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年江苏省初中化学优质课评比参赛选手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课题二水的净化教学设计(泗洪育才实

2015年江苏省初中化学优质课评比参赛选手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课题二水的净化教学设计(泗洪育才实

2015年江苏省初中化学优质课评比暨观摩活动课题2:分子和原子(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泗洪育才实验学校韩彩荣课程标准、教材、学生分析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式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知道原子可以构成分子。

本节课安排在整个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接触微观世界的开始,对于学生认识物质结构的理论,建立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思想至关重要。

对于学生而言,分子、原子的概念比较抽象,大多数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思考的不多,同时又由于知识所限,很少从微观的角度去解释这些现象,因此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

我选择用学生司空见惯的事例和简单易懂的实验引入概念,尽量让学生经历探索的全过程,使学生通过合理猜想、分析推理,自己体会到分子的存在及其性质,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使这些概念在学生看来能够感觉甚至触摸得到,在不经意间掌握了重点、难点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本节课较多地联系了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符合学生“学以至用”的需求,培养了学生的使命感。

本节课有如下特点:1.分子、原子的性质及其概念的建立,均由学生自己探究、推理得出;2.改进了一些实验使现象更明显,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梅花的开放(浓氨水使酚酞变色实验);3.给学生充足的提出问题以及展示才华的机会,激励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上来学习化学。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真实存在,从宏观到微观的过渡;(2)认识分子的性质,初步学会设计简单实验检验分子性质;(3)初步学会用分子、原子的微观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实例。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对比、归纳等活动,学习如何获取信息的方法;(2)初步体验实验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究过程和自制分子模型,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学生的认知从宏观世界到微观的转变。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认识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微观观点解释生活中常见现象2.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2)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1.实验用品:酚酞试剂、浓氨水、红墨水、酒精、水、橡皮泥等。

2.实验仪器:烧杯、胶头滴管、注射器、量筒、水槽等。

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王安石《梅花》】梅花坚韧不屈、傲雪挺立,并给我们带来缕缕清香,一直为人们称赞。

今天在我们的化学课上,利用化学方法,让大家也一睹梅花的盛开。

【演示】梅花的开放(浓氨水使酚酞变色实验)。

【提问】真的很神奇,同学们看到是什么使棉球变色的吗?为什么看不见呢?【总结并展示图片】其实我们周围的宏观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构成。

如二氧化碳、水、金刚石等【板书】一、物质由微粒构成【讲解】现在我们的科学家已经可以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直观的看到微粒的存在【展示图片】扫面隧道显微镜下看到的酒精分子和摆出的中国地图【讲解】这些我们看不到的微粒到底有多小呢?下面的一幅图片告诉大家【展示图片】如果分子有我们的小手指甲那么大,我们的手可以握住地球了【讲解】你感受到分子有多小了吗?如果这还不足以让你真实感觉到,那我们来听听分子自己的介绍【播放录音和相关介绍】【观看魔术实验】感受化学魔术的神奇,并感知微粒的存在。

【思考回答】分子很小看不见【总结】宏观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观看图片】照片中显示的分子模样【图片感知】感知分子大小听听分子自己的介感受化学魔术的神奇,激发其探究欲望。

让学生通过所给信息,大胆猜想,并分析总结。

从宏观引入到微观。

直观看到分子是存在,并针对人们现在不仅可以看到还可以操纵分子。

用比喻的方式让【总结提问】通过分子自己的介绍,我们知道分子的质量和体积的确很小【板书】分子很小【提问】这个小分子还给我们提了两个问题,你能说出你的看法吗?【问题探究】既然同学们认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分子也是在不断运动的,那你能利用桌上提供的药品和仪器设计实验方案证明你的猜想吗?【学生活动】共同讨论总结实验方案【学生展示】每组展示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并总结、点评。

预设实验方案:1、红墨水滴入水中2、压缩注射器中的空气3、同体积酒精和水混合4、浓氨水使酚酞变色……【分配任务】下面用我们每组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证明我们的猜想吧【实验指导】提示浓氨水有强烈腐蚀性,用时注意,只取一滴。

