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毛概期末重点及答案完整版

毛概期末重点及答案完整版

毛概期末重点及答案完整版毛概重点问题及答案第一章1.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要性)答: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答:1.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2.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3.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答:毛泽东思想: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4.四个理论成果的形成条件答: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5.毛泽东思想的内容,概念(活的灵魂)答: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等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答: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7.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答: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第二章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答:基本内容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2.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答:1.实事求是是内在的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2.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3.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3.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答: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了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4.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答:1.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2.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3.要做到实事求是,又必须求真务实。

第三章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答: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主要路线和基本纲领(政治,经济,文化)答:1.总路线:内容: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对象: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动力:工人阶级(最基本的动力)、农民阶级(主力军,贫农是最可靠的同盟军,中农是可靠地同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动力之一,可靠同盟)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阶级)领导: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性质:不是无产阶级额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前途: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2.基本纲领:政治纲领:推翻帝国注意和封建注意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之一的共和国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额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必要性,可能性(依据)答:内容: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要性:1、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半封建的国家,武装斗争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2、农民具有强烈的革命性,是工人阶级最广大最可靠的同盟军;3、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而且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

可能性:1、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没有统一,地方性农业经济占主要地位,为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条件;2、中国是个大国,革命有充分回旋的余地,红色政权有存在和发展的缝隙,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3、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个客观的条件;4、民革命的政治影响及良好的群众基础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之一;5、相当力量红军的存在,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的主观条件;6、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这是保证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性的主观条件。

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如何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关系?答:1.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2.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3.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

5.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答: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2.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3.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4.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6.三大法宝(内容及三大法宝之间的关系)答:内容: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关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阵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装。

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第四章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社会,新民主主义的性质,主要矛盾,阶级构成,经济成分,主要经济构成,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路线的内容,“一化三改”的内容答: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的社会主义形态主要矛盾: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

随着土地改革的完成,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成为国内主要矛盾。

阶级构成: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五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主要经济构成分: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总路线内容: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内容:一化三改一化三改的内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关系: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

“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2.社会主义改造中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内容和三大历史经验答:内容:1.和平赎买,2.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经验: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重大意义答:1.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2.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3.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性社会主义运动史上有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4.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五章1.社会主义本质,科学内涵和意义答: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科学内涵: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目标意义: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队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2.为什么“发展是硬道理”答:1、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2、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3、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第六章1.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性含义,长期性含义答: 科学含义;:1、社会性质: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2、发展程度: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长期性含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历史条件: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只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物质基础条件: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是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经济和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的。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初级阶段”的内涵?答: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的历史阶段。

3.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的区别?答:1、经济基础不同;(初级阶段的经济主体是公有制经济)2、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同;3、根本任务不同。

4.党在社会主义(基础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答: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5.如何坚持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答:1.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2.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的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4.毫不动摇的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6.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五个方面要求(了解)答:经济:增强发展可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政治: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文化:加强文化建设;社会:加快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生态:建设生态文明第七章1.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是一次新的伟大革命答:1、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名进行的伟大革命,她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2、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毛泽东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认识答:毛泽东的认识:1.社会主义仍然存在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2.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3.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4.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邓小平的认识: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2.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3.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3.“三个有利于”的内容及为什么要提出答:内容: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为什么要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强调的是对于改革的一些具体政策措施,必须从抽象的姓“社”姓“资”的争论中摆脱出来,放开手脚,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把注意力放到研究用什么手段和方法才能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要因纠缠于抽象的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而贻误改革的时机,从而从根本上损害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