女也不爽”的“女”就是已婚的但未婚的女性决不能称“妇”。

辨党党。

古代二字不同。

虽同都是姓但“党”读zhǎng“党”读dàng今读上声。

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名西的别种“党项”的“党”,更不作“党”。

辨城郭。

“城”与“郭”并称的时候“城”指内城“郭”指外城。

孟子公孙丑上“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城郭”二字连用时也就指一般的城。

辨馆舍。

“馆”和“舍”是同义词都是馆驿或客舍。

所以“馆舍”二字可以连用。

战国策赵策二“今奉阳君捐馆舍。

”捐抛弃。

捐馆舍婉言指死。

当然“舍”字的其他意义则是“馆”字所不具备的。

辨托托。

上古没有“托”字。

“托”是后代“托”的通俗写法。

宋代以后“托身”、“托故”等有人写成“托”。

但是“托”字有它自己所特有的意义表示用手掌承着东西如“托钵”。

又有引申义如“榇托”。

这些“托”字不能写成“托”。

辨去往。

上古“去”和“往”的意义大不相同。

“来”的反面不是“去”而是“往”。

“往”不能带宾语“去”经常带宾语。

“去”是离开,“往”是走向目的地可见是迥然不同的。

“孟子去齐”这一句话,若依现代汉语解释,是“孟子到齐国去”,而依古代汉语解释则是“孟子离开了齐国”,意义正相反。

这是必须严格辨别的。

辨引却。

“引”是退却的姿态“却”是退却的行为二者并不相同。

“引而去”不能说成“却而去”。

辨冯据。

在依附的意义上“冯”与“据”是同义词所以“冯轼”又说成“据轼”。

左传僖公五年上文说“神必据我”下文说“神所冯依”可见“据”就是“冯依”。

后代“凭据”变成了双音词当“证据”讲原意是人所依傍作为证明的东西。

只有某些习惯用途上稍有不同。

例如“据理力争”不说“凭理力争”。

辨解释放。

“解”和“释”在某些意义上有相通处。

如都有“解开”或“松开”的意思所以冰块消融可以说“解冻”又可说“涣然冰释”又都有“分析”、“解说”的意思所以可以说“注解”也可说“注释”在其他意义上二者各有自己的习惯用法。

“放”不具备“解”和“释”的上述意义。

“放”的一个突出的意义是“使事物向四外扩散”。

所以把牛羊赶出去喂养为“放牧”将人赶到边远地方叫“放逐”不守规矩任意而行为“放荡”。

这种意思也是“解”、“释”所没有的。

在现代汉语中由“解”、“释”、“放”构成的复合词仍有明显的区别。

如“解开”和“放开”“解放”和“释放”“开释”和“开放”应用的范围、对象都不一样。

辨与予给。

“与”和“予”自古同音而且在“给予”的意思上同义。

“给”则和“与”、“予”大有区别。

“给”用作动词时不是表示一般的“给予”而是表示“供给”并且一般只限於供给食用。

作“给予”解的“给”是后起义读gěi。

辨疾病。

一般的病叫“疾”重病叫“病”。

论语子罕“子疾病。

”注“疾甚曰病。

”译成现代汉语是“孔子病了病得很重。

”但就现有史料看“疾”和“病”单用时并无分别。

如病重既可说“病笃”又可说“疾革”。

但是“疾”的第二义和“病”的第二义仍然有很大的差别。

“疾”的第三义更是“病”字所没有的。

辨饥饥饿。

这三个字古代不同义。

“饥”是现在所说的一般的“肚子饿”“饿”是严重的饥指没有饭吃受到死亡的威胁。

所以吃不饱的称“饥民”而饿死者为“饿莩”。

其词义区别极明显。

“饥”是指五谷不熟所形成的饥荒。

“饥”与“饥”古不同音一般不通用。

上古文献中个别混用的地方,可能是后代传写之误。

韩非子饰邪“家有常业虽饥不饿。

”可见二者是有区别的。

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於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其中的“饿”不能换成“饥”或“饿”其中的“饿”也不能换成“饥”或“饥”。

后代“饥”“饿”混用的情况多见“饥”“饥”混用的情况罕见。

辨饱厌。

“饱”与“厌”是同义词。

但“饱”字一般只用於“吃饱”而“厌”则经常用於抽象的意义。

“饱”字是不及物动词“厌”是及物动词,所以说“餍酒肉”。

“饱”字可以用作状语如“饱食”“厌”字没有这种用法。

辨崩薨卒死没殁。

在封建社会中,等级的分别很严,连死也分了等级。

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唐书百官志“凡丧二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自六品达於庶人称死。

”左传对诸侯有时也称“卒”。

僖公三十二年“冬晋文公。

”至於唐代“卒”字的用法更变为不严格的了。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这“卒”只泛指死。

“殁”也是泛指死。

上古一般只写作“没”。

孟子滕文公上“昔者孔子没”。

贾谊过秦论上“孝公既没”。

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楚辞怀沙“伯乐既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引作“伯乐既殁兮”。

辨寡少。

“寡”和“少”是同义词。

可能是方言的差别。

论语左传於多寡的意义说“寡”不说“少”。

辨坚固刚强。

“坚”的本义是土硬“刚”的本义是刀硬“钢”字由此发展而来“强”的本义是弓有力“固”的本义是四面闭塞难攻易守。

由本义的不同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差别。

“固”字用於城郭险阻的时候,不是“坚”“刚”“强”所能代替的。

“强”字用於本义时如杜甫前出塞“挽弓当挽强”也不是其他三字所能代替的。

“坚”“刚”“强”三字的分别又可以从它们的反义词“脆”“柔”“弱”看出来。

当然四字相通的地方是有的。

辨两再复更又。

“两”字可以用作副词但它的意义和“再”不同。

“两”指双方指动作的面参看第一单元“两”字条,“再”指两次指动作的量。

“再”和“复”更需要严格地区别开来。

说“再”时着眼在次数,两次,说“复”时着眼在行为的重复所以不止两次也可以说“复”。

现代汉语的“再”相当於古代的“复”假如拿现代意义去看古代的“再”字特别是上古汉语就会产生误解。

例如“三年再会”在上古是说“三年之内会面两次”如果了解为“三年之后再见”那就错了。

“更”的副词意义是从“改变”、“更换”发展来的。

所以用作副词时有“另外”、“重新”的意思。

左传僖公五年的“晋不更举矣”是说晋国不须另外出兵。

它所强调的是新情况不在次数。

“又”则是加强语气带有感情色彩。

如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同时还可表示意思上更进一层或语气转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