小组内可以分工协作,完成不同的实验。

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对比实验现象。

我们请一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他们的实验现象和结论?其他小组有做不同实验的同学来补充一下。

【小结】我们来对实验结论进行分析绍,提出的问题并思考【学生猜想】展示学生的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小组集体讨论出实验方案。

【学生实验】小组根据本组或总结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实验交流】一小组交流一下他们的实验现象和结论,其他小组不同实验的同学来补充。

学生更容易了解分子的大小卡通人物形式的叙述让学生更感兴趣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并展示集体的智慧。

注重观察与思考相结合,强调学生的操作规范,和安全问题。

体验实验探究的验证,确实证明了我们的猜想:分子式不断运动的,分子之间有间隔【板书】2、分子式不断运动的3、分子之间有间隔【讲解】刚才同学们用注射器进行实验证明了分子之间有间隙,我要用注射器选出我们班力气最大的。

两只注射器中一支装20ml 水,另一支是20ml空气,谁能把它压缩的更大呢?【学生演示】比比谁的力气大空气轻易压缩,水压缩不动【引导解释】同样分子间有间隔,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现象呢,是因为男同学力气不够吗?【讲解】分子间的间隔是不一样的,一般气态分子间间隔最大,固体分子的间隔最小。

这也是为什么气体一般最易被压缩。

【提问】通过我们所学的知识,同学们猜猜看我是怎么做到让“梅花”变红的呢?你能对我们的魔术进行大胆的揭秘吗?【过渡】通过我们的学习和探究,我们已经对分子有所了解,也知道了分子的相关性质。

下面利用桌上的橡皮泥,做出我们心中的分【个人展示】一位结实的男同学压缩装20ml水的注射器,另一位弱小的女同学压缩装20ml空气的注射器。

【思考回答】分子间的间隔是不一样的,一般气态分子间间隔最大,固体分子的间隔最小【思考回答】【思考回答】浓氨水使沾有酚酞试剂的棉球变红。

【学生手工制作】橡乐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展示自己,学生会阐述、总结、概括。

提高学习的趣味性,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子吧。

【模型讲解】同学们的手真的很巧,做出的模型很漂亮。

【提问】如果我手里的是个水分子,那么,每个小球又代表着什么呢?它们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板书】分子的变化【观看视频】水蒸发的视频【提问】从视频中,我们看到水分子变了吗?又是什么在改变呢?【拓展总结】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变。

【引导】如果我们把水通电呢,是不是也是一样的变化呢?【播放视频】【提问】同学们看到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利用模型讲解】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原子的种类不变【提问】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又是如何变的呢?【拓展问题】是不是在所有变化中,原子都不会发生变化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课后思考。

【总结】结合投影、板书进行概括。

通过我们今天的共同学习,同学们有皮泥做出各种分子【分子模型展示】【思考回答】每个小球代表原子,分子由原子构成观看水蒸发视频,思考提出的问题【学生总结】水分子没变,分子间间隔变大了【观看视频】仔细观察电解水时微粒的变化【思考回答】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先分裂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对照板书,逐步树立体验手工的乐趣和成就感。

也为后面讲解难点做铺垫模型展示更形象理解以递进与比较的方式突破难点两种变化放在一起,让学生更能对比出两者的区别,印象也更加深刻。

思维拓展板书设计课题2 分子和原子一、物质由微粒构成1、分子很小2、分子之间有间隙3、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二、分子的变化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教学设计反思上完本节课后,学生反应良好。

主要是学生通过实验、猜想、模拟经历了探索分子存在和分子性质的全过程,将抽象的概念通过学生实验、讨论、答辩等直接参与学习的过程得以解决,同时辅以多媒体演示更加生动、直观、形象的展示了微观粒子的运动,激发和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证实了学生的猜想,激励了学生探究的愿望。

实验和思维有机地结合,层层递进,使学生一直处于探索的情景中,并感受到认知加工的过程,使学生获得了观察现象,由现象分析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经历。

不足之处:(1)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观察的不细,人云亦云的多;(2)教学时间紧,不能让学生充分讨论、猜想;课堂上学生举得一些例子不能展开来讨论;(3)实验较多,在可视性与操作性上还有许多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

相关主